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营的传奇之旅

作者: 余伟金

在海南盈滨半岛的晨练人群中,一位身着大红练功服的身影,如同一团燃烧的火焰,格外引人注目。

当竖一字步时,上身下伏,手轻轻碰向足尖,成“一”字。横一字步时,右食指“一指禅”点地,左手扶膝,上身前屈,面部触地,又成“一”字。我一直没认真练过基本功,很差劲,所以看到后非常佩服。然后,他打了一路陈氏太极拳,共十七分钟。给我的感觉,像陈氏而别有风味,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松静自然,周身一家,开合之间,大起大落,淋漓尽致,深深地吸引了我。达者为先,我上前虚心求教。

他年近花甲,姓马名国营,部队里大家都叫他“小马”,打的是自编的陈氏太极拳。

我俩相谈甚欢,他跟师傅学过铁布衫,所以热情地邀我全力击打他腹部,以示气聚丹田的抗击打防御力。

我拉起架势打了起来。初始,我怕他被我打伤,可打了几拳后,见他岿然不动,逐渐加大力量,一拳接一拳,结果发挥“十成威力”,打了四十七拳,我们心中畅快,哈哈大笑。

随着交谈的深入,我走进了马国营老师的过往岁月。他出生于河南驻马店的一个农村家庭,家中有两个哥哥和两个妹妹,自幼家境贫困。

儿时,一位来自山东的侯姓大汉来到村里,承包土地种植了大片苹果。不久,有两个小学生慕名而来,跟着侯师傅学拳练功。又没多久,其他学生得知此事,纷纷表示也要学习。两人便让大家一起去师傅那里。

那夜,明月高悬,清风拂面。苹果园中有三间简易平房,平房前的空地中间有一张桌子,上面安放着崭新的祖师牌位,两边各置一凳,侯师傅端坐其上,神情庄重,弟子们整齐地跪在地上。条件有限,众人以水代酒,举行了一场简朴却庄重的拜师仪式。

马国营站在队伍前面,神情肃穆,恭敬地跟着师兄行了拜师大礼。随后,他双手虔诚地捧起杯子,缓缓上前“敬酒”。侯师傅接过杯子,将前三杯酒逐一洒在地上,以敬先祖,而后三杯则一饮而尽。

师傅声若洪钟,威严地立下师门戒律:“从今以后,我就是你们的师傅。我的弟子必须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百折不挠,一身正气。艺成之后,只能保家卫国,绝不能恃强凌弱。大家务必牢记…”天地为证,星月同贺,拜师礼成。

侯师傅体格强壮,功夫造诣深厚,刀枪剑棍,样样精通。他因材施教,让弟子根据自身喜好自由选择。马国营最先学习的是大洪拳,以活马步桩为根基。其步法稳固且灵活,抖肩晃膀之间,发力刚猛却又不失柔劲,尽显武术的阳刚之美。

白天,师傅带领弟子们在苹果园辛勤劳作;夜晚,免费精心地传授武艺。弟子们心中满是感激,见师傅常常亲自买菜,大家便行动起来,晚上带着自家种的新鲜蔬菜前来敬献。师傅大声呵斥:“这菜哪儿来的?不许偷菜!”大家齐声回答:“我们自家种的!”师傅脸色才逐渐温和。

当时学拳的人超过了一个加强排。而在这众多弟子中,马国营是最认真的一个。他深深地痴迷于武术,立志要在武术领域闯出一番天地。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年仅十三岁的马国营不得不离开学校,回家务农。家中养了牛,后来又添了两只牛犊,放牛成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每当放牛时,他让牛在广阔的田野里尽情吃草、嬉戏,自己则找一块平坦的沙地,专心致志地练拳。

因多种原因,跟侯师傅练拳的人越来越少。马国营十八岁时,学拳的就只剩下他一人。时恰逢征兵,他毅然决定“艺成”从军,带着保家卫国的初心,踏上了军旅征程。

在部队服役期间,连长发现了他刻苦练拳的身影,对他进行了表扬。1984年11月底,马国营随部队奉命参战。在战场上,一颗榴弹炮在他所处猫耳洞上方两米多高的坡地爆炸。瞬间,他只觉一阵灼痛闪过,随即晕了过去。

复员后,马国营带着战争留下的痕迹回到了农村。炮弹的震伤让他时常感到头晕,思维也变得迟钝。每当谈及或触动那段战争记忆,脑中便会响起炮火的轰鸣声,伴随着头眩耳鸣,面色苍白,心中烦躁不安。村里的人不理解他,甚至说他“傻了”。

但只要一练拳,他的心便会平静如水。后来,他抓住机会前往郑州公园,向名师学习陈氏太极拳。学成回村后,他还收了两个徒弟。

之后,他又前往北京,在建筑工地打工。即便繁忙,他每天清晨仍会去公园打拳,多方拜师学艺。他将太极拳巧妙地应用在工作与生活中,哪怕是在工地粉刷墙壁时,也能全身放松,丹田内转,运劲舞动,他刷墙面平整,速度快且不易疲惫。

经过多年的不断修炼,他逐渐有所感悟,便开始自编太极拳。近两年,他以练气为主,精力越发旺盛,头晕的症状也逐渐消失。不仅如此,他还频频悟出“新招”。如今,面对往事,他能侃侃而谈,思维敏捷,言语间尽显智慧与从容。就连写字,也比从前有了很大的进步。

太极拳于马国营老师而言,早已超越了武术的范畴,就如同空气和粮食,滋养着他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胞,让他的身心充满了太极的智慧与能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马国营的世界里,太极拳是划破黑暗的光,是治愈伤痛的药。他从苦难中走来,在战火里淬炼,又在太极的世界中重生。他的人生,是对命运的倔强反击,是对热爱的极致坚守。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097.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