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朱自清散文的意境

作者: 褚金霞

在浩瀚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熟悉和喜爱朱自清散文的读者,只要浏览过《背影》《荷塘月色》《春》等作品,感情之弦就会悄然被这些作品独有的意境所撩动,并留下难以忘却的印象。在细读之,深思之,就会情不自禁对文中体现出来的缜密精巧的构思、玲珑剔透的结构、质朴凝练的语言,以及綿密真挚的情感倍加赞赏。

一、朱自清散文作品的情景交融的韵致美

情景交融的意境,历来备受人们推崇,它就像一条无形的红线,贯穿朱自清散文的始终。因为它体现在文学作品中极为丰富,这种情景交融的韵致美,正是历代中国文学家所追求的最高最难的境界。“情”与“景”是文学作品的两个最重要的“原质”,只有做到二者的结合,才可以谈文学。文学作品无论描摹山水田园、花鸟鱼虫,抑或状写日月星辰、风霜雨雪,其终极关怀始终指向人性本真。但自然意象的深层肌理中,始终涌动着创作者潜藏的生命体验与情感密码。文学作品要做到“物我无间”“道艺合一”的境界,不仅必须具备“情”和“景”,还必须具备“意”与“境”,这些因素俱全才可以称得上佳作。情景交融正是朱自清意境创造的主要特征。作为文学作品,特别是描写风物、寄托情怀的抒情散文,不但要有形有物,而且还要有情,如何实现真感情与真景物相交融,这主要取决于作家的生活经历和艺术修养。我们仔细分析朱自清的《绿》《背影》等作品,就会看到朱先生的作品在这一方面都有独特的体现。朱自清的很多散文作品正是具备了这一特点,所以被誉为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

在《背影》中,朱自清写父子之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对父亲语言、动作的具体描写,让读者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纯洁而真挚的爱。文中没有惊心动魄的壮烈场面,没有慷慨激昂的抒情和议论,只擷取了生活中的几件平凡事例,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进行叙述。写父亲车站照看行李、与脚夫讨价、选座位、一遍遍地嘱咐儿子。特别是三次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更是将这份深情刻画得淋漓尽致。第一次,是父亲跟跗地穿过铁道,只为给即将远行的儿子买来几个橘子,那略显笨拙却坚定的步伐,在月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也深深烙印在了儿子的心中。第二次,是父亲缓缓转身,挥手告别,那逐渐远去的背影,在夕阳的余晖下拉长,满载着不舍与牵挂。第三次,是儿子望着父亲消失在人群中的背影,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酸楚与感激,那是对父爱最深刻的理解和体悟。朱自清以细腻的笔触,将这份平凡而伟大的父爱,描绘得既真实又动人。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最真挚的情感流露,让读者在阅读时,仿佛能穿越时空,亲眼见证那些温情脉脉的瞬间。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触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弦,让我们在平凡的生活琐碎中,看到了父爱的伟大与无私。《背影》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对亲情的渴望与珍视。它教会我们:爱,往往就藏在这些不起眼的日常细节之中,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珍惜。

