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子难定局:印斯防务协议有何战略图景
作者: 胡梦璇 胡欣4月5日,在斯里兰卡总统迪萨纳亚克和访斯的印度总理莫迪见证下,印斯签署七项谅解备忘录,内容涉及防务、能源、医药卫生、数字化等领域,其中防务合作谅解备忘录是两国35年来首次在防务领域正式签订框架协议。印斯作为“恩怨交织”的邻邦,此番签署系列协议意味着两国走向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将对印度洋地区未来安全格局产生什么影响?
身负“气运”与“魔咒”的枢纽
斯里兰卡素有“印度洋明珠”之称。自大航海时代开始,葡萄牙人、荷兰人等欧洲殖民者便围绕该岛展开竞争,最终英国东印度公司抓住欧洲战争之机入侵斯,在18世纪末将其变为“日不落帝国”印度洋战略链条中的重要一环,直至1948年斯获得独立。二战后的全球化浪潮及随之而来的贸易和能源运输激增,使印度洋航运要道地位更为凸显。斯向西可通往苏伊士运河及海湾石油产区,朝东可穿过马六甲海峡挺进太平洋,向北则直入孟加拉湾沿岸并联通中国大陆,战略支点价值极其显著,这给该国注入了可资兴盛的“气运”。
然而,历史的剧本往往出人意料。1983年至2009年,斯陷入内战,交战双方主要是斯政府与信奉印度教的泰米尔人,而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人口绝大多数是泰米尔人,他们对隔海相望的泰米尔人心怀同情,这给了印度干预斯内战的动机。更重要的是,印度致力于成为“有声有色的大国”,斯近在咫尺,自然难逃其“战略引力”的捕捉。印度先是扮演调停冲突的中间人角色,后又秘密支持“泰米尔伊拉姆猛虎解放组织”(即“猛虎组织”)对抗政府军。1987年,两国达成和平协定,印不再支持泰米尔人独立运动,但也不允许其他国家将斯作为影响印度安全的战略资产。
长期内战令斯错过西方产业链向亚洲地区转移的发展机遇,该国产业升级严重受限,能源等产品也高度依赖进口,这为斯在2022年的经济崩盘埋下隐患。进入本世纪,随着地区经济发展日趋活跃,尤其是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延申拓展,该国港口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被注入新活力,然而2022年斯爆发的主权债务危机,使其国民经济倒退,国家信用几近破产,斯政府不得不在危机中寻求破局之路。
助力印度战略迈进
莫迪政府自2014年上台后推行“邻国优先”战略,旨在重塑其地区主导地位,削弱其他大国不断增强的区域影响力。该战略以“历史纽带”“共同安全”“发展共享”为叙事框架,意图通过加强与南亚邻国的合作,为印度的经济发展和地区外交营造良好周边环境。然而,周边国家因其对外干预历史对印“地区雄心”始终持有戒心,战略互信程度较低,比如2024年马尔代夫爆发“印度退出”运动,马总统表示不允许“任何国家干涉或破坏我们的主权”,并要求印驻马军事人员撤离。这不仅削弱印地区影响力,也让其意识到地区格局或在发生不利于己的变化,急欲在大国关系深度调整的窗口期巩固“后院”;斯同样急于寻求外界支持,因此成为印战略迈进的关键对象。
印斯此次签署的防务协议有效期为五年,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军事装备方面,印承诺向斯提供军事装备和武器平台,包括巡逻艇、雷达系统和轻武器等;军事交流方面,印将通过印军事院校课程、联合训练项目和专业技能训练等,帮助斯军人提升能力,重点聚焦海上安全、反恐、自然灾害应对等领域。两国还将机制化开展联合军演,进行海军舰艇互访,这对海军更为强大的印而言获益明显更大;海洋态势监控方面,建立实时海上监视数据链,尤其是将斯专属经济区纳入印海军监控网络,使印侦察范围向东南延伸300海里,增强印本土与安达曼—尼科巴群岛之间的监视力量,这实际上是一种海洋情报合作;地区安全机制方面,强调要通过“科伦坡安全对话”机制加强印斯在印度洋地区的合作。
该协议将有助于深化印斯安全合作,加大斯在军事安全领域对印依附。印外交官员同时宣称,斯总统迪萨纳亚克明确表态,不允许任何势力利用斯领土从事损害印安全和利益的活动。这一承诺对印而言具有重要现实价值,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印安全焦虑,也是印为逐步构建地区安全网络迈出的新一步。更重要的是,该协议将有助于印在诸大国“印太战略”竞合中,增加纵横捭阖的“博弈筹码”。
战略靠拢的未来前景
印度始终将斯视为“后院安全屏障”,防务合作就是要通过制度性安排,将斯嵌入印度的“区域拒止体系”,阻断外部大国向印度洋北部“渗透”。这也体现出印对斯政策新转向,即从议题式合作转向制度捆绑。近些年,斯深陷严重经济困境,2022年印为其提供了45亿美元紧急援助,同时印还积极推进两国货币及支付标准统一化。开启对印防务合作,反映出斯意图继续将自身地缘价值变现为直接战略收益。不过,斯国内部分反对势力对加强与印安全合作持批评态度,或采取手段阻碍防务协议的执行,这是印斯防务合作面临的不确定性。
国际舆论对印斯防务协议议论颇多,多将其渲染为“中印在印度洋上的地缘角逐”。长期以来,印将中国在斯正常经济存在视为针对印的“楔子”,因此执意将斯纳入印主导的“海上行为准则”框架。印还对斯施压要其抵制中国军舰停靠,2024年1月,斯宣布“一年内暂停批准外国科考船在斯水域及专属经济区内作业”。不过,斯身处“离中国太远、距印度太近”的地缘空间环境,虽不得不在安全领域受制于印,但在经济领域仍希望搭上中国发展的顺风车。今年1月,迪萨纳亚克访华时中斯达成自贸协定,这恰好勾勒出斯的平衡外交图景。
客观来讲,印度长期以印度洋安全规则制定者、公共产品提供者自居,实则是寻求将开放的印度洋变为由其主导的封闭体系。这与印度洋沿岸国家寻求对外开放的立场背道而驰,也导致周边中小国家抵触印“自划势力范围”的做法,这些国家内部让印“退出”的呼声从未消失。这也从深层反映出,地区国家在排他性的安全联盟与开放性的合作网络之间,有自己的立场选择。印斯防务协议虽将在短期内提升印度对印度洋北部的控制力,但从构建开放公平的区域秩序的长远发展来看,更多国家或将把多边平衡政策视为更好的选择。
(作者分别为国防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助理、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