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塑造及成因
作者: 邹婵琼作为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诗歌有相当一部分是描写当时不同的女性形象。在杜牧诗中,女子或是烂漫可爱,或是貌美风情,杜牧以明丽隽永的笔墨,既表达对女子的怜爱喜悦,也表达对女子悲惨遭遇的同情。探究杜牧诗中关于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成因,笔者认为这有助于多角度地了解杜牧的内心世界和思考,感受当时的晚唐社会风气。
一、杜牧的生平
在了解杜牧关于女性的诗歌之前,首先需要了解的是杜牧此人的生平经历。纵观杜牧的一生,他也算是少年得志,才子风流。杜牧出身高门望族京兆杜氏,祖父是唐朝中期的名臣杜佑。虽然杜牧十岁那年祖父去世,不久父亲也病逝,从此家道中落,过了一段相对以前而言较为清贫的生活。但整体来说,杜牧的少年时代并未受过太多挫折。二十岁时,精通经书史传的杜牧富有名气,前后所创作过的一些作品,如《阿房宫赋》《感怀诗》等更是广为流传。《唐才子传》中曾记载:“牧美容姿,好歌舞,风情颇张,不能自遏。时淮南称繁盛,不减京华,且多名姬绝色,牧恣心赏。”被称为“晚唐第一风流才子”的杜牧,在那些歌乐舞坊中流连,与那些官妓歌女有过交流联系,还大胆对绝色名妓表达过自己的爱慕之意,也写过许多赠送给官妓歌女的诗歌,如《张好好诗》《赠别二首》等。与这些官妓的社会交往让杜牧得到了从不同角度观察、了解女性的契机,欣赏女性的姿态之美,体会女性内心的情感,了解女性的处境。
可杜牧的官宦之途并非一帆风顺。杜牧降生时,唐朝正处于藩镇跋扈、宦官专权、内忧外患的时候。《旧唐书·杜牧传》记载:“牧好读书,工诗为文,尝自负经纬才略。”自小受到儒家经典教育的杜牧看到民生凋蔽的社会,在心中立下报效国家的信念,写过许多文章来表达自己对于社会治理、藩镇问题的看法。大和二年(828),二十六岁的杜牧进士及第,为朝廷效力。然而杜牧并没有像自己预期中的那样在朝堂上挥斥方遒,由于牛李党争,杜牧成为游离于两党之间的人物,左右为难,不受重视,两方既想拉拢他却又无法给予他足够的重视,杜牧无法进入晚唐政治的核心权力层,几度遭到外放。“杜牧的一生,仕途虽不畅达,而就官位品级言,总还不断在升高。但却距离他经邦治世的宏伟理想,实在是太远了。”(王西平、张田《杜牧评传》)看似受人追捧风光无限,却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不知该往何处去,就像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的那样:“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郁郁不得志的杜牧更加深刻地理解甚至共情了社会底层的女性,将自己的命运与女性的境遇相联系。杜牧看似生活顺畅,可细究起来满是意难平的人生遭遇,让杜牧拥有了区别于其他诗人的看待女性的视角和对女性的共情能力,也让他的诗歌中的女性形象更加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意蕴和内涵。
二、杜牧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裴延翰编次的《樊川文集》和冯集梧《樊川诗集注》,共收杜牧诗513首,除去已经辨证为伪的93首外,以女子为题材的诗歌几近五分之一。”(许慧君《论杜牧诗歌中的女性观照》)诗中的主人公有宫中的宫女、妃子,歌巷舞坊中的妓女以及闺中女子。总结整理杜牧那些直接描写女性或间接提及女性的诗歌,得以发现杜牧诗歌中的女性大致有以下三种形象。
(一)貌美灵巧的女性形象
杜牧从来都不吝啬对于女性美貌和魅力的描绘。在他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赠别二首》其一)中有着秀美身姿,似豆蔻含苞待放的少女;“娟娟却月眉,新鬓学鸦飞”(《闺情》)中眉如新月,鬓如飞羽,楚楚动人的闺中妇人。而在赠妓诗中,杜牧更是用大篇幅直接刻画歌妓的美貌,如“翠茁凤生尾,丹脸莲含跗”(《张好好诗》),这女子像嫩绿色的凤尾刚出芽一般水灵,像晕红莲花含苞一般惹人怜爱。接着又着力刻画歌妓歌声之美,如“盼盼乍垂袖,一声雏凤呼。繁弦迸关纽,塞管引园芦。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主公再三叹,谓之天下殊”,先是把歌声比喻成雏凤清啼,接着通过描写奏乐的宏伟来侧面突出张好好的歌声之美、歌唱技巧之高,最后更是借助主人公之口点出张好好的歌声天下罕见。层层深入,逐步推进,一个貌美并且拥有着高超歌唱水平的女性形象跃然于纸上。杜牧写女性,喜欢写女性婀娜秀美的身姿,用各色各样的花来比喻女性的美貌,可杜牧的描写却并不轻挑浪荡。在他的笔下,女性是极富有魅力的,是可以从细致、别出心裁的描写中看到杜牧对于女性之美的赞叹与欣赏,对于女性才艺的夸赞。
