矿业类一流专业未来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

作者: 廖寅飞 谢广元 彭耀丽 郑西贵

矿业类一流专业未来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0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12-0040-04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theglobaleconomyandtheprogressofscienceandtechnology,theminingindustry facesunprecedentedchalengesandopportunities.Toadapttothischange,itiscrucialtocultivatefutureleadersinthemining industrywithaninterationalvision,aninovativespiritandleadershipability.Thepurposeofthispaperistodiscusshowto buildanewmodelforcultivating leadersintheminingindustrythroughtop-leveldesign.Thismodelaimstosolvetheproblems oftraditionalteachingtechnologyandmethods,obsoleteteachingcontent,alackofqualityteachingresources,insuficientstudents‘inovatieonousessdabilitsuentintegatioofidustrynducationdweakintetioalossulal communicationabilityandleadershipabiltyPracticehasprovedthatthismodelnotonlyimprovesthecomprehensiveabilityof students,butalso provides high-quality talents support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mining industry.

Keywords:miningindustry;leadingtalents;innovtion;industry-teachingintegration;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leadership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人推进,我国矿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矿产资源在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将发挥关键作用,它既是矿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又提出了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如何实现资源的高效清洁利用,推动矿业行业向环保、智能化方向发展,已成为一个重大课题。在此背景下,培养能够应对行业变革、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矿业人才,显得尤为紧迫。这些未来的行业领军人才将成为推动矿业行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的核心力量。

未来的矿业领军人才应具备前瞻性创新能力、国际视野、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卓越的领导力。前瞻性帮助他们洞察全球矿业发展趋势,预测能源产业未来走向,并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2。创新能力是突破行业瓶颈的核心,特别是在智能化、绿色矿业及资源高效利用等领域。具备国际视野的矿业领军人才能够深入理解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和政策背景下的市场动向,这为他们制定全球战略、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重要依据。掌握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推动技术创新,以及规划和组织实施工程研究开发的能力,是所有领军人才的重要素质。矿业不仅是国家战略性行业,更是一个深度依赖技术和实践的领域,工程实践能力尤为重要。最后,卓越的领导力不仅能够激励团队,整合资源,还能有效推动创新和变革,确保企业和团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始终能够实现战略目标,保持竞争优势。总之,未来矿业的领军人才需要在这些方面不断提升自我,才能在全球矿业格局中占据领导地位。

目前,中国矿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矿业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矿业类一流专业未来行业领军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前瞻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较为陈旧,未能有效跟进绿色矿业和智能化采矿等新兴领域的技术需求。其次,学生创新意识不足、创新能力不强,学科交叉融合不足,难以培养出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复合型人才。再次,产教融合的程度较低,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不足,难以满足行业需求。最后,国际化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视野也未得到充分培养-]。因此,如何突破这些瓶颈,建立新的未来领军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提升矿业行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总结了对矿业类一流专业未来领军人才教育新模式的探索研究与实践成效。

一矿业类一流专业培养现状

(一)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顶层设计不足

在矿物加工工程领域,未来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面临顶层设计不足的问题,影响了培养自标的实现,制约了行业创新。首先,现有培养模式规划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未能应对学科发展和产业需求的变化。传统模式过于侧重基础课程和现有技术,忽视了新兴技术和跨学科融合,难以满足未来行业需求。其次,培养目标缺乏精细化和个性化设计,未能根据不同方向和技术需求进行针对性设置,导致人才与行业需求不匹配。最后,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尽管存在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但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不足,特别是在矿山自动化和智能化选矿等新兴领域,未能有效提升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跨学科协同创新也未得到足够重视,限制了学生跨界思维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及优质教学资源较缺乏的问题

本专业教学内容存在滞后,难以满足行业需求。传统教学大纲侧重基础理论和经典矿物分选技术,忽视了新兴的高效、绿色选矿技术,如超声波辅助选矿和微泡浮选等,导致学生难以适应行业变化。同时,随着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过程控制与数据分析成为提升选矿效率的关键,但当前实验教学仍局限于传统设备,缺乏先进模拟平台和实时数据分析工具。此外,矿物加工工程的优质教学资源匮乏,实验设备和实践基地更新困难,影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现有教材和资料多停留在基础理论阶段,缺乏对行业最新技术和案例的分析,导致学生对行业动态了解不足。尽管有与矿业企业的合作,但由于投人有限,合作效果不佳,学生毕业后缺乏实践经验和对行业技术的深人理解。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jxk20251210.pd原版全文

