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域下机械类基础课程的立体化育人
作者: 邱雪松 蔡星周 邢继春 赵传军 郝秀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12-0044-04
Abstract:EducationisthegreatplanofthecountryandtheParty.Intheneweraofengineringeducation,thecore essenceliesintheintegrationofknowledgeenrichmentwithinthecontextofvaluesdissemination,andthemanifestationofvalue guidancethroughthetransmisionofknowledge.Undertheperspectiveofgreat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thispaper delvesintothecootationandextensionofideologicalandpolicaleducation,nditestablishesathdimensionaleucation mechanismandstrategyofmechanicalfoundationcourses,thatis,basedonthetop-leveldesignofintegratedguidance,fromthe mainbodyoftachrs(allstaideologicaladoliticallctureall(holeprocs,ndideoloicalandpolialplafo(alround)tocaryoutulti-dimensionalworkcoveringmultipl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lements.Consequently,apracticalpathway forthree-dimensionalducationisfrmedncludingtegeneration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lecturehall,theonsolidatioof ideologicalandpoliticalplatform,andthecutivationofideologicalandpoiticalteachers,soastopromotetheideologicaland politicalconstructionof mechanicalbasiccourses.Atthesametime,itprovidesideasandreferencesfortheconstruction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monstration courses in the curriculum.
Keywords:curriculumideologyandpolitics;three-dimensionaleducation;greatideologicalandpoliticalperspectiv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op-level design
党的二十大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2-4]
大学阶段重在形成理论思维,立德为根,树人是本。课程思政的主旨在于,将育人要素融入专业课程,引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实现从学理认知到信念生成的转化,增强使命担当。
在新时代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面向一流课程的建设目标,构建完善有效的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机制是课程建设的持久性战略任务。在大思政视域下,深度挖掘机械类专业基础系列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相关专业知识点中的育人要点,将其全时序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融通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达到从“思政课程”主渠道育人向“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创造性转化的目标,是工科类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通过剖析机械类专业基础系列课程的共性特征,从一体化引导的顶层设计出发,探索大思政视域下机械基础类课程的立体化育人机制与策略,形成有效的实践路径。并在“机械设计课程思政示范课”的建设过程中实施改进。
一大思政育人的内涵外延
2022年7月,由教育部等十部门共同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等,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从国家的宏观层面上,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利用社会实践资源,联通历史与现实、联系理论与实践、立足国内与国际,建设“思政大课堂”;利用数字技术,聚合思政资源,开发线上课程,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库,搭建“思政大平台”;通过内部挖潜外部引援,即挖掘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潜力,吸纳党政领导、科学家、先进模范等加入到思政课兼职教师队伍,打造专兼结合的“大思政课师资队伍”。
从课程的微观层面上,构建“大思政”育人框架。依托学校的制度规范,融通思政课、专业课、实践课,凝力铸就“思政大课堂”;配合专业的发展建设,应用和开发精品线上资源、线上课程等数字技术成果,合力汇聚“思政大平台”;激发教师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线上培训、访问研修、联合备课和红色体验等活动,提升一线教师思政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倾力打造课程思政的“大师资队伍”,增强教学实效。
二立体化育人的顶层设计
机械类课程属于工科课程,其共同特征在于,课程内容涉及数学、物理、技术和工程等多门类问题,专业知识背后的社会现象常与时事热点、国家发展、名人轶事、制造工程和就业创新等相联系,蕴含爱国主义、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工程社会意识、工程伦理意识、工程思维、学术思维、科学思维、道德情操、“三观"教育和理想信念等丰富的思政元素。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jxk20251211.pd原版全文
