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地缘政治视角下阿拉伯国家太空计划评述

作者: 齐昕 刘津巧

中东地缘政治视角下阿拉伯国家太空计划评述0

在当今全球科技竞争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太空已成为各国谋求科技突破、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领域。近年来,部分阿拉伯国家积极布局太空领域,其商业、民用和军事太空产业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沙特、阿联酋和埃及的太空计划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三国均成立了专门的国家航天机构,并将太空计划视为实现经济多元化、提升区域影响力、强化国家安全的重要抓手,对地区形势与全球太空竞赛产生复杂影响。鉴于此,从中东地缘政治视角出发,在整体阐释阿拉伯国家太空计划驱动因素的基础上,聚焦沙特、阿联酋和埃及三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历程和动因,以期为理解新格局下中东地区的太空计划发展提供洞见。

阿拉伯国家太空计划的地缘政治驱动因素

现代中东地缘政治格局在西方强力干预下形成,格局高度复杂。阿拉伯国家推行太空计划不仅反映出对科技进步和经济转型的迫切需求,也体现出其通过航天战略重塑国家安全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增强战略自主性的深层考量。

经济转型与国家形象的重塑 阿拉伯国家在经济发展上长期依赖油气资源,经济结构相对单一,随着全球能源结构变革及内部经济转型需求的增强,实现经济多元化成为海湾阿拉伯国家的核心战略目标。相对于以色列、伊朗和土耳其等中东非阿拉伯国家,阿拉伯国家的太空计划军事色彩较弱,更突出其经济功能。海湾阿拉伯国家的规划中大多明确将航天产业定位为推动高端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引擎,同时依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成果提升国家整体形象。以埃及为代表的阿拉伯非海湾产油国则经历长期经济困境,试图借助太空计划寻求经济振兴和产业升级。各国在推动经济转型与塑造国际形象过程中,太空产业的作用亦不可或缺。

国际合作与科技外交 在资源和技术分布极不均衡的全球背景下,以科技为纽带的外交实践是国家博弈中塑造规则主导权的关键场域,科技创新能力正超越某些传统地缘政治要素,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核心指标。对于阿拉伯国家而言,科学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已成为突破自主研发瓶颈、缩小技术差距的有效途径。海湾阿拉伯国家与中、美、欧通过技术转移、联合研发、资源共享等模式在太空技术领域进行多边合作,不仅加速了航天技术的发展,而且为自身构建了稳定的外部技术支持体系。这种通过国际科技合作实现优势互补的模式,不仅显著提升了各国的航天技术能力,还在更大程度上发挥了科技外交的作用,为未来建立区域性甚至全球性多边协作网络奠定了坚实基础。

区域安全与战略竞争 自二战以来,部分阿拉伯国家因军事现代化水平不足而形成对美国军事依赖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国防安全领域的自主研发。然而,进入20世纪后期,由于阿以关系的演变以及伊朗地区影响力的不断上升,阿拉伯国家普遍感受到安全环境的急剧变化,其太空计划也开始融入一定的防范和战略竞争因素。在与外部的竞争方面,阿拉伯国家对新型安全威胁(如伊朗核问题)的担忧日益凸显,从而促使各国在太空技术上着力发展遥感、卫星通信及导航系统,以提升情报收集和预警能力。在内部竞争方面,沙特与阿联酋围绕海湾地区主导权展开了战略竞争,而埃及则通过传统的文化与军事资源优势,重塑其在阿拉伯世界领导结构中的地位,这也使得阿拉伯国家的太空计划同时具有合作性和竞争性。

应对非传统安全需求 非传统安全议题已成为阿拉伯国家战略考量的重要方面,航天技术成为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工具。首先,水资源短缺是海湾国家面临的普遍难题。沙特与阿联酋等国因地处干旱地区,长期依赖地下水和海水淡化以满足农业与城市用水需求,但后者成本高昂、能耗巨大,制约了其绿色转型进程。航天遥感技术在水资源监测、水利设施管理及农业灌溉优化中的广泛应用,有助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与环境治理能力。其次,气候变化对城市安全构成直接威胁。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令阿联酋等高度城市化的海湾阿拉伯国家面临更高风险。利用卫星监测系统强化气候数据分析、环境评估与灾害预警,可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韧性。

