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让数字活起来

作者: 杨照

故事让数字活起来0

第一次世界大战最重要的战场,是所谓的“西线”。“西线”沿着法国和德国边界,绵延四百七十五英里(1英里约等于1.6千米)。平均每一英里的壕沟战场,双方一共布置了一万名士兵。换句话说,有将近五百万年轻士兵部署在那里。

双方都挖了既深且广的壕沟,长期对峙。

要突破对方的壕沟,谈何容易。

血肉之躯一离开壕沟的掩蔽,就会进入机枪的射程,一挺机枪每分钟可以发射六百发子弹,每一发的威力都足以杀死一名冲锋的士兵。

在这种状况下,要攻占别人的壕沟,比登天还难。

战事最惨烈时,一个下午,英国军队损失五千名士兵,却没有办法让战线往前推进一寸。

整体算来,三年当中,双方在“西线”上夺取到的阵地全部加起来,只有五英里,为了区区五英里的阵地变化,付出三百万条人命的代价。

这是一个恐怖的数字,正因为太巨大、太荒谬,以致让人不知该如何理解、如何掌握,直到德国作家雷马克写出了《西线无战事》。在小说里,作者描述了一个德国士兵在战场上和另一个受重伤的英国士兵共处在弹坑里的经历,人们才有了具体的故事、具体的形象,看出战争的虚耗与荒芜。

借着一个具体的故事,三百万抽象数字才有办法还原其人间意义。

另外一场战争,德国纳粹疯狂屠杀六百万犹太人。

如何诉说六百万人所受到的折磨与痛苦呢?还是要靠故事,好的、鲜明的故事。像是意大利导演罗伯托·贝尼尼的电影《美丽人生》:一个被关进集中营的爸爸,无论如何都不想让小孩感受到集中营的阴暗可怕,于是不停地骗小孩说,那是一场特别安排的远足体验,他使出浑身解数搞笑,让小孩维持快乐心情。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故事采取的腔调更是与集中营气氛南辕北辙地嬉闹,然而这个故事更明确地让人感受到死去六百万犹太人的具体生命,让他们不再只是数字。

愈是巨大的事件,愈容易产生脱离现实的“超现实”晕眩,让人不再能介入其中,领受事件的真实性。这时候,只有故事能帮忙,故事凸显生命共通的细节,借由单一生命戏剧性的变化对照,将巨大缩小,同时让巨大能够被我们看到、听到,甚至能够被我们拥抱。

(七月摘自辽宁教育出版社《故事效应:创意与创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