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马太平池

作者: 迟东晶

这是我第三次来农安太平池。听说这次参观跑马场,还可以体验骑马,我的心开始各种兴奋的想象。

我们驱车赶往马场,有工作人员介绍马场旁边是电影《南京!南京!》的取景地。我的脑子里开始搭构画面框架:落日余晖,枯草残垣,骐骏倚立,旷野长歌……

到了马场,已有工作人员在那里往马身上系鞍轡。一匹红马,一匹黑马,高大健硕,温驯地站在那里。两匹马都很英俊,眉心一点白,昂首吐气间气宇非凡。我忍不住上前去摸马的脸庞。红马名叫红云,骨立硬朗的脸,皮毛光滑温润,指尖触到马的一瞬间,仿佛我与它已沟通了很久。

工作人员系好马鞍,我第一个迫不及待地要骑上去。我两手攀住马鞍上的抓手,才发觉马太高了,我在它面前就是一个小矮子。我左脚踩住马鐙,双臂用力,丹田提气,猛地往上一蹕,啊,我终于骑在马背上了!

我骑着马,马场的工作人员在前面牵着,在附近走了一小圈儿。我忽然觉得骑马不是件容易的事,怪不得那么多影视演员拍摄时骑假马。马走路时,它的腿骨上下起落,坐在马背上的人就要随着马背的起伏来调整自己身体的着力与平衡,两只脚还要踩住马澄辅助用力,才能保持重心平稳,身体才能在马背上坐端正。牵马的是驯马师,一边牵马缓行,一边讲解骑马的要领,即使是没骑过马的人,也能轻松领会并掌握骑马技巧。我刚刚适应了在马背上的坐姿,坐直身子,美滋滋地对着大家的镜头美拍,一小圈已经走完了,我只能恋恋不舍地下马。

我环视整个马场,才发现这里真是一个很有意境的地方。后面是一个很大的蒙古风格的景点一大汗行营,里面有三个蒙古包,中间最大的蒙古包是黄色的,两翼各有一个白色的,院里还有蒙古武士雕像和一些原木做的窝棚、桌凳等。马场旁边是电影《南京!南京!》取景地,几栋红砖小楼,做成破壁残垣的景象,让人看上一眼就仿佛穿越回南京失陷惨绝人寰的岁月。连天炮火刚刚停歇,枪声此起彼伏,四处哀声不绝,远处传来轮船的汽笛声,大片的难民在街巷涌动…此时,提枪跨马,冲锋奔来,会激荡起多么澎湃的热血!

我收回环视的目光,思绪又回到当下。一位先生已经骑上先前的那匹红云,正要跑上一圈,旁边那匹黑马空出来,没有女生敢骑着跑。我一看机会又来了,立刻跑上去,翻身上马,我想体验一下跑马的感觉。这时,饲养员大叔开来一辆电动三轮车,要用这辆车领着两匹马跑。三轮车跑得不算太快,我骑的那匹黑马一直是收着力量小跑,有几次几乎要抢到三轮车前面去。马背颠起来,我觉得自己像一个大弹力球,快速弹起,又落下。但我并不紧张,按照刚才驯马师教的方法,调整好身体重心,稳坐在马背上。浅冬的风,呼响在耳畔,树影从身边掠过,《南京!南京!》外景地的楼影早已在身后远去。马蹄蹬踏有力的嗒嗒声,像一串强劲的音符,与长风、鹊鸣相应和,仿佛一支时代进行曲,势不可当,一往无前。我的心情也辽阔起来,向站在远处的朋友们挥起手臂,觉得自己就是骑马凯旋的将军。

听工作人员介绍,马场里还有身价逾百万的汗血宝马。于是,我又有了一个期待。待到深冬之时,雪掩大地,骑上宝马,破风踏雪,跑上一圈,那得多么带劲啊!

晚饭后,我们和马场的饲养员闲聊了一会儿。老人家六十多岁了,喂了一辈子马,爱了一辈子马。马场的每一匹马都有名字,都是他给起的。那些马儿生得膘肥体壮,都是他精心喂养的功劳。每喂一次马,要耗时约三个小时,一天喂三遍,最后一遍喂完已是晚上九点多。他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全年无休。马儿把他当作了亲人,他也极力疼爱那些马。旅游旺季,骑马的游客多,有的马累瘦了,他就会冲马场经理发火,不让这匹马再跑了,必须歇下来好好喂养。经理知道他爱马疼马,非常听他的话。太平池正是因为有许多像饲养员大叔这样的全心全意爱马、爱水、爱生态的人默默地工作和付出,才会有今天这样生态繁荣的景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太平池养育太平人,太平人也更爱这方水土。人与自然之间如此,人与人亦是如此。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089.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