二、虚实相生的含蓄美

散文中虚实相生的含蓄美,往往是通过作者的笔触,在具象与抽象之间巧妙游走,构建出一种超越文字本身的意境。运用比喻与象征,将无形的情感具象化。比如,将思念比作绵延不绝的流水,将希望喻为穿透乌云的第一缕阳光。这样的处理,不仅让文字充满了画面感,更赋予其深远的寓意,引导读者在想象的海洋里遨游,探寻那些未曾言明的深意。正是散文创作中这种虚实结合的关系,构成了散文的特殊意境。我们在欣赏一篇散文时,作者描绘的所见、所闻,以及作品所包含的思想,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感受。作品表现的内容是实,表现的思想是虚。这一虚一实的结合,使散文产生了独特的审美情趣。在欣赏散文作品时,热情奔放、直抒胸臆是一种豪放之美;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同样不失为一种委婉之美。散文之所以要讲究含蓄美,这主要是由生活决定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无处不存在着隐与露、曲与直的现象。虚实相生的含蓄美并非散文所独有,但可以说在散文中体现得最充分。读者在浏览散文作品时,往往不希望作者把话说尽,而是希望作者创造出一个个“虚实相间”“含而不露”的意境,为读者提供一个想象和再创造的平台,以便充分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并结合各自的人生阅历和文化艺术修养进行艺术欣赏和艺术形象的再创造。朱自清的作品中不仅潜藏着一种缠绵、委婉、深沉的感情,而且留有让人想象的空间。朱自清在《荷塘月色》《春》等抒情散文中大量运用了虚实相间的艺术手法,虚与实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春》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引领读者步入一个既真实又梦幻的春天世界。文章开篇,朱自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春日画卷:“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些具体的描绘,让人仿佛置身于春日的暖阳之下,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朱自清巧妙地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春天的景象与内心的情感融为一体。他笔下的春风,不仅吹拂着大地,更吹进了人们的心田,唤醒了沉睡的希望与梦想。这种虚实之间的转换,使得文章在展现春日美景的同时,也传递出了一种深刻的情感共鸣。朱自清还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春天的景物赋予了生命与情感,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种生动形象的描写,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更在无形中拉近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春》的含蓄美,还体现在其语言的精炼与意境的深远上。朱自清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春天世界。他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读者的心间,让人在品味中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与希望。这种虚实结合的含蓄美,使得《春》成为一篇永恒的经典之作,让人在反复阅读中,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来自春天的温暖与感动。

三、和谐悠扬的韵律美

和谐悠扬的韵律美,也是朱自清散文创作中的一大亮点,让读者在品味文字的同时,仿佛置身于一曲悠扬的音乐之中,心灵得到了净化与升华。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语言的韵律美得到了充分展现。他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充满了韵律感。他笔下的荷叶、荷花、月光等景物,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以生动的姿态呈现在读者面前。如《荷塘月色》中的描述:“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这些生动的比喻和描绘,不仅让读者仿佛亲眼看到了荷塘的美景,更通过语言的韵律,让读者感受到了文字的音乐美。

四、朱自清散文意境的独特性

“贮满诗意”“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文中有画”“画中有情”“韵味无穷”,这些都可以说是朱自清散文意境的主要特征。有人称之为“真挚的美”“绘画的美”“理趣的美”。朱自清是我国现代优秀的散文家,他的散文风格温厚,诚恳,沉静。他对事物的观察颇为精细,善于静态的描述,写景之文近于工笔画,有条不紊,节奏较慢,情绪平稳;但缺少大的跌宕起伏,少有炽热、悲壮、奇拔,意境美如和风细雨。纵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他总能在平淡中挖掘深意,于细微处见真章。他的文字,如同一位老友在低语,缓缓道来,不急不躁,却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在《背影》中,那简单的转身,螨跚的脚步,被朱自清先生描绘得深情而动人,让读者仿若置身其中,一同见证了那份无言的父爱,感受到了时间的沉淀与情感的厚重。

总之,朱自清散文中体现出来的意境,除以上谈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象逼真、色彩斑斓、韵味无穷等方面外,他在散文意境的构建上还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善于应用鲜明、细腻的文字描绘出一幅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图画,洋溢出一种诚挚而深沉的情感。二是贮满真挚的感情,不加任何掩饰大胆地暴露自己的情感,以真情感染景物,往往使景物染上作者浓浓的感情色彩,作品的意境和情趣跃然纸上。三是他的散文中多使用比喻和叠字,且长短句混用,让人读起来十分和谐流畅,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四是他的散文意境中具有斑斓浓郁的色彩美,读他的作品似欣赏一幅清丽明朗的水彩画,五彩缤纷,不禁使人折服、倾倒、陶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093.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