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海洋技术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方向与体系探索
作者: 殷晓斌 李炎 管磊 徐青
Abstract:ThepurposeoftheFutureMarineTechnologyCollgeisestablishedinresponsetotheneedsoftheMinistryof Educationfocusingonnationalstrategy,anchoringkeyareasoffuturetechnology,andaimingtocultivateinnovativeleading talentsforfuturemarinetechnology.Inthefuture,thetalenttrainingdirectionofmarinetechnologywillfocusonthefourfrontier fieldsofmarineinteligentperceptiontechnology,marineintellgentquipmenttechnolog,marinedigitaltwintechnologyand marinecrossapplicationtechnology,soastorealizedepcrosover,future-orientedandsolvethescientificandtechological problemsofnational"botleneck".ThetalenttrainingsystemoffutureCollgeofMarine Technologyincludessixmechanisms: 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tegratedinnovationofscienceandeducation,colaborativeeducationofresearchand productin,interdisciplinarydrive,combinationofcollgesystemandtutorialsystem,andinteationalization.Inthefuturethe SchoolofMarine Technologywillcoordinateandoptimizetheresearchdirectionandbasicprofessionalknowledgeofmarine technologyanditsinterdisciplinarydisciplines,andformaknowledgesystemwithdisciplinarycharacteristics,inlinewiththelaw of talentgrowth,the combination of undergraduate and doctoral studies,and combining curiculum with practice.
KeyWords: future technical collge;marine technology;talent training;pract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我国教育部于2020年发布了《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建设指南》),号召高等学校培育建设未来技术学院,旨在通过把握新工科“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建设内涵[1-],培养具有前瞻交叉思维的科技创新人才,推动“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基础。《建设指南》指出,聚焦国家战略,锚定未来技术关键领域,前瞻性在全国布局建设多个未来技术学院,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打造能够引领未来科技发展和有效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科研高地4。未来围绕海洋智能感知技术、海洋智能装备技术、海洋数字孪生技术和海洋交叉应用技术等前沿方向,旨在培养一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掌握未来关键海洋技术的领军人才。
一未来海洋技术人才培养方向
结合海洋相关国际组织和主要海洋国家发布的研究计划、规划和战略研究报告,对国际上海洋科学技术未来10\~20年的发展部署进行分析,未来可以结合以下四个技术领域设立人才培养方向:海洋智能感知技术、海洋智能装备技术、海洋数字孪生技术、海洋交叉应用技术(深海工程装备与技术、深海环境保护和深海资源开发技术等)。
(一) 海洋智能感知技术
海洋智能感知技术人才培养方向面向未来,以关键海域环境观测探测等海洋环境安全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培养新型海洋传感技术领军人才,突破以微机电系统、声、光、电、磁和量子等为代表的新型海洋、气象、深远海观测、跨域通信、水声探测、水下定位导航、弱磁检测、海洋资源与地形地貌地质勘探等新型传感器系统和颠覆性感知技术。
(二) 海洋智能装备技术
海洋智能装备技术人才培养方向以显著提高我国海洋装备制造能力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培养海洋智能装备技术领军人才,突破海洋电子信息和无人系统为主的海洋装备、移动装备平台(包括智能浮潜标、水下机器人、水下航行器等)及其控制、导航定位等前沿技术。
(三) 海洋数字孪生技术
海洋数字孪生技术培养方向面向建设全链路高感知孪生海洋的重大需求,培养海洋数字孪生技术融通协同和提质增效的领军人才,突破海洋物联网、数字孪生海洋、信息物理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海洋超级计算及虚拟现实与仿真等关键技术。
(四) 海洋交叉应用技术
聚焦深海工程装备与技术、深海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深海环境保护技术等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和培养人才。
1深海工程装备与技术
深海工程装备与技术人才培养方向针对大型海工结构系统在复杂恶劣海洋动力环境中的作用机制开展深入研究,突破深远海工程设计分析和施工运维关键技术,培养能够解决上述“卡脖子"领域中的复杂科学技术与工程问题能力的领军人才。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jxk20251213.pd原版全文
2深海资源勘探开发技术
深海资源勘探开发技术人才培养方向面向国家深远海资源勘探开发需求,针对在深海大洋准确找到油气和矿产资源、提高能源自给率等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卡脖子"问题,培养具有扎实的地球物理方法和仪器研发基础,掌握现代电子电路、高性能计算技术、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综合性高精尖人才,重点突破海洋高精度地球物理装备、海洋地球物理立体智能探测技术、海洋智能地球物理资料处理方法、海底资源勘探开发实时监控技术、海洋地球物理大数据与解译技术和极地地球物理技术等。
3深海环境保护技术
