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看《甄嬛传》中译英字幕翻译

作者: 黎沅晴

引言

近年来,不少中国影视作品走出国门。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0月30日,中国影视作品已出口超过200个国家与地区*。尤其在东亚以及东南亚等地区,中国影视作品的影响力日益提升,引发了当地的“中剧潮”。以《陈情令》为例,在该剧播出宣传期间,相关词条多次登上泰国地区推特(Twitter,2023年改名为“X”)趋势第一(李杨、邵璐,2020)。中国影视剧正稳步走向国际舞台。

尽管如此,当前中国影视作品的影响范围仍有限,主要辐射区域为与中国语言、文化、人文风土相似的东亚与东南亚等地区。由于中外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以及翻译质量等因素,中国影视作品在欧美市场的输出之路依旧困难重重(刘藩、周婷,2014)。

本文将基于跨文化交际视角,从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翻译技巧三个角度分析中国“现象级”电视剧《后宫·甄嬛传》(以下简称《甄嬛传》)的中译英字幕,同时也将探讨中外语言文化的差异如何影响译者的翻译选择。笔者认为,对中国影视作品中译英字幕翻译策略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也有助于海外观众了解中国文化,从而推动中国影视作品更好地出口海外,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翻译与跨文化交际

1.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活动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通过语言、符号和行为进行沟通与交流,并且创造共享意义的过程 (卢西替戈、凯斯特勒,2007)。跨文化交际重点研究如何正确理解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语言、行为,减少因为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偏差而导致的冲突(Sun, 2014)。要想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人们需要对彼此的文化差异保持敏感,尊重双方如语言、习俗、思维方式、社会制度等的文化差异,摒弃一切形式的文化优越感与偏见。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国学界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侧重于人们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现的语用错误。例如,杨平(1996)从语用学角度讨论了语言和文化的交际功能,从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两个维度,分析了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问题,提醒读者注意语言、文化的差异和禁忌,拓宽不同文化背景的知识面,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华维芬(2000)总结分析了我国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常犯的语用错误,说明了因语用迁移造成交际失误的严重后果。

随着跨文化交际学的不断发展,跨文化交际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不同学科,如新闻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其中,跨文化交际学与翻译学的结合,为翻译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与视角,使翻译学的研究不再局限于语言转换层面,而是转向文化层面。

实际上,翻译本身就是跨文化交际的活动,翻译活动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一环。郭晓燕和王莉萍(2003)认为,语言植根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是文化的产物。而翻译指的是来自不同文化的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也就是说,翻译不是简单地将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还需要考虑源语(source language)与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之间的文化差异。如何让目的语读者准确地了解、接受源语文本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与精神内涵,是译者的主要任务。因此,翻译实际上是语言与文化之间转换的问题。

2.跨文化交际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语言是不同社会、文化的产物,其主要作用是指代某个社会、某种文化中的事物与意象。

由于生活习性、历史背景、宗教信仰、思维模式等文化社会因素的差异,不同文化社会对同一种意象可能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余雅,2017)。比如,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汉语文化中的“东风”与英语文化中的“东风”(east wind)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完全不同。中国位于北半球,地处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春天受到太平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因此,汉语中的“东风”象征着春天和温暖。英语文化中人们对于“东风”则有着截然不同的情感态度。英国西邻大西洋,东接欧洲大陆,西面吹来的风通常是温暖湿润的,而东面吹来的风则不然。因此,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常用“西风”指代温暖的感觉。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不可以简单地将汉语中的“东风”直接翻译为“east wind”,而应结合上下文语境,综合考量是否应该将汉语中的“东风”与英语中的“west wind”进行对应。如果将汉语中的“东风”进行直译,可能会扭曲原文意思,影响目的语读者对源语文本的理解。

与此同时,在语言的产生过程中,人们并没有考虑语言在不同文化中的翻译表达,这也意味着某种文化社会中的事物可能在另外一种文化社会中没有对应的指代词,也就是语言、文化中的不可译性。以英译中谜语翻译为例:

A: What makes the road broad?

B: The letter “B”.

如果将上述谜语翻译为“A:是什么让道路变得宽阔?”“B:是字母‘B’。”,那么源语谜语中的巧妙之处就无法体现,目的语读者在阅读之后也失去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些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为译者的翻译工作增添了难度。

《甄嬛传》语言特点及翻译难点

2011年上映的电视剧《甄嬛传》,改编自吴雪岚所著小说《后宫·甄嬛传》,讲述了清朝雍正年间,女主角甄嬛选秀入宫,在波谲云诡的后宫争斗中,从不谙世事的少女逐步成长为善于权谋的皇太后的故事。该剧在中国以及海外地区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收获了不小的人气。截至2024年5月,该剧在新浪微博上的话题阅读量为209.7亿,讨论量为422万。与此同时,该电视剧被翻译成不同语言,先后在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播出。

1. 语言复古,略带古韵

《甄嬛传》的台词夹杂着文言文与白话文,语言“古香古色”,语言风格接近《红楼梦》,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甄嬛体”。这样的台词增加了语言韵味,但同时也增加了译者在翻译中理解与转写的难度。

以第一集选秀场景中皇帝对甄嬛说的一句话为例,“嬛嬛一袅楚宫腰,哪更春来香减玉消,紫禁城风水养人,必不会叫你玉减香消。”这句话引用了宋代蔡伸《一剪梅·堆枕乌云堕翠翘》中的“嬛嬛一袅楚宫腰,那更春来,香减玉消”,意思是轻柔优美的人儿,哪经得起又一春的岁月煎熬,只怕人老珠黄、玉减香消。皇帝说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皇宫的衣食住行都是极好的,再加上有自己的庇护,一定不会让甄嬛受委屈,表达了他想要把甄嬛收入后宫的意愿。

