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海草房里的历史回声

作者: 权立通

海草房,一种即将成为历史的胶东稀世民居,一种即将消失的古老居住文化形态,在摄影家刘志刚的镜头里成为最生动的画卷。

在长达二十几年的时间里,刘志刚踏遍了胶东半岛的数百个村落,用脚步丈量着海草房的历史,用相机记录着海草房的文化。他在探索,探索海草房的生命脉络;他在寻觅,追寻海草房的历史回声。

——引言

金秋时节,我的一位摄影家朋友从山东烟台的蓬莱登上滚装客轮去长岛,寻找即将消失的稀世民居一—海草房的最初起源。不久前,这位摄影家朋友得知,考古工作者在长岛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用海草搭建的简易窝棚:“那或许就是海草房最早的雏形。”

可是,历时将近一个月,走遍了庙岛群岛大大小小的岛屿,他只是见到了星星点点的现代海草房,却没有找到那种流传久远的、用海草搭建起来的简易窝棚。

走遍胶东,为海草房留下最后的倩影

“你没见过真正的海草房,你就难以从内里到外表领略它那迷人的神韵。”一说起海草房,我的这位摄影家朋友,迷离的双眼就充满了沉醉。这位名叫刘志刚的摄影家,住在大海之滨一烟台,是山东工商学院的一位教师。

“它是一种浓缩了胶东海洋的文化,是渔捕文明的一个符号。”1999年,刘志刚偶然发现,海草房是胶东地区最具海洋文化特色的民居。从此,他便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寻觅之旅。他坐上长途汽车,从牟平、福山、莱州开始,一路找到胶东半岛最东端的荣成。

在荣成,他惊喜地发现了大片大片保存完整的海草房。他拿着照相机、扛着摄像机,从不同角度记录海草房的方方面面。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共同举办国际民俗摄影大赛,刘志刚凭借着自己近两年拍摄海草房所积累下的一些作品,获得了三等奖。在颁奖大会上,多家媒体的记者和部分影友围着刘志刚问来问去,全是有关海草房的故事、海草房的构造、海草房的工艺、海草房的宜居性…原来,不知道海草房的不止他一个,有太多的人是第一次听说或看到海草房!这一发现,让刘志刚产生了把海草房推向全国、全世界的决心。

有了目标,刘志刚把整个身心都投入海草房的研究中,几乎耗尽了自己工作以外的精力,几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很多同事和影友不理解,一个住在烟台的人,为什么要去研究威海的海草房?刘志刚说:“海草房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它不仅属于威海,更是属于整个中国、整个世界的财富。”

在随后的几年里,每到周末或假期,刘志刚都要到荣成的村镇收集海草房的资料。一次,刘志刚爬了好几个山头寻找拍摄村庄最好的角度,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处理想位置,却被一只不知从哪里出来的大狼狗给搅乱了。狼狗咆哮着向刘志刚示威,情急之下,刘志刚拿起三脚架与之对峙,并学着老虎、狼的叫声,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才将狼狗吓退。等他再想拍照时,却发现相机在与狼狗对峙时摔坏了。这一趟算是白忙活了,还损失了近千元。

刘志刚在进村研究海草房时,也曾遭到村民的怀疑。那天,刘志刚想到一家很有特色的海草房里找人了解情况,刚一进门就被村民拦下了,村民怀疑这个陌生人另有企图,坚决不让他进屋。

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料,刘志刚开始和大街上聊天的老人闲聊,时间长了,老人们知道了他来这里的目的,开始主动帮他联系村民。就这样,刘志刚成了海草房主人的常客,自然也得到了最全面、最详细的海草房资料。

每次去烟墩角村,刘志刚一定会去九十岁高龄的曲凤环老人家中着望二老,刘志刚也成了老人时常期盼的“亲人”。刘志刚说,海草房像一本厚重的书,记录着历史的沧桑,每一间海草房里,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生动故事,只有走进去,才能了解其中的奥秘。

奔走呼号,为海草房留住最后的呼吸

“胶东半岛东部靠近海边的村落中,有一种屋顶用海草苫成,堆尖如垛,浅褐色中透着灰白,古朴中透着深沉的民居,这便是当地居民俗称的‘海草房’……”远方来了客人,无论是摄影家、学者,还是普通游客,刘志刚都会滔滔不绝地向别人介绍自己沉醉的海草房。

海草房太令他痴迷了,痴迷到几乎忘我的境地。

他才四十多岁,说起海草房却像一个老人一样喋喋不休。海草房是最有原生态和海味儿的胶东半岛民居,曾在烟威地区广泛分布。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民居建造选材和工艺的改革给海草房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海草房的原料一大叶苔等藻类植物也逐渐消失了,建海草房的村民逐渐销声匿迹,使得现有的海草房越发珍贵。原本在胶东沿海的福山、牟平、蓬莱、荣成、乳山、海阳、莱州等地分布很广的海草房,如今只有荣成市附近的几个乡镇中还散落着这种民居,莱州和长岛也仅存几间不成规模的海草房,其他地区已经不见踪迹。

说起海草房,刘志刚念念不忘一位已作古多年的老人,著名的民俗学家、鲁东大学教授一一山曼。

“那一年我去拜访山曼老师,想请老人对自己的艺术方向提一点儿意见。山曼老师就给我推荐了海草房,我一下子就被这神奇的建筑吸引住了。”

刘志刚是个有着独特思考的摄影家。或许是因为在大学任教的缘故,更多的时候,他更像一位有着深沉历史责任感的文化行者。在找到海草房之前,他曾把自己的镜头对准了许多即将消失的文化遗产。烟台所城里的老街老巷、大马路的老房子、烟台山的老洋房…一件件残存的活化石,一段段凝固的历史,走进他的镜头,刘志刚心里却鲜有收获的喜悦。相反,他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惆怅:“很多文化遗产其实并不是凝固的历史,现代化的浪潮太猛烈了,你根本没有力量抗拒和抵御。”他总担心,他心目中圣洁的海草房,会在一夜之间被推土机的钢铁履带碾得粉身碎骨。

“我们烟台的一位作家,曾经在一篇散文里写道:‘海洋环境变了,尤其是近海环境大变,当年随着潮水就能蜂拥而来的海草,如今已不见了踪影。‘海草没了,苫匠老了,凝结着渔民智慧、凸显渔村特色的海草房,消失只是时间问题。”刘志刚忧心如焚。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已经数不清自己往来烟台、威海的次数,他踏遍了还保留着海草房的数百个村落,拍摄了七千余张珍贵图片,记下了数十方字的笔记。他把自己的心血结晶汇集成了《探访中国稀世民居一海草房》一书。中国文联副主席、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被刘志刚这种深深的忧患意识感动了,他说:“刘志刚是个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他不仅将文字、镜头定格于海草房的审美意趣,更是延伸到了对海草房历史成因的辨析,对海草房建筑样式、建房习俗的记录,对以海草房为核心的胶东传统海洋文化的全面梳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较全面的有关海草房文化的历史生态档案,这就是对海草房进行保护的一个具体环节。”

快过中秋节了。出门在外的人们都赶在回家的路上,刘志刚却又打点行装来到了海边。

远处一片毛蓬蓬的影子映入眼帘。他的双眼有些湿润,喉咙也哽住了。“海草房,我来了!海草房,你要走远吗?”他在心底呐喊。

可是,他没有听见任何回声,只有海风轻轻拂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098.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