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得绿海泛金波
作者: 张蕾 李绩晨雾未散的圩埂上,飘荡着清亮的《打麦歌》。头戴蓝色印花布巾的陶小妹赤脚站在水田里,脖颈间的青筋随着歌声起伏,她的身后是绵延三百里的金色稻海。这位当涂民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用半个世纪的光阴将濒临失传的当涂民歌从历史的褶皱中打捞出来,让源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讴”古韵在短视频时代焕发新生。
陶小妹1971年出生于安徽省当涂县姑孰镇焦家村,艺术启蒙始于父辈的言传身教——在父母的歌唱声中,在乡间老艺人的口耳相授下,在春种秋收的阡陌上,那些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的劳动号子、秧歌、田歌、小调、船歌、山歌,还有浸透着岁时节令的民俗歌谣,都化作她生命中的文化基因。14岁时,陶小妹成为村里最年轻的“秧歌娘子”,能连续唱三个昼夜的《插秧对歌》,且不重复。她珍藏的麻布手抄本上,用朱砂笔圈注着“高亢如破云裂帛,婉转似春蚕吐丝”的祖传发声秘技。
历时四十余载的艺术积淀,陶小妹完整掌握了四百余首原生态当涂民歌的精髓,其演唱既保持着水乡特有的清丽婉转,又融入了长江流域豪迈洒脱的韵律特质。
1986年,姑孰镇文化站到焦家村挑选参加当涂县首届农民民歌汇演的好苗子,当时15岁的陶小妹已是当地出了名的金嗓子,理所当然地被推荐为参选人。参选时陶小妹演唱了原生态当涂民歌《秧田除草号子》(后期被改为《唱得绿海泛金波》)、《打麦歌》和流行歌曲《信天游》。在等候评比结果期间,马鞍山市开展了第六届民兵大比武,陶小妹又被选为代表,参加训练。训练期间,陶小妹心心念念民歌汇演的事,盼望着能尽快接到文化站的通知,但都快一年了还没有消息。
好在老天不负有心人,1987年9月的一天,陶小妹终于收到了来自文化站的入选通知,通知要求入选人在10天内前往当涂县渣湾乡文化站报到。陶小妹开心得跳了起来,同时也非常焦虑,因为还有一个月就要大比武了,她得参加训练,但如果不按文件要求及时报到,又怕失去登台展演的机会。后经当涂县文化部门和县武装部协商,决定让陶小妹先参加训练,待大比武结束后再回渣湾乡参加民歌汇演排练。
1991年,陶小妹嫁到五一村。那时国家正在大搞经济建设,当涂县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渐渐忘了当涂民歌的存在。2000年元宵节,陶小妹被安排在村舞龙队舞龙球,其间,马鞍山电视台主任丁德志带队来当涂县采风。在观赏舞龙时,丁德志问这边有没有人会唱民歌,陶小妹自报家门,并现场演唱了当涂民歌《唱得绿海泛金波》《打麦歌》《玉莲子》,电视台工作人员将她的演唱拍摄下来,并在马鞍山电视台播放。那时,马鞍山市正在物色人选参加第二届全国农民歌手电视大赛,正愁没有切合主题的地方民歌与歌手。马鞍山市文化馆的领导通过电视看到了陶小妹的演唱,立即通过当涂县文旅局找到陶小妹。陶小妹来到马鞍山市文化馆,在众多专家、领导面前演唱了多首当涂民歌,获得了认可,成为代表马鞍山市参加全国第二届农民歌手电视大赛的人选。这次大赛的预赛于2003年举行,通过预赛即可参加2004年的决赛。按照计划,陶小妹每个星期都要到市文化馆排练3次以上。那时,儿子要上初中了,家里还有田要种,所以家人都不支持,但陶小妹觉得这是一次展示当涂民歌的好机会,她不愿放弃。她一边照顾家里,一边去市里排练,风里来雨里去地跑了3年。2003年预赛,陶小妹带着5人演唱组合——“小妹组合”参赛,获得优秀新人奖,成功冲入决赛。
淘汰赛时,“小妹组合”里有一位伴唱的大学生因为低血糖发作忽然昏倒在台上,陶小妹是主唱,一直在队伍的前列,没有注意到后面的情况,直到编导冲到舞台边缘,她才知道出事了。陶小妹想:“我是主唱,不能乱不能停,我如果停了乱了,其他伴唱都要乱,那我们这几年的努力就全白费了。”想到这些,她迅速调整状态,坚定地唱下去。可没想到的是,伴奏又卡带了,陶小妹临场发挥,在没有音乐的时间将歌词重新唱了一遍,伴唱者也配合伴唱,就这样在一波三折中完成了淘汰赛。因为突出的地域特色和遇事不乱的团队素质,“小妹组合”征服了评委,以第12名的成绩进入决赛,最终在决赛中获得了全国二等奖。
2008年,首届中国农民歌会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同台献艺。经过初筛,陶小妹作为安徽代表演唱了歌曲《唱得绿海泛金波》。演出时陶小妹第一个出场,与宋祖英、张也、祖海、德德玛、蒋大为、阿宝、乌兰图雅等著名歌唱家、歌手同台演出。同年,陶小妹被认定为当涂民歌省级非遗传承人。
作为当涂县“文化志愿者”,陶小妹与时间赛跑,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搜集、整理即将消失的具有地域特色和原始唱腔的当涂民歌资料。多年来,陶小妹风雨兼程,一心扑在当涂民歌的传习工作中。她义务到机关、中小学校、高校、居民社区、渔村、县文化馆、青少年宫、乡镇文化站传习当涂民歌;积极参加各类节庆演出活动,并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宣传当涂民歌,传播范围扩大到世界各地,传播人数近百万。2007年被选为政协委员至今,陶小妹在全县乡村、学校、军营、社区、企业建立传习站(点)12个,教唱当涂民歌1000多场次,传承人员达10万多人。
2018年5月,陶小妹被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为第五批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涂民歌代表性传承人。
如今,54岁的陶小妹仍保持着“日出而歌”的习惯,她的“民歌种子计划”已培养出127位传承人,其中被认定为省级传承人的有4人,市级传承人3人,县级传承人2人。她的事迹被新华社、安徽卫视、《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安徽日报》等各大媒体广为报道。在当涂,人们亲切地称赞她:“歌润当涂,情满城乡!”
从长江江畔的乡村姑娘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陶小妹用实力证明: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在博物馆里陈列标本,而是让千年文明在春种秋收中自由生长。她在央视纪录片里的那句独