(三)学生创新意识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的瓶颈问题

在当前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教学中,学生普遍面临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首先,学生的创新思维多停留在传统方法上,忽视了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尤其在破碎磨矿和浮选等核心环节,学生依赖传统思维,未能利用新方法提升选矿效率、降低能耗与污染。其次,当前教学模式过于侧重基础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性与实践性。学生缺少参与创新性实验和研究项自的机会,难以将理论与实际问题结合。再次,课程内容更新滞后,未能跟上智能化和绿色矿山技术等前沿发展的步伐,教材依然侧重传统技术,导致学生对新技术的理解较弱。最后,学科交叉融合不足,矿物加工工程与地质学、化学、物理学等领域的结合不够,限制了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 产教融合不够、学生复杂工程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

当前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教育体系中,产教融合存在不足,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工程实践能力未得到有效提升。尽管课程体系逐步完善,但与行业需求仍存在差距。教学过于侧重理论,缺乏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的实践机会,特别是在排矸、浮选等工艺的教学中,尽管掌握基本流程,但缺乏真实生产环境中的操作经验和问题解决能力。现有实验设施和教学模式无法有效模拟矿山生产中的复杂情况,影响学生对工程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理解。此外,尽管与矿业企业合作建立了实践基地,但合作深度不够,且过多侧重理论和实验室教学,忽视了跨学科知识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面对技术难题时,缺乏工程决策和团队协作能力,限制了其参与复杂项自的能力。

(五)国际跨文化交流能力和领导力弱的共性问题

在国际跨文化矿物加工项目中,沟通障碍、跨文化适应不足、领导力缺乏和管理方式差异常常影响项目进展。首先,矿物加工领域的专业术语如“回收率"和品位”等,可能因语言和文化差异导致不同文化背景的团队成员之间信息传递不准,降低效率和决策质量,影响项目设计和进度。

此外,跨文化交流能力和领导力的不足也对项目管理产生影响。不同文化的团队成员在工作方式和决策模式上可能存在差异,若领导者未能有效调节,可能导致协作不畅或冲突。跨文化环境下,领导者不仅需要专业能力,还需具备人际沟通和团队管理技巧,确保团队凝聚力和高效执行。管理方式差异亦可能影响决策和任务落实,进而降低项目效率。

二未来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设计

为了培养未来矿业领域行业的领军人才,我们紧密结合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规律,提出以强化专业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精神和国际竞争力为核心的培养目标,秉持“知识与能力并重,视野与素养共育"的原则,形成了“三融三成"育人理念(图1)。通过“专思创融合”促进专业知识与创新思维的结合,推动“产学研融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提升,借助"里内外融合"拓宽国际视野,提升全球竞争力,最终实现学生的“成人、成才、成功”。这一理念构建了矿业领军人才培养的理论体系,形成了“学知识、长能力、拓视野”的新模式,旨在培养具备卓越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领导力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推动其成为矿业领域的未来领袖。

矿业类一流专业未来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1
图1“三融三成"育人理念

三未来领军人才培养改革举措

(1) 顶层设计矿业未来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

顶层设计对未来领军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为提升矿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一流的矿业专业人才,我们对标国内外一流大学,结合矿物加工工程特点,实施全方位、多维度的教育改革。

首先,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将专业核心课程与思政内容融合,使学生在掌握筛分、磨矿等技术的同时,深刻理解其在国家能源安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专思创"结合,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正确的价值观,保障其顺利“成人”。

其次,改革创新实训和工程实践培养模式,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校企合作、实验基地建设和现场实践,学生能够参与实际工程,提升对浮选、尾矿处理等技术的理解与应用,强创新实践能力,真正实现“成才”。

最后,通过国际交流项目和联合培养,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同时,建立全过程渗透的领导力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组织协调、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为其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助力其“成功”。

(二)改善教育方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为了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我们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优质资源,推动新型教学模式。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在慕课上录制采矿学和选矿厂设计等线上课程,提供了多元化学习途径。学生可以在课前、课中、课后自主学习,深入理解浮选和浓缩等工艺,增强了教学的时代感与效果。

其次,为提升毕业设计质量,我们收集了大量行业前沿案例和数据,构建了“毕业设计云平台”,使学生可以与企业专家实时互动,获取技术指导,提高毕业设计的实际性和创新性。此外,学校还开发了“实习虚拟仿真系统”,使学生可模拟矿山生产的实际场景,巩固理论知识并提升操作技能,为进入企业实践做好准备。

最后,学校通过建设4门国家一流课程和编写13部领军人才培养系列教材,深化了教学内容改革。这些教材紧跟行业发展趋势,融合最新研究成果与技术,提升了教材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矿物加工的最新发展方向。

(三) 增强创新意识与能力

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领军人才是核心任务。我们整合了6个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将先进的科研成果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推动高水平研究成果转化为教材和案例,深人课堂和毕业设计环节。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jxk20251210.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