沙特太空计划的发展及动因

发展历程 1985年,沙特阿拉伯王子苏尔坦·本·萨勒曼·沙特搭乘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发现号航天飞机进入太空,成为首位进入太空的沙特公民、阿拉伯人及穆斯林航天员。在这次任务中,他协助完成了阿拉伯卫星-1B的部署工作。通过阿拉伯卫星通信组织的协作,沙特阿拉伯于1985年成为首个成功发射卫星的阿拉伯国家。

在此基础上,沙特的航天事业持续发展。2000年,沙特发射了本国首颗遥感卫星,标志着其航天技术进入新的阶段。2000年—2019年,在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科技城(沙特阿拉伯国家科学机构)的统筹与监督下,沙特共成功发射了16颗卫星。这些卫星广泛应用于宽带通信、军事通信等领域,并为偏远地区及受灾地区的通信需求提供了重要支持,进一步巩固了沙特在现代卫星通信技术领域的地位。

2016年,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提出“2030愿景”,目标是充分利用沙特的战略性地理优势和投资潜力,加速产业转型,提振经济,发展航天产业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此后,围绕航天合作,沙特与美国、中国、欧洲航天局等国达成协议。尤其是2018年,沙特的月球小型光学成像探测仪搭载中国的嫦娥四号中继星发射升空,获取了月球表面的清晰图像,中沙两国在航天领域联系愈发紧密。同年12月,沙特航天委员会成立,负责有关卫星、全球导航系统、航天器、太空探索与航天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事务。2022年,沙特航天委员会启动航天应用概论计划,加大航空航天领域人才培养的力度,尤其是航天系统、航天任务和应用、航天部门生态系统等方面的专业人才。2023年6月,沙特航天委员会正式升格为沙特航天局,彰显沙特对发展太空事业和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视。在同年与美国公理航天公司(Axiom Space)的合作下,沙特成功实现载人航天任务,将两名宇航员送入太空。2024年7月,沙特航天局进一步深化国际协作,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签署关于民用航天及外太空探索合作的框架协议,标志着两国在太空领域的战略伙伴关系迈上新台阶。

驱动因素 首先,沙特航天产业发展是经济多元化与“2030愿景”的核心支撑。沙特“2030愿景”将航天产业纳入国家科技创新计划的14项战略领域,旨在通过发展航天技术推动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升级,减少对石油收入的依赖,实现经济多元化。作为该战略的实践成果,沙特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科技城成功发射自主研制的SaudiSat-5A/5B遥感卫星,并与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联合开发首颗国产通信卫星SGS-1。目前,沙特通过阿拉伯卫星通信组织运营7颗卫星,在西亚北非地区通信市场中占有重要份额,实现年营收逾10亿美元。

其次,沙特航天布局承载着其强化区域领导力和国际话语权的战略考量。2018年成立的沙特航天委员会表明,沙特致力于系统发展太空产业并加强与国际伙伴的合作。沙特通过主导组建覆盖21个成员国的阿拉伯卫星通信组织,构建区域通信服务网络,提升了对阿拉伯世界的影响力。2018年与中国合作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项目(嫦娥四号搭载沙特光学相机),使沙特成为首个完成月面成像的阿拉伯国家。2020年沙特航天局正式成立后,相继与欧洲航天局、中国探月工程建立合作机制,深度参与国际航天事务。这些举措既巩固了沙特的地区领导力,也为其在全球科技治理中争取更多话语权奠定了基础。

最后,发展航天产业符合沙特国家安全与军事应用需求。2019年,沙特军事工业公司与美国L3Harris技术公司(航空航天与国防系统重要承包商)签署合资协议,在光伏和红外(EO/IR)技术以及特殊任务系统领域开展合作,以增强沙特国防自给自足能力。在卫星导航领域,沙特推进北斗系统合作以降低对GPS系统的技术依赖。在自主航天能力建设方面,沙特正在推进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科学实验卫星研发,并建设包含卫星设计中心、总装测试基地及地面控制站的航天城,旨在培育覆盖卫星研制、发射及应用的完整产业链,为维护国家信息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中东地缘政治视角下阿拉伯国家太空计划评述1
苏尔坦王子接受航天员的训练
中东地缘政治视角下阿拉伯国家太空计划评述2
2023年,沙特与美国合作,完成载人航天任务,将两名宇航员送入太空

