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中的“浅入深出”和“深入浅出”
作者: 张金秀
摘 要:当小学英语绘本内容的难度过低或过高时,如果教师还是沿用常规的绘本教学思路开展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获得将十分有限。针对这一问题,文本提出了“浅入深出”和“深入浅出”的教学设计思路。在分析这两个思路的内涵和设计依据的基础上,本文结合《龟兔赛跑》以及《圆木饭店》两个教学案例论述了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中应用“浅入深出”和“深入浅出”思路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小学英语;绘本教学;浅入深出;深入浅出
问题的提出
随着绘本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普及和深入,不同体裁、题材的英语绘本开始进入课堂教学。其中,脍炙人口的动物寓言(Fables)尤其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笔者近期观摩了一节小学六年级的英语绘本《龟兔赛跑》公开课,教师采用的是常规的绘本阅读教学策略,如通过提问、分部分阅读、图片环游、表演故事等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文本和建构意义。课堂上,学生争相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活跃。但令笔者感到遗憾的是,学生在这节课上并没有基于已有水平得到提升。由于《龟兔赛跑》这一故事早在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中就出现过,学生早已熟悉其故事大意及所蕴含的道理,理解故事对学生的认知没有挑战。同时,该班学生在课堂参与中普遍表现出较高的语言水平。课堂伊始,在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图片预测故事大意时,学生就已说出“The Hare is fast but cocky.”“The Tortoise is hard-working but not arrogant.”这样的话语。其中,由于英语教材中很少出现“cocky”一词,授课教师在听到学生的回答时还愣了几秒后才反应过来,以“Oh, you mean he’s proud.”来进行回应。显然,从学生的现场表现来看,本节课中,学生无论在主题认知上还是语言表达上都高于文本输入。那么,这节课学生的收获是什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的获得感体现在哪里?如果不上这节40分钟的课,用英语聊起《龟兔赛跑》这个话题,学生是不是也会有同样的认知和语言表现?以上问题也让笔者想起在课堂观摩中发现的另外一类问题,即教师选择的英语绘本太难,学生整节课的获得也十分有限。那么,当绘本内容高于或者低于学生的现有水平时,教师应该如何设计教学来确保学生有最大的学习收获?
笔者基于多年的小学英语绘本教学实践研究基础,提出可以用“浅入深出”和“深入浅出”的原则来进行教学设计,增加学生的课堂学习收获。
“浅入深出”和“深入浅出”
1. 定义和内涵
我们常常用“深入浅出”来描述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即教师能够将内容晦涩、主题意义深远的语篇用生动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促进学生的理解。这一教学艺术是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课堂上用来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但在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化、体验式、对话式的新课程课堂上,笔者对教师“深入浅出”教学能力的理解有了新的变化。有学者指出,在21世纪的知识社会里,教师要从教的专家转变为学的专家,更确切地来说,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行为的设计者(钟启泉,2019)。因此,本文中的“深入浅出”或“浅入深出”是指教师针对绘本教学的具体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言水平所采取的学习行为或活动设计原则。笔者认为,当绘本内容低于学生现有水平时,宜“浅入深出”,即教师将教学重点从文本理解调整为较为高阶的思维认知活动或者更为综合的语言运用活动;而当绘本内容高于学生现有水平时,宜“深入浅出”,教师可将教学重点放在文本理解或意义建构上。
从这个角度来看,前文中笔者观摩的《龟兔赛跑》教学案例就属于“浅入浅出”,学生在课后未表现出思维认知发展和语言能力提升。与此相对应的是另一个不良极端,即“深入深出”。过难的绘本内容和语言以及过高的课堂学习任务既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因脱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无法实现目标。
2. 设计依据
Hutchinson和Waters(1987)在教学材料开发模式中指出,内容和语言是文本材料所蕴含的重要因素。内容是指文本所传递的信息和感情,语言是指学习者用于交际任务和活动的局部或整体语言。内容学习有认知领域的特点,语言学习有其学习规律,再加上学生学习经验的组织方式,教师可以参考以下三个方面的理论阐述作为选用“深入浅出”或“浅入深出”的设计依据。
(1)教育目标层级
适切的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方向和灵魂,是学生学习结果的归依,在教学设计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在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层级的基础上,安德森等(2008)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标分类层级,即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这六个层级所对应的认知复杂程度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对教师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笔者认为,当绘本内容对学生来说较为简单时,课堂教学目标应该聚焦高阶认知目标,从相对封闭的问答式文本理解走向开放复杂的问题解决,采取“浅入深出”的方式。反之,当绘本内容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时,教学活动则不应追求高阶认知目标,而应以文本理解为主要目标和活动,采取“深入浅出”的方式。
(2)外语学习过程