不过,杜牧也有一些描写古代巾帼英雄的诗歌,如《题木兰庙》写道:“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赞美歌颂花木兰、明妃王昭君的事迹,敬佩她们为国献身的勇气,但“梦里曾经与画眉”却描摹出木兰内心的女儿情态和女儿本色,使木兰的形象更加丰富立体,依旧能够看出杜牧对女性的赞美与欣赏。
(二)暮年落魄的女性形象
封建社会中的女性总是被动的、不幸的。《张好好诗》中,前文从色、形、声、艺等方面对张好好展开华美细致的描写,后文却笔锋急转直下,“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洛城重相见,婵婵为当”,昔日名动天下的歌女如今却落魄至此,成为卖酒的弃妇,这反差之大,令人不由得哀婉叹息。而《杜秋娘诗》里更能够直观感受到杜秋娘似无根浮萍一般被动飘摇的一生。十五岁时,杜秋做了李锜的侍妾。后来李锜叛乱被诛,杜秋籍没入宫,受到宪宗的宠爱。后穆宗即位,命杜秋为皇子李凑的傅姆。后又因为政治斗争被牵连,被放归故乡。从“濞既白首叛,秋亦红泪滋”到“联裾见天子,盼眄独依依”,再到“画堂授傅姆,天人亲捧持”,最后到“漳王幽禁封号削,杜秋被放归故里”。杜秋娘的一生都是身不由己的。这两位歌妓的遭遇不是个别案例,而是当时封建社会下女性悲惨遭遇的一个缩影。官场失意的杜牧也在社会底层的女性身上看到自己的倒影,女人需要依靠宠幸自己的男人,而男人却要依靠于当权者,二者都是被动的存在。这让杜牧更加深刻地共情处于被动状态下的女性。杜牧通常会在赠妓诗中将貌美灵巧的女性形象与暮年落魄的女性形象组合起来一起描写,借前后对比、直接抒情来体现出自己对于女性的同情与怜悯。
(三)含有政治寓意的女性形象
除了直接描写女性的诗歌外,杜牧还写了许多咏史诗,“《樊川文集》的咏史诗约为30首,与女子相关者约15首”(许慧君《论杜牧诗歌中的女性观照》)。杜牧的咏史诗在咏史的时候,能本着文以意为主的精神,灵活地运用史料去重新评论历史人物,不受传统观念束缚,把历史、现实和个人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在一起。杜牧通过女性来表达自己对于历史的思考和对统治者的批判,使得女性形象带有政治寓意。具体的女性形象如《题武关》中受尽宠爱的郑袖,诗人通过描写楚怀王因偏信宠爱郑袖而被拘留于武关的惨痛教训,来劝诫国君要分辨忠奸;《题桃花夫人庙》中诗人借颂扬不愿屈服权势跳楼自尽的绿珠,寓讽于息夫人面对权势的软弱妥协,甘愿在宫里被磋磨一生。然其表面虽似责妇人之弱,实则是深层批判与妇人命运紧密相连的掌权者。泛指的女性形象如《隋宫春》中的“龙舟东下事成空,蔓草萋萋满故宫。亡国亡家为颜色,露桃犹自恨春风”,这里的女性只用“颜色”二字表述,意在批判隋炀帝骄奢淫逸;也有《泊秦淮》里最为大众所熟知的那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商女。这两首诗里的女性没有明确具体到某个人,只是一个泛指,一个拥有政治批判寓意的承载符号和标志。杜牧表面上看来似乎在批判不知亡国恨的女性,但实则描绘她们在深宫中受到的磋磨与压迫,描写她们隐忍的痛苦或反抗的壮烈之举。杜牧写这些女性的用意从来不是像史书一样把女性当成红颜祸水来讽刺和批评,而是借用女性来表达自己对于历史事件兴亡没落的反思和对统治者的批判,同时也表达了对女性的同情。
三、杜牧诗中女性形象刻画的成因
杜牧诗集中以女性题材或涉及女性的诗歌数量之大,范围之广,在古代文人的诗集中是不多见的。杜牧为何会写如此多的以女性为题材的诗歌?又为何会以如此细腻生动的角度来刻画女性形象?总结分析来看,大致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对女性被动地位的共情
前文简要提及杜牧在政治生涯中所遭遇的挫折,这有助于我们理解杜牧如何基于自身经历,对社会底层处于被动境地的女性产生了深刻的同情。晚唐是一个充满了颓唐气息的时代,无法回应杜牧的才气与期望。同时代的李商隐在《杜司勋》中写道:“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感慨人间只有杜牧能有此等才干。赵翼在《瓯北诗话》里说:“自中唐以后,律诗盛行,竞讲声病,故多音节和谐,风调圆美。杜牧之恐流于弱,特创豪宕波峭一派,以力矫其弊。山谷因之,亦务为峭拔,不肯随俗为波靡,此其一生命意所在也。”杜牧的才气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政治才能到文学素养,杜牧都是出类拔萃的。《阿房宫赋》中的“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多重举例,层次分明,语言精练,准确分析前朝灭亡的经验,为统治者提供一份宝贵的治国经验。哪怕被贬黄州,杜牧依旧能开置学堂,将黄州治理得井井有条,“使一州之人,知上有圣仁二天子,所遣刺史,不为虚受,熏其和风,感其欢心,庶为瑞为祥,为歌为咏,以裨盛业,流乎无穷”(《黄州刺史谢上表》)。文学上杜牧又不仅限于诗歌,从诗歌到散文,皆创出自己的一番天地,自成一家。