阿联酋太空计划的发展及动因

发展历程 阿联酋在1971年才脱离英国实现独立,其航天计划的起步相较于中东地区其他国家较晚。在建国之初,阿联酋就开始制定包括太空计划在内的科技发展战略。首任总统阿勒纳哈扬执政期间,曾多次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代表举行战略会谈,为后续航天合作奠定基础。

进入21世纪,阿联酋的航天事业取得了一系列成就。2006年,穆罕穆德·本·拉希德航天中心在迪拜成立,主要负责阿联酋宇航员培训和卫星控制等任务。2008年,阿布扎比主权财富基金穆巴达拉投资公司出资成立了耶赫萨特公司。2011年,耶赫萨特公司成功发射首颗通信卫星。2014年,时任阿布扎比王储穆罕默德·本·扎耶德代行阿联酋总统一职,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和国防建设举措。同年,阿联酋航天局成立,这标志着阿联酋航天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在航天局的规划和指导下,阿联酋通过与多个国家合作等方式,成功实施火星计划、航天员计划、探月计划、卫星计划等子项目,逐步在航天产业上领先于其他阿拉伯国家。2015年,启动火星探测计划希望号,在美国和日本研究机构的支持下,于2020年7月成功在日本完成探测器发射,成为首个实现火星探测的阿拉伯国家。2017年,启动“航天员计划”,并于2019年通过俄罗斯载人飞船将两名宇航员送到国际空间站。值得一提的是,阿联酋宇航员苏尔坦·阿尔·内亚迪博士是首位在执行过为期6个月空间站任务的阿拉伯宇航员和首位在太空行走的阿拉伯人。2018年,成功发射第一颗自主建造的卫星DubaiSat-3,拥有了自主建造地球遥感卫星的能力。同年,与韩国合作下,在阿联酋穆罕默德·本·拉希德航天中心成功发射哈里发地球观测卫星。2020年,启动月球任务,通过与日本合作研发,于2022年实现拉希德号月球车探月的尝试。

驱动因素 阿联酋长期致力于实现经济多元化,是海湾富油国家中最早实现经济转型并取得重大进展的国家,太空计划为实现该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早在2016年,阿联酋航天局就发布了《国家航天战略》,旨在组织、支持、引导阿联酋航天产业的发展,促进国家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该战略勾勒出了阿联酋航天产业的总体框架,明确到2030年实现包括提升全球竞争力、本土研发、深空探测在内的6个航天产业目标,并确定了该产业与公共和私营部门互动发展的基本路径。

与此同时,随着太空计划的顺利推进,阿联酋有意以航天领域为杠杆,撬动与地区内外国家合作,提升地区领导力和国际威望。阿联酋航天局主席哈利法·穆罕默德·塔尼·鲁迈希曾提出“空间枢纽”(space hub)的概念,旨在以此彰显阿联酋作为“航天国家”的地位。2019年,阿联酋副总统兼总理、迪拜酋长穆罕默德在阿布扎比宣布,成立阿拉伯航天合作组织,现有14个成员国。该组织首个项目是研制“813”阿拉伯卫星,由阿拉伯工程师在阿联酋艾因大学国家空间科学与技术中心建造,资金由阿联酋航天局提供,成为本地区首颗用于收集气候变化大气数据的卫星。该卫星以“813”命名,旨在纪念阿拉伯历史上科技最繁盛的年代,进一步凸显了阿联酋的雄心抱负。阿联酋还援助巴林发射首颗环境监测纳米卫星Light-1,通过科技援助,拓展地区影响力。截至目前,阿联酋在航天领域已与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国家达成了一系列创新与合作协议,助力其在新时期构建起多元的外交伙伴关系网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