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声一片

作者: 朱雅娟

昌大爹是蛙村出了名的捉蛤蟆高手。蛤蟆这玩意儿,长得难看,从春末到秋尽,每天晚上都在田边屋后聒噪,很少有人喜欢它们。昌大爹也不喜欢蛤蟆,他睡眠轻,有时半夜被蛤蟆吵得闹心,索性蹲到田边地头捉蛤蟆。一来二去,昌大爹捉蛤蟆的技术越来越好,他甚至可以模仿发情的雌蛤蟆的叫声,吸引公蛤蟆自投罗网。

20世纪90年代初,捉蛤蟆可是昌大爹的谋生手段之一。蛤蟆全身都是宝,它身上的毒腺和蜕下的蟾衣都是难得的中药材。

说不上是什么时候,蛤蟆的叫声小了,到后来,只能间或听到蛤蟆叫。再后来,蛤蟆淡出了蛙村人的视野。

蛤蟆都让昌大爹捉光卖了钱了。蛙村的人半是戏谑半是认真地说。

昌大爹的脖子上起了青筋。胡说八道,胡说九道。田里的蛤蟆能捉完?还不是大家伙儿用农药、用化肥,药死了害虫,蛤蟆没了吃的,就越来越少了。昌大爹说得唾沫星子飞溅,其实他色厉内荏。

没有了蛤蟆叫声,昌大爹的睡眠却不如以前了。看着村里一幢幢小洋楼和硬化的道路,昌大爹心里更是堵得慌。地里刨不出金蛋蛋来,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了,只有过年的时候村里才热闹些。

昌大爹的两个儿子也外出打工了,儿媳妇租了房,陪孙子孙女在城里念书,假期也很少回来,家里只剩下昌大爹老两口。

后来,政府实施退耕还林,改善了生态环境,久违的蛤蟆叫声又出现了。昌大爹激动坏了,夜里一口气捉了半笼子蛤蟆。天才放亮,他就搭乘最早的一班车,到城里去看望孙子孙女。

昌大爹还没找到儿媳妇租的屋子,就被几个人拦住了。那些人亮出了证件,是县里的森林警察。

老人家,捉蛤蟆是犯法的,你不知道吗?

昌大爹一脸蒙,啥?捉蛤蟆犯法?!别欺负我是乡下人。

争吵间,昌大爹打翻了笼子,那些蛤蟆都乘机逃走了。

昌大爹被刑拘了。

消息传到蛙村,村民一片哗然。

原来蛤蟆是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简称“三有动物”),国家禁止私自捕捉。捉一只就违法,捉二十只以上构成犯罪,捕捉五十只以上则属于重大刑事案件。

因为昌大爹捉到的蛤蟆是活体,后来都予以放生,昌大爹也认识到了错误,最后法官从轻判决,以非法狩猎罪判处昌大爹拘役五个月,缓刑十个月。

昌大爹回到家就大病了一场,对蛤蟆也充满了怨恨。老伴儿宽慰他,咱年轻时剥蛤蟆皮吃蛤蟆肉,现在就当是赎罪好了。昌大爹别过脸去,赎罪,赎什么罪?人吃的骨头比狼吃的骨头还多,猪牛马羊吃得,蛤蟆就吃不得?

老伴儿给昌大爹煎了中药,昌大爹吃了几服后胸口不那么闷了。倒药渣的时候昌大爹愣住了,他发现其中有一味药居然是蟾衣。

它救你你也得救它!昌大爹动了养殖蛤蟆的心思。这次昌大爹得了教训,到林业部门办理了蟾蜍驯养繁殖许可证和销售加工收购许可证,一切遵照法律法规去办。昌大爹的养殖场主要采集蟾衣、蟾酥,这有利于蛤蟆的繁殖与生长,政府当然是支持的。

蟾衣、蟾酥作为名贵药材,收益很高。昌大爹的两个儿子也返乡帮他打理养殖场。看到儿子们比自己还要用心,昌大爹的笑容多了起来,慢慢就放手让他们管了。

可别说,两个儿子就是比自己能干,接手养殖场没两年,利润就翻了几番。

这天,昌大爹正枕着一片蛤蟆叫声睡午觉,忽然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开门一瞧,是镇上的老中医孟大夫,孟大夫手里拿着几张蟾衣,面色很不好看。

老昌,这是我从你们养殖场进购的蟾衣,你瞧瞧。

昌大爹的脸变了颜色,怒气冲冲地往养殖场冲,看到小儿子正把一包药粉撒到池塘里。

你撒的是啥?说!昌大爹一把抓住小儿子的手,怒不可遏。

这是“专利产品”,是我跟哥花钱买来的技术。撒上药粉,蛤蟆蜕皮会快很多。

昌大爹举起巴掌,迟疑几秒后扇到自己脸上。咱老昌家,不能再出吃牢饭的人了!

爹,这不是犯法的事。虽说蟾衣的品质会差点儿,但医不死人。大儿子不知什么时候也过来了,轻描淡写地说。

昌大爹登时气得背过气去。醒来后,昌大爹把两个儿子轰出了养殖场。他捂住脸,无力地顺着墙根蹲下去,眼泪渗出了手指缝,耳边是一片又一片的蛤蟆叫声。

上一篇: 金三尺
下一篇: 双色球还是七乐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