可即使杜牧才华横溢,满腔热血,想要进入朝廷为国效力做出一番事业,他依旧被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将近四十年的牛李党争所困住,并且无法挽将倾大厦于狂澜,他被排斥在权力中心圈外,被外放贬谪。官场失意无法作为的他只得另外寻找新的情感寄托,于是他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狎妓宴饮,留下“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的风流之名,可风流之下,是报国无门的落寞和无能为力的无奈。杜牧在与官妓歌女的交往之中更是深刻认识到自己与这些社会底层的女性其实在经历一样的事情,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男女关系寓君臣关系的文学传统,臣子依附于皇权,女性依附于父权,士人和女子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杜秋娘诗》中直接点出“女子固不定,士林亦难期”。杜牧在此种共情与体会下拥有了区别于男性的视角,他更加直观深入地看待女性,在诗歌中详细刻画女性的美丽,赞美女性的魅力,像《赠别二首》其二中的“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对女性的爱慕不是轻挑、亵渎的态度,而是珍重、真挚地剖析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当看到女性的悲惨遭遇时,共情女性的不易,并将自己的这份同情与怜悯诉诸诗歌之中。此外,杜牧也用女性的美来描绘其他景物,如《独柳》一诗中的“含烟一株柳,拂地摇风久。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用佳人的风姿来映照杨柳的柔美,抑或直接将自己或其他男子写成女人,如《偶呈郑先辈》中的“不语亭亭俨薄妆,画裙双凤郁金香。西京才子旁看取,何似乔家那窈娘”,把自己写成一个女人,增添女性的柔美之态。
(二)对封建掌权者的批判杜牧会在诗歌里提到古代典故上多有负面形象的女性,如“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鴟夷”(《杜秋娘诗》)的西施,在传统史料记载中,西施是祸害吴国的罪魁祸首,如鱼玄机《浣纱庙》写的“吴越相谋计策多,浣纱神女已相和。一双笑才回面,十万精兵尽倒戈”,西施凭借美貌令十万精兵倒戈。与这些传统观点不同,杜牧将矛头对准女性背后的封建掌权者,指出女性悲惨的遭遇源头是背后的封建压迫,《题桃花夫人庙》中息夫人为何会沉默无言几度春,是因为“细腰宫里露桃新”,细腰的她被好细腰的楚王掠夺进宫,在宫中遭受磋磨;坠楼殉主的绿珠是为了反抗强权压迫才选择了毁灭生命。《赤壁》中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倘若周郎无法成功,那么大小乔二人此后将被困铜雀台,一个“锁”字,淋漓尽致地点出女性在封建掌权者压迫下被动无援的地位。《杜秋娘诗》中“夏姬灭两国,逃作巫臣姬。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鴟夷。织室魏豹俘,作汉太平基。误置代籍中,两朝尊母仪。光武绍高祖,本系生唐儿。珊瑚破高齐,作婢春黄糜。萧后去扬州,突厥为阙氏”,夏姬、西施、薄姬、窦姬、唐姬、冯小怜、萧后,她们在封建权力斗争中似浮萍一般飘零不定,无法扎根。杜牧用这些诗歌点明自己对于“红颜祸水”这一说法的反对态度,细致委婉地描绘出女性受到悲惨遭遇的原因,明面上是写女性,实则是表达自己对于封建统治者的劝诫、批判。从初入仕途时在《群斋独酌》中表达“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叙说自己愿像温柔贤淑的女性为丈夫补衣一般辅佐君王;到后来《泊秦淮》里“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讽刺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无度的现状。杜牧在诗歌里叙说自己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对统治者不作为的愤恨。正是因为对封建掌权者的批判,杜牧才会塑造带有政治寓意寄托的女性形象,并描绘女性被动漂泊的命运,点出女性悲惨命运的源头。
杜牧在大厦将倾的晚唐被现实当头一棒,认清了自己的无能为力。他从放荡的生活中敏锐地感触到女性的情感,通过描绘女性,借助女性来表达自己焦郁凌乱的心理世界与内心深处愤懣不平的批判之意。杜牧笔下的女性形象是丰富且生动的。我们可以从这些生动、丰富的女性形象中察觉杜牧的心路历程,感受杜牧内心的思绪,了解这些女性形象中所折射的晚唐风气。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0266.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