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景德镇窑粉彩蝠桃纹瓶

清雍正景德镇窑粉彩蝠桃纹瓶0

在上海博物馆陶瓷馆的中央展柜中,一件形如橄榄的瓷瓶散发着温润如玉的光泽。它高 39.5 厘米,撇口长颈,鼓腹圈足,釉面洁白如雪,粉彩绘制的桃枝从瓶底盘旋而上,八颗寿桃鲜嫩欲滴,两枚红蝠振翅欲飞,这便是举世闻名的清雍正景德镇窑粉彩蝠桃纹瓶,被誉为“中国瓷器史上最完美的艺术品”。

这件瓷器的诞生,是一场跨越欧亚大陆的艺术融合。景德镇工匠以康熙五彩为基础,引入西洋珐琅彩的渲染技法,独创出“玻璃白” 打底的粉彩工艺。釉上彩料经 700℃低温烧制后,桃实的粉白渐变、叶片的阴阳向背,皆呈现出如同水彩画般的层次感。瓶底“泥鳅背” 式的圈足处理,更是雍正官窑“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的工艺典范。

蝠桃纹的设计暗含深意:桃象征 “寿”,蝠谐音“福”,八桃二蝠组合成 “洪福齐天” 的吉祥寓意。这种图案在雍正朝尤为盛行,学者推测与雍正帝 45 岁登基、渴望长寿的心境密切相关。值得一提的是,如此构图的橄榄瓶存世仅此一件,其孤品地位令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汪庆正惊叹“绝世无双”。

这件瓷器的珍贵,不仅在于艺术成就,更在于它承载着清代制瓷业的黄金时代。雍正帝对瓷器的苛求近乎偏执,从器形设计到纹样绘制均亲自审定。在他的推动下,景德镇工匠将粉彩发展到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的境界——用含砷的“玻璃白” 打底,使色彩产生粉化效果;借鉴西洋光影技法,让画面更具立体感。这种“中西合璧”的创新,成就了中国陶瓷史上的巅峰之作。

19 世纪中叶的战乱中,它随其他珍宝流散海外,辗转落入美国前驻以色列大使奥格登·里德家族。令人唏嘘的是,这件国宝竟被当作台灯底座,在纽约豪宅的角落蒙尘四十年。

2002 年,当它以“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 之名出现在香港苏富比拍场时,立即引发全球藏家瞩目。拍卖师槌起槌落间,香港收藏家张永珍女士以 4150 万港元创下当时中国瓷器拍卖纪录。这位出身古董世家的慈善家,在捐赠仪式上坦言:“我只是暂时保管它,现在该让它回家了。”

如今,这件见证了三百年风云变幻的瓷瓶,已成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的釉面仍留存着岁月的包浆,桃枝上的粉彩历经火炼依然鲜艳如初。正如张永珍所说:“它的回归,是文明的重逢。”

当观众驻足凝视时,看到的不仅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更是一个时代的审美巅峰、一段跨越重洋的归家传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