2. 文化负载词众多

在《甄嬛传》中,台词中有大量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词汇(即文化负载词),如妃嫔、官员的头衔,古代诗词歌赋,以及经典台词“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皇上万福金安”等。这些充满文化内涵的词汇,在英语文化中缺乏直接对应的意象和表达方式,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译者需巧妙地在传递这些文化负载词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具体意义之间找到平衡点,以便让目标语言的观众能够理解并欣赏这些文化元素。

3. 人物阶级差异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存在着一套严密的阶级制度,其中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并由此形成了等级分明的社会结构。《甄嬛传》所描绘的清朝雍正年间,即是这一社会体制下的缩影。剧中对各角色社会地位及社会层次严格、细致的划分在角色的言谈举止中得到充分体现,反映在不同社会等级角色使用的语气、态度和谈话风格的差异上。下级对上级说话时,使用的都是敬语,如皇帝赏赐年羹尧跌打药膏以后,年羹尧为表谢意,说:“臣年羹尧恭谢皇上圣恩。”年羹尧通过“臣”“恭谢”“圣恩”这几个词把自己的地位放得很低,反映了臣子在皇帝面前只是“服务者”“打工人”的姿态。如何处理汉英语言的差异,满足目的语观众的观看需求,同时准确呈现剧中人物地位的不同,是宫廷剧字幕翻译的一大难点。

案例分析

笔者从网站上下载了《甄嬛传》前五集的中英文字幕,字幕由视频网站签约译者提供。笔者在跨文化交际的视角下,通过对比剧集的中英文字幕,从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翻译技巧三个方面,对译者的翻译选择进行剖析,探讨译者是为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标,如何让目的语观众在了解《甄嬛传》台词意思的同时,也能够理解台词背后的文化内涵。

1.翻译策略

在翻译前五集台词的过程中,译者主要采用了归化的策略,主要体现为文化意象的归化表达,以适应目的语(英语)观众的表达习惯,有利于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内容,从而提升观看体验。

例1: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译文:By the grace of Heaven, his Majesty awards …

“奉天”表示这个命令是上天的意志,“承运”表示皇帝是承天之命而行使权利,“皇帝诏曰”表示诏书形式和内容的具体解释权归皇帝所有。译者在处理例1中的“天”时,将其翻译成“Heaven”,但其实,中国的“天”与西方世界的“Heaven”有很大的区别。在中国,“天”并不特别指代某个神。而在外国文化尤其是基督教文化中,“Heaven”通常与基督教的上帝联系在一起,即具有独立意志的世界和万物的创造者。总之,“天”与“Heaven”在具体内涵上存在差异,无法完全对等。

例2:沈大美人差矣。姐姐出落得这么标致,皇上见过必定会念念不忘。

译文:No, you are the belle of the ball. You dressed up so nicely. How can His Majesty take his eyes off you?

译者在处理“大美人”时没有直接将其翻译成“beauty”或是其他类似表达,而是选择使用了一个非常地道的英语表达“The belle of the ball”,即舞会之花,延伸意为聚会中引人瞩目的女人,表现了沈眉庄在选秀场上容貌、打扮之出彩,从语言层面再次强调了沈眉庄的美好形象,有利于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尽管使用归化策略能极大提升台词内容的连贯性并提升目的语观众的观看体验,但却丢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削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存在感。因此,在不影响目的语观众理解的情况下,译者有时候也会适当采用异化策略,如例3。

例3:娘娘国色天香,才是真正令人瞩目!

译文:Your Highness has the face of a peony.

译者在翻译时采用了异化策略,保留了汉语文化中的意象。“国色天香”特指牡丹的美色与香气,但常用于形容绝世佳人的美貌。译者保留了“国色天香”的喻体“牡丹”,将其翻译为“the face of a peony”,回译的意思为“牡丹的脸”。由于文化差异,目的语观众可能会对“peony”产生疑问,但结合上下文,观众也不难猜出“the face of a peony”是赞扬华妃貌美。这样的处理凸显了英语和汉语的差异,可吸引目的语观众的注意力,从而引起观众对汉语文化的兴趣,进而增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2.翻译方法

基于归化的翻译策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多次使用意译、套译、改译的方法,跳出了源语文本的语言结构,以实现目的语观众对台词的有效理解。

例4:皇上对你可是垂青有加呀!

译文:His Majesty truly appreciates your service.

例5:皇上您半个月都没有进后宫。

译文:Your Majesty has not been visiting any consorts for the past two weeks.

译者在处理“垂青有加”“进后宫”时抛弃了源语的语言结构,从“垂青有加”“进后宫”的本义出发,采用了意译法。“垂青有加”指的是对某人、某事很喜欢、很欣赏,体现皇帝非常倚重年羹尧;“后宫”的本义是指君主(皇帝、国王)的配偶们(皇后、妃子)所居住的场所,“进后宫”的字面意思是皇帝进入皇后、妃子所居住的场所,实际上指的是皇帝去看望妃子。因此,将“垂青有加”转换为“appreciates your service”及将“进后宫”表述为“visiting any consorts”的处理,虽在语义上达成一致,成功实现了交际目的,但却失去了“青”“后宫”两个中国文化的意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