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尚未体现课程思政目标及其实施的整体规划,导致各门课程间的课程思政逻辑维度不易厘清、联结机制无法构建,各门课程的课程思政定位模糊;同时,机械类基础课程彼此相承或相关,聚焦的思政元素相同或相近,常出现不同课程中使用同一思政案例的情况,引发学生逆反心理,降低思政育人功能;尤其,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多门课程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师们有组织且规范的课程思政工作,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政育人作用。通过有序的顶层设计,贯彻思政一体化机制是必要且意义重大的。
课程思政的一体化顶层设计应当坚持系统观念,从制度确立、资源整合、组织实施三个方面统筹展开。通过制定规范制度,确保课程思政工作目标清晰、有序、有效地开展;整合课内、课外、线上和线下资源,包括师资与平台,开拓课程思政的广度和深度;适时适度地组织实施,促进多门课程的立体化育人成效。依托顶层设计构建思政一体化机制,其组织框架如图1所示。

立足大思政师资维度。从制度层面明确大师资队伍中,不同人员承担的思政育人责任,履行职责的方式。其中,思政课教师开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铸魂育人的教学,从理论层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责任感、使命感。专业课教师,根据学校统筹安排,锚定学生能力达成,从学科发展角度,及时修订培养计划与教学大纲,提出明确思政目标,打破课程间的界限,一体设计并探索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让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党政和教务领导,定期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和学习培训活动,邀请社会各界专家、模范开办讲座,凝聚集体智慧,从而延展师资主体维度,形成大思政全员育人的师资范式。
依托思政大讲堂维度。融通思政课、专业课、在线课程、胶囊微课、融媒体、讲座培训、影视纪录片和红色体验活动等,涵盖多渠道、深层次、宽领域的思政教学阵地,形成全过程育人的思政大讲堂模式。
辅以思政大平台维度。结合国家战略,以培育共同体理念为抓手,锚定人才培养目标,整合多方资源和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打造实践基地、开发数字平台、建立云上思政素材库、制作思政微视频课、建设思政示范课等,构建全覆盖、多层次、富类型全方位育人的思政大平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个维度彼此相关、相融、相承,形成立体化育人大格局。
三 立体化育人的实践路径
(一) 生成思政大课堂路径
思政大课堂是串联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社会与学校的一体化课堂。校内线下课堂是思政大课堂的主阵地,其他课堂形式围绕校内线下课堂开展,有效补充升华,提高课堂教学的创新性和挑战度。
面向线下课堂主阵地建设,从机械学科工程性强的特点出发,借鉴思政学科的方法策略与研究范式,融通思政认识与专业知识,并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当中。具体从三方面着手。
第一,案例挖掘。从培养并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强化价值引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促进“知行合一"五个方面出发,契合德智体美劳培养要点,结合教学设计及教学需求,深人挖掘与知识点有机融合的思政案例。思政案例的挖掘研究可从科技国情、实事跟踪、纵横对比、专业联想、学科典故、科学精神和科技伦理等多角度开展。例如,面向智能制造行业背景,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分析课程知识点与国情及世界发展间的内在联系,挖掘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思政案例;追踪与机械专业相关的热点新闻、前沿发展,挖掘提升学生对于科技发展的认同感、使命感的思政案例;通过历史发展的纵向对比,提升道路自信,发掘培养学生责任感、使命担当的思政案例;通过学科发展史,看重大学科事件中的选择与结果,发掘培养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思政案例。
第二,教学设计。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内容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程,不能作为专业内容设计;思政元素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需要融于专业内容进行总体教学设计,提升课程“两性一度"特征。
具体可通过组织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联合备课等方式,针对所挖掘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度剖析,将人文元素与专业要素有机结合,重新架构课程结构。运用拓展、挖掘、关联、架构、优化和涵育等模式设计教学内容,研究并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精神、价值元素,形成知识表层符号与道德价值的深层关联,使课程从专业维度向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传统文化等多维度延伸,探求知识点相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
第三,思政融人。思政融入与有效的教学环节、课程内容的设计密不可分。诸如,在绪论环节,对于学科、课程背景的介绍,可融入科学家精神、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工程社会意识和工程伦理意识等思政元素。知识讲授环节,可以引领学生发现并解决(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问题,且每个知识点引出的科学问题,可结合时事热点、国家发展、名人轶事等展开,完成思政要素的融入。教学互动环节,师生共同探讨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专业知识背后的社会现象等。
(二) 夯实思政大平台基础
聚焦机械专业类基础课,配合专业的发展建设,应用和开发精品线上资源、线上课程等数字技术成果,在方法上,利用智慧环境、虚拟现实、云计算等技术加以优化和提升,合力汇聚“思政大平台”。
依托校、院两级的顶层设计,从制度上确保思政大平台建设工作的有序执行、思政大平台资源成果的高效运用。具体从以下两方面开展。
第一,有序建设。学校制定政策鼓励教师开发“大思政课”示范案例,开展教学设计竞赛活动,建设“大思政课"示范课程;发布在线课程建设、新形态教材建设、一流课程建设、一流专业建设、基于专业的思政视频微课建设、虚拟仿真平台建设等各类教改项目引导教师开展相关建设工作,通过阶段成果评估等过程监督机制,保证平台资源建设质量,促进现有资源的持续更新改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jxk20251211.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