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虹”色初心守护“文化三地”
品牌名称:益心护文
检察院:上海市虹口区检察院
讲述人:上海市虹口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室主任刘庆
上海市的山阴路,被称作 “海派民居建筑博物馆”,这里汇聚了鲁迅、瞿秋白、李白等名人的故居以及左联纪念馆等众多红色旧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记忆。而虹口区作为上海红色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有着 “海派文化发祥地、先进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聚集地” 的美誉。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上海市虹口区检察院积极探索如何发挥检察职能,守护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虹口区检察院就坐落在这样一个拥有独特历史记忆的“文化三地”,如何发挥检察职能承担守护历史文化的责任,以检察力量守护“文化三地”?在探索的过程中,又如何将“虹口实践”拓展到全市甚至全国?自2018年起,虹口区检察院踏上了以公益诉讼守护 “文化三地” 的道路,并致力于打造 “益心护文” 检察文化品牌。品牌的创建源于对辖区历史文化保护的深刻洞察和责任感,旨在通过检察公益诉讼的力量,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提供可借鉴的上海 “样本”,成为守护城市历史文化记忆的生动实践。
虹口区检察院的探索始于 “德邻公寓” 案件,这是上海市首例历史保护建筑领域的公益诉讼。2018年年中,新任公益诉讼检察官刘庆在摸排线索后,首次踏入德邻公寓。他发现这座始建于1935年的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因承租人违法装修改建施工遭到严重破坏,而相关行政主管单位未能有效督促责任人修复,导致损害持续了3年之久。
面对该情况,虹口区检察院于当年8月对此案以行政公益诉讼立案审查。当时,公益诉讼作为检察机关的新增职能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在历史文化保护领域的探索几乎是一片空白。检察官们通过实地走访、现场调查,明确了相关行政机关的法定职责和监管职能,并依据《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以公开宣告方式向行政主管单位制发公益诉讼检察建议,督促其履行监管职责,责令责任人启动修缮工作。2019年7月,德邻公寓终于恢复原貌,该案也入选最高检发布的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典型案例以及2019年度上海市法治建设十大优秀案例,为上海市人大修订相关条例提供了案例样本。
2020年,《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检察公益诉讼工作的决定》出台,明确将历史建筑保护纳入公益诉讼办案范围。虹口区检察院在公益诉讼守护 “文化三地” 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地前进。
随着对历史文化保护的不断深耕,虹口区检察院的公益诉讼工作从单一建筑逐步拓展到整个街区。2023年4月,虹口区检察院发布《铸监督品牌实施意见》,推进党建业务深度融合,以 “虹” 色初心守护 “文化三地”。同年1月,上海市十六届人大虹口代表团对山阴路文化名人街进行专题调研,发现历史建筑存在 “老旧疮疤”,如违法改扩建、公共安全隐患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历史风貌的更新与居民生活的改善难以有效平衡。
虹口区检察院随即启动公益诉讼调查程序,组建专业化办案团队,对山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展开系统性调查。检察官们创新运用数字化监督手段,自主研发类案监督大数据模型,通过交叉比对历史建筑日常巡查记录、房屋装修备案资料等关键数据,精准锁定违法搭建、擅自改建等建筑受损情形,为法律监督工作奠定了证据基础。2023年1月至6月,检察院陆续对受损建筑立案,走访相关单位剖析问题症结,厘清各责任主体的职责。
在督促履职方面,检察院通过检察建议和磋商两种方式,一方面督促行政监管部门依法履行职责,查处违法行为,检查物业管理单位行为,责令公房权利人履行保护和修缮义务;另一方面督促公房经营管理单位履行保护主体责任。监管部门和单位积极开展整改,拆除违法改扩建50余处,保护历史建筑1万余平方米,整改消防安全隐患50余处。同年8月至9月,检察院联合相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公益诉讼 “回头看”,确认违法行为已整改,受损建筑、道路及公共空间均已修复,石库门里弄生活形态得到有效保护。 “山阴路历史风貌区保护案” 入选最高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厅历史文化街区与石窟寺保护专刊典型案例及上海市检察院公益诉讼典型案例,为上海市建立 “优秀历史建筑保护责任人” 制度提供了实践模板。
在推动山阴路历史风貌修复的同时,虹口区检察院也在思考如何擦亮 “益心护文” 品牌,扩大品牌影响力,将办案经验推广到全区各类历史建筑保护上。为此,检察院决定延伸检察职能,在全区内开展历史保护建筑领域诉源治理。

针对个案办理中发现的历史建筑公私产权交织、保护责任不明等问题,2023年 11月,虹口区检察院会同区房屋管理等7家单位共同签署协作意见,建立公房承租权转让审核机制和物业管理协同配合机制,完善信息互通,做到保护问题及时发现和高效修复。同时,发挥社区街道 “川北立法联系点虹口区检察院工作室” 作用,推动区人大会议提出关于城市更新中提升历史风貌区功能与品质的议案,实现代表建议与检察建议的双向衔接转化,为地方性立法贡献检察智慧。
以此为契机,虹口区检察院系统推动山阴路、甜爱路等沿街风貌统一修缮,美化提升15万平方米优秀历史建筑,复兴再现内山书店、木刻讲习会等文化名人记忆场景。2024年7月,出台《服务保障 “文化三地” 三年行动方案》,从历史文脉综合保护等5个方面综合履职,发挥公益诉讼独特作用,打造公益诉讼检察新模式,系统保护历史文化,服务保障虹口 “文化三地” 建设。虹口区检察院开发的 “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损害发现公益诉讼类案监督模型” 在最高检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平台推广运用,近年来已办理涉优秀历史建筑及历史风貌区保护公益诉讼案件30余件,并持续拓宽保护范围,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公益保护。(文稿统筹:管延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