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之美

作者: 邓睿茜

自仓頡造字之初,汉字虽非直接以甲骨文的形态面世(实际上,汉字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甲骨文是其中之一,主要出现在商代晚期),但甲骨文无疑是汉字早期的重要形态之一。到了清末,随着一大批甲骨文的出土,众多学者开始了对这一古老文字奥秘的探究。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日常使用的语言工具,千年后的今天仍散发着历久弥新的魅力。

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直观推测出“日”这个字的意思,只因我们的汉字是至今仍在广泛使用的表意文字。有位诗人曾形象地比喻,汉字是一张张生动的脸。通过观察某个字,我们能想象到其背后生动的画面,这也验证了汉字“立象以尽意”的特点。例如,“旦”字,仿佛太阳正缓缓从地平线上升起,恰似一日之晨、一年之初的景象,这个“旦”字完美地将“象”(形象)和“意”(意义)融合在一起了。

从汉字中,你怎能想象不出先民造字时的场景呢?又如“”字,日月临空,何等豪情,何等胸怀!太阳和月亮同时出现在天空之中,是自然界的奇观,正形容了一代女皇武则天对自己临朝称帝的威武与霸气。再如,宋代词人吴文英写:“离人心上秋。”我们从这一句词当中立即就会想到“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在萧条的秋景里,在萧瑟的秋风中,一个伤心欲绝的游子心里装的都是愁啊!“心上秋”,分明合成了愁!试问众多语言文字,哪一个还能如汉字一般精妙!汉字之美,美在中华民族共有的美学思维——“立象以尽意”。

在我们中国,有一项艺术是别国所没有的,是日本想模仿的,那就是书法。汉字是象形文字,诞生之初本就是描摹自然之物,因而,汉字本身就具有审美价值。而后从隶书到草书,从楷书到行书,书法在用笔的跌宕起伏和墨色的浓淡、枯湿之间意趣盎然。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之”字就有数种写法,书法作品在变化之中呈现出可读、可玩、可赏之处。汉字生于自然,又描绘万物。你仔细瞧瞧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线条胖胖的,字体圆圆的,这正体现了颜真卿对世界的认识,庄严雄浑、苍劲古朴。倘若你以为我在说笑,不妨将楷书四大家的“永”字拿来对比一番,你自会发现颜筋柳骨、欧劲赵肉,各成一派。各位,中正整齐可不叫书法!你看钟繇的小楷,质朴率真、天然高古;你看文徵明的小楷,灵动隽秀、婀娜多姿。不同的书家对世界有不同的认识,所以字如其人,书家用字描绘着自己的世界观。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写诸笔端,自然造就了千姿百态的书法艺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人就是在黑与白、点和线的千变万化中,完成了人的精神创造和情感宣泄。汉字之美,美在同自然之妙有,此之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乎!

唐朝儿童在罚抄作业里写的小诗,千年后从墓中出土:“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咸池(嫌迟)。明朝是贾(假)日,早放学生归。”正因象形文字直观的表意功能,我们才能在千年后的今天会心一笑。像这样代代相传感动我们的文字还有很多,如“月”“士”“人”“仁”等。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月是故乡明”“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一个“月”字,一轮月亮,就能引发千万中国人的思乡之情,引起我们心中的诗意。月是浪漫的,月是朦胧的,月是怅惘的这是表音文字所无法做到的,仅仅需要一个字就成为亿万中国人共有的乡愁。《世说新语》中有一个词“卿卿”用以称呼亲近之人:“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后来,皇帝为了表达对大臣的亲近,运用了“爱卿”一词。近代,《与妻书》中仍用“意映卿卿如唔”诉说对爱人的沉痛告别。

许多文字都中断了,即使成立专门的研究所,却也难以破译古老的密语。表音文字,如果“音”不再流传,我们便再难知晓古人的诉说。因而,汉字之美,更美在千年的传承不断绝,美在我们心中共同的文化基因,美在一轮明月升起时,我们都会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汉字很美,美在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心间。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0108.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