根据现代外语教学理论,语言学习过程包含输入、内化、输出三个环节(Vanpatten,1996)。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意义的同时也关注语言形式,实现准确、流畅、得体的语言表达。输入涉及学生对语言的体验和理解,内化涉及学生对语言控制性的初步模仿和应用,输出涉及学生对语言开放性的综合运用。教师可根据文本中的语言对于学生的难度决定这三个环节各自在课堂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如果绘本中的语言对学生而言较为简单,如针对《龟兔赛跑》中过去时的表达和方式副词(如proudly、calmly等),教师就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语言的内化和输出环节上,组织学生在情境中使用这些语言,即“浅入深出”。反之则是“深入浅出”,将教学重点放在语言的输入和内化环节上,不急于在一节课上进行语言输出。
(3)学生学习经验的组织
有学者指出,学习是由认知的实践、合作交往的实践、个人反思的实践这三种对话性实践构成的(佐藤学,2003)。这一理念为教师的教学组织方式提供了思路和方法。笔者认为,这三种实践在一节课上的比重也会因知识的难度而有所不同。如果文本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较为简单,教师就可以多组织合作交往的实践以及个人反思的实践,反之亦然。这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浅入深出”与“深入浅出”。
落实“浅入深出”思路的教学设计策略
下面笔者就以小学六年级的《龟兔赛跑》英文绘本教学为例,具体阐述如何落实“浅入深出”原则的教学设计策略。《龟兔赛跑》的故事有多个英文版本,本课使用的是由Linda Ross转写、Sharron O’Neil绘画的英语绘本。
1.分析文本,确定文本的教育价值
《龟兔赛跑》这一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但它并不是中国的古典作品,而是出于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从文本类型来看,《龟兔赛跑》属于动物寓言。动物寓言大多是讲述动物的故事,用比喻、拟人的表达方式进行想象,再通过对故事的思考和对世界运行规则的描述,“给孩子一个深刻的教训”(teach important lessons to children)(方明生、顾娇妮,2004)。动物寓言通常在故事的结尾用简洁的语言揭示道理。从内容来看,《龟兔赛跑》讲述了跑得快的兔子在赛跑中因为打盹而输给行动缓慢却坚持前行的乌龟的故事。故事的最后一句点出作者希望传递给孩子们的教训,即“Slow but steady wins the race.”(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成就大业)。我们通常还会从故事中读出“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这样的道德教训。这些道德教训从开放的主题意义的角度为教学提供了可能的教育价值。有学者提出,在美国的课堂上,教师会鼓励学生质疑龟兔赛跑是否存在可能性的科学理性(黄全愈,1999),笔者认为这不是外语课堂教学的重点,可以不予考虑。
从语言角度,这个绘本的主要语言形式为一般过去时,如lived、 said、walked、rang、began、ran、stopped、drank等, 以及本文本中出现频度较高的方式副词,如proudly、quietly、calmly、excitedly、confidently、slowly、happily、tiredly、angrily。
2.结合学情,确定明确而适切的教学目标
清晰明确、合理适切且能够和学生分享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终点,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课堂设计,需要教师深入思考和细致研磨。文本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之一,另一个重要依据便是本班学情。本案例的授课对象是北京市一所小学的六年级学生。该班学生对英语阅读兴趣浓厚,阅读能力较强,绘本阅读经验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学生在一年级就已经学过《龟兔赛跑》的中文故事,已经对主题意义有了认知和了解。而且六年级的学生对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所以教师针对文本设计的认知目标可以从文本理解层级提升到分析、评价、创造层级,通过问题解决式任务整合,促进高阶目标达成。从语言来看,六年级的学生对于一般过去时和方式副词并不陌生,理解上并不存在困难,关键在于能否准确、熟练以及连贯运用。因此,语言目标可以以语言能力发展为重点。同时,在学生的学习经验组织方面,因为本课的认知含量较低,教师可适量增加合作交往实践和个人反思实践活动的开展频率。
综合上述因素,笔者和教师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在本课结束前,学生能够:
(1)运用一般过去时和程度副词等,准确、流畅地复述《龟兔赛跑》的故事,并就其道德寓意发表个人评论;
(2)小组合作创编新版《龟兔赛跑》故事,并在全班面前进行表演;
(3)对本节课的学习收获进行反思交流。
3.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是落实目标、体现教学成果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进行逆向设计,即设计目标指向的教学活动。笔者与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与亮标
教师根据《龟兔赛跑》绘本的封面图片进行提问,如:“Have you ever read this story?”“What was it about?”,通过问题导入本课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师通过PPT亮出本节课面向学生的“简约版”教学目标:By the end of the lesson, you will be able to retell the story, create a new story and sum up your learning.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绘本封面导入,激活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同时,教师还通过告知学生教学目标形成师生的教学共识,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达成学习结果。
活动2:理解性阅读
教师给出几个文本理解性问题,组织学生整体阅读绘本并回答问题。问题如下:
●When did the story happen?
●Who were in the story?
●Why did they have a race?
●Who won the race? And why?
●How do you think of the Hare and the Tortoise?
●What does the story want to tell us?
●Use the evidence from the text to support your id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