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友谊一叶扁舟,看“异同”长天一色
作者: 胡庭宇友谊是指一段亲密友好的关系。友谊的表达方式千差万别、各有千秋,但友谊的内核亘古不变纯粹而温暖的情感联结,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
友谊“异”与“同”的碰撞,擦出了绚丽夺目的火花。因此,友谊的范围不受限定,它蔓延在人与人、国与国之间。
扁舟漂至人世间,细细品味人情暖。古有廉颇负荆请罪,创造了“将相和”的佳话;再有伯牙与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留有“伯牙绝弦”的典故;后有马克思、恩格斯共创马克思主义,颂“友谊”赞歌。朋友万千,但求知音一位。曾经有两个男子经常就朋友的数量与质量哪个更重要发生争辩。一人认为“朋友遍天下,多个朋友多条路”,另一人则坚持“朋友在精不在多”。于是,他们立下赌约,看谁能先从朋友那里借到一百元。朋友多的人打遍了所有朋友的电话,却无一人伸出援手;而朋友少的人仅打第一通电话就成功借到了千元。由此可见,朋友之间虽有差异,但正是这些“异”共同构建了丰富多样的人际关系。
古语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国与国之间在文化、语言、意识形态上存在“异”,但我们会为了国家间的共同利益而选择“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纵观历史,有张骞通西域走出丝绸之路,路上驼铃阵阵,奏响了中原与西域间友好的音符;今有“一带一路”倡议,它如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进行曲,响彻全球。从“求同存异”的和平外交,到具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因为我们巧妙平衡“异”与“同”的典范,也因此才有了中国如今的繁荣富强。
扁舟驶至自然间,许万物共生愿景。时代日新月异,自然环境的问题也随着时代的浪花进溅在人们的眼前。当今时代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对此,中国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核心理念,并对环境保护采取相关宣传措施。20世纪末,东北虎数量骤减、濒临灭绝。但天助中华,2010年,一只名叫“十月”的雌性东北虎感受到了长白山的悲鸣,徒步千里归来,为中国东北虎种群的复苏带来希望。截至目前,“山皆有虎”终于在我国具象化。同时,我们还见证了一代“狼王”与一位少女的深厚羁绊。她在草原上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发现了被遗弃的它,自那一刻起,命运的红线便将他们紧紧相连。城市的喧嚣繁华与它骨子里的野性与不羁格格不入,于是,她毅然决定将它放归山林。夕阳西下,她的“孩子”欢快地扑进她的怀中,享受着难得的团聚时光。然而,当他们再次相见时,它已成长为一代“狼王”,不幸的是,它的狼崽已经倒在了人类的贪欲之下。如今,他们之间横亘着生死,只能遥遥相望,饱含着无尽的哀思与不舍。人与动物的关系本就是“异”,但我们殊途“同”归,我们共同享有这片蔚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地、荡漾的水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唯有播下种子,细心浇灌,提供养分,才能让生命之树茁壮成长。
友谊扁舟映照人情冷暖,见证着国与国之间在“和”中的微妙平衡,也预示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细细观察,这一切竟都是由“同”与“异"交织重叠,如同层层浪花般激荡起的时代画卷。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0109.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