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桥
作者: 丁迎新那是1936年初冬,一个头戴礼帽、手拄文明棍、身着西装的青年,在晓天河上的阴阳桥边久久驻足,鼻梁上的金丝眼镜挡不住他目光中的忧郁。
几个小毛孩不远不近地站着看稀罕儿,围绕着青年手拄的文明棍争论不休。这个说,那是拐杖。另一个反对,说那叫文明棍,不一样的。直到青年转过身来,他们才一哄而散。
一段时间过去,街上的人知道了,晓天镇来了一位新镇长,姓叶,名一风,留过洋。面对这个“洋”字,人们说不出的稀罕,就像洋火、洋油、洋钉、洋车、洋布、洋糖、洋灯、洋文,这留过洋的新镇长也算是“洋货”吧?
以前,没人往镇政府那儿去,除非犯了事或者遇到了事必须求那里的官给主持公道。现在人们没事也从镇政府那儿过一趟,远远地朝叶镇长身上瞟几眼。这叶镇长说来也怪,不像以前的镇长喜欢坐轿子出门,他去哪里都跟老百姓一样步行,遇见人就微笑着点个头,说声你好!有时还特意停下来,主动与人攀谈,说,我姓叶,名一风,请多多指教!
这可吓坏了不少人,有的慌乱而逃,有的机械地回应几句,腿却一直在抖。这个叶镇长哪像是官呀,不像,太不像。
甭管别人怎么看,叶镇长已把晓天镇的情况摸了个八九不离十,包括被当地人视为骄傲的阴阳桥。
晓天镇的名字据说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起的,朱元璋当皇帝前曾逃难至此,安生了一段时日,爱上了这大山里的小天地,以至于当上皇帝后对此地还念念不忘。他身边的谋士刘伯温偷偷来到晓天镇一看,此地风水绝佳,必出经天纬地之才,恐会对大明基业不利。于是,刘伯温心生一计,指点晓天镇的官员建了这座阴阳桥,说是为了避灾祛祸,保民众平安,实则是要破坏晓天镇的风水。从此,晓天镇洪灾不断,粮食年年歉收,人才寥落。
这阴阳桥是弧形双桥,远看似一座桥,其实中间有隙不连通,分成阴桥和阳桥。据说阴桥只走女,阳桥只行男,违者将家庭不和,父子反目,兄弟成仇,儿女不孝,衣食无着,生灾多难。两桥桥面都略倾斜,阴桥向阴面,阳桥向阳面,一桥的桥头和另一桥的桥尾上各有一块叫桥眼的圆石拱起,一为白色,一为黑色。从高处俯视,阴阳桥恰好就是一个太极图。
这天,晓天镇街头出现了很多标语,镇里要召开民众大会。叶镇长在会上慷慨陈词,人们听到了一些新鲜的名词,如文明、科学、民主等,貌似听明白了一点儿意思,可又说不出个名堂,反正就是要破除封建迷信,学习文化知识,人人平等,打造一个全新的社会。
文明、科学、民主能产粮食,填饱肚子吗?会场里,有胆大的人冒出这么一句话,引发一阵哄笑。台上坐的官员们相互看看,脸上的表情说不出是什么样,倒是叶镇长激情豪迈地回答,能,一定能!不但能吃饱,还能吃好。会场上这才稀稀拉拉地有了些掌声。
很快就有通告张贴出来,引起轰动。通告上写着,要炸毁本镇封建迷信最典型的代表——阴阳桥,并以此为起点,掀起新文化革命浪潮。
就在炸桥的前一天,镇政府门前黑压压一片,方圆几十里的村民都来了。他们齐刷刷地跪着高喊,不能炸,炸桥会被老天降罪,晓天镇的人会永无宁日。与以往不同的是,这回镇长没有出面回应,也没有全副武装的兵丁出来驱赶、殴打、抓捕村民。
第二天,预定的炸桥时间就要到了,阴阳桥两头都是人,大部分是跪着的,哭喊声震天。
没想到,在即将点火的最后一刻,叶镇长下令,取消炸桥计划,改为砸碎那两块桥眼圆石,将两桥间的空隙填上,合并成一座桥。桥的名字也改了,叫日月桥。
炸桥风波慢慢平息。镇上兴办起学校,农家的孩子也能去上学,叶镇长还鼓动女孩子们去。一时间,又掀起一阵风浪。只不过,这次的风浪只在人们嘴上。
不久,日本鬼子侵略中国的消息传来,本来稀罕“洋”字的人,一下子生出了恨,连带着对叶镇长也没了好言语,难怪当初他要炸桥,一定是居心不良。在他背后骂、吐唾沫的人不在少数。
听说日本鬼子打到舒城了,已接近五显镇,晓天镇的人全慌了,纷纷跑到深山里躲藏。叶镇长却向县城方向走去,他是去加入打日本鬼子的队伍。有人看到叶镇长走前,在阴阳桥前磕了三个头。
从此,晓天镇的人再也没有听到过叶镇长的消息,很多人刻意打探过,但都一无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