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小满” 之道, 觅人生之路
作者: 张仁莹“小满”,本义是作物籽粒逐渐成熟,但仍未全熟的状态,后被世人引申为人生中将熟未熟、将满未满的状态。自古以来,“小满”就是一种人生哲学、生命智慧、处世之道。“小满者,满而不损也,满而不盈也,满而不溢也”。
它不是处于残缺、残损的困境中,也不是苛求大满、圆满、完美的结果,而是介于“亏”与“满”之间,呈现出万事万物积蓄力量、动态变化、逐渐发展、涌动无限生机与活力这一过程。
究其原因,如史铁生所说“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人生处处都是残缺、亏损、失落,很难达到“圆满”“完满”的理想境界。我们既不能在残缺中焦虑茫然、自暴自弃,也不能在“完美主义”中自我苛责。只有更看重“寻觅满园春色”的过程,行“小满”之道,才能自洽、自救。
比如,刘禹锡才华横溢,却屡被贬谪,在巴山楚水的凄凉地中度过二十三年;史铁生正值黄金年华,命运却向他露出挣狞的獠牙,使他只能靠轮椅行走;弗里达·卡罗出生于艺术世家,拥有极强的艺术天分,却承受命运施加给她的一系列苦痛。如果他们执着于打造“完美无缺”的人生风景,那只会徒增忧患、否定自我。
因此,他们在残缺、失落、痛苦中满腔热忱,而又畴躇满志,在狂风暴雨中尽力去寻求人生的“满园春色”,尽量去拥有更多的可能性,这称得上是一种尽善尽美、锐意进取的精神了。斗士们毅然立于命运的礁石之上,领略惊涛拍岸之壮景:刘禹锡虽不受朝廷重用,却不自怨自艾,身后被称为“诗豪”;史铁生虽无法行走,疾病缠身,但还是积极向上地活着,笔下文字不朽,墨香永存;弗里达·卡罗的身体虽然支离破碎,但“她展开永不折断的翅膀,自由飞翔。她在燃烧,夜空随着火花盛开。她燃烧了这个夜晚”,成为墨西哥传奇女画家。他们弥补缺憾,将满而永远未满,充满无限活力。
但是,在偶然的情况下,人们也有可能抵达完满之境。比如,曾国藩自幼饱读诗书,有经天纬地之志,有济世报国之才,文武双全,平步青云,成为“晚清第一名臣”。
正如“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出”“盛极而衰”“物极必反”“满招损,谦受益”等名言所说,“过满”易生骄纵、功利、贪婪之心。类似曾国藩的功成名就之人,大多居功自傲,由此盈满则亏,不得善终。而曾国藩行“小满”之道,认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即“花未全开月未圆”,还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求阙斋”,并及时裁撤湘军,不贪恋不妄求,得以保全自己。
揆诸当下,在物欲膨胀的时代,我们也要清醒地行“小满”之道,知足常乐,小得盈满,自在欢喜。
总之,何须多虑盈亏事,终归小满胜万全。行“小满”之道,我们才能既不向下滑落,也不向上盈满,留有空间,方能恰到好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088.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