深海环境保护技术人才培养方向针对深海矿产资源绿色开采、高效可持续开发等环节中存在的技术瓶颈,培养深海采矿环境保护技术的领军人才,重点突破环境监测与保护关键技术,从科学上实现对深海采矿环境影响的认识,从技术上构建世界领先水平的深海矿产资源绿色开发利用、环境监测保护技术与装备体系,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推动深海矿产资源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二 未来海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一) 培养目标和机制
围绕海洋智能感知技术、海洋智能装备技术、海洋数字孪生技术和海洋交叉应用技术等方向,探索海洋技术领域学科专业交叉融合规律,培养一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掌握未来关键海洋技术的领军人才。
1建立深化思政教育的机制
夯实思想政治引领,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勇担科技报国使命。注重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加强文/史/哲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对个人和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层次认识,加强对未来海洋技术领域的领悟与向往,培养海纳百川、谋海济国、艰苦拼搏的海洋精神,坚定服务国家、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责任感、使命感。着力提高学生站位,拓宽国际视野,弘扬科学家精神,勇担科技报国使命。
2兴趣引导、潜能激发、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的科教融合创新机制
解决高校普遍存在的“教学科研矛盾”,将教师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本科课堂教学内容,采用“教师讲授一师生研讨一学生探究”的三步推进研究性教学模式,着重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灌输专业知识与技能,提供高水平科教融合教育平台满足学生进一步修学和成才需求,从而实现学生创新素养、实践能力、跨界能力、创新能力等“通用能力”的提升。
强化思维方式训练,培养学生数理融通能力,涉海技术学科交叉理解与运用能力,为海洋未来技术的创新研究打下深厚的理论功底。加强海洋技术学科领域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的贯通,将创新思维训练融人课程和实践活动,结合关键核心科学技术问题,提升沟通、合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搭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海洋创新技术实践平台,激励学生对创新性想法的提出、验证及应用。
3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研学产协同育人机制
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确立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主动对接产业,加快发展一批新兴的工科专业,加快建立多样化、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推进学科交叉融合解决工科专业划分过窄过细的弊端,加快提升工程科技人才和工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及跨界整合能力,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供给学生更多选择和自主发展空间,给学生提供更多新颖的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0]。通过“研学产"的持续造血能力,打造“研学产一体化创新孵化平台”,鼓励学生毕业后继续推进创新、创业和技术革新,并为毕业生提供切实的发展建议、空间和经费支持等,助其把握未来技术发展大方向,并面向市场检验。“产学研"是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更适用于较短时间内需要落地的跟随型先进技术,对于超前5\~10年甚至15年的更具前沿性和创新性的未来技术,“研学产”模式则更为适用。未来的“研学产"要秉持“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原则,主要有两类重点合作伙伴:一类是涉海科研院所,因为它们是我国前沿海洋交叉科学和未来海洋技术探索和研发的主力军,不仅拥有较强的研究队伍,而且具有较为丰富的研究资源;另一类是掌握高精尖海洋技术的创新型企业,这些企业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在未来技术研发的后续成果转化阶段和商业应用阶段具有独特的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和市场优势。
强化科研育人功能,联合涉海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海洋技术领军人才。充分利用交换高校的师资与生源优势,科研院所的技术与资源优势,企业的设备与产业化优势,并且在这样强强联合下,可共同承担一些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面向世界科技难题的课题,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课题中来,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习惯,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有机结合。
4学科交叉驱动机制
建立学科交叉驱动机制,构建面向未来海洋技术的特色交叉课程体系,在海洋智能感知技术、海洋智能装备技术、海洋数字孪生技术、海洋交叉应用技术方向开展导师组跨学科交叉培养,探索专业学科实质性复合交叉合作规律,探索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打造能够引领未来科技发展和有效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教学和科研高地。建设若干适应未来海洋技术研究所需的交叉学科科教平台。
5书院制和导师制结合机制
为学生配备第一导师和顾问导师,第一导师是学生所在研究领域的教授或专家学者,主要负责学术研究方面的指导和监督,并且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做出规划。顾问导师则通常来自于其他交叉专业领域,协助第一导师,依据学生兴趣为学生制定跨学科的个性化学习方案,并对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综合表现进行评价与监督。
“教学”遵从宽口径原则,必修课和选修课选择多、前沿课内容新等。“实践”要将专业课内容通过实验室、实习实训、企业共建基地等途径进行试验或工程实施。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组织、领导以及管理能力,践行“看中思、行中想、学中干、干中学"的人才培养范式,以适应未来领军人才的培养目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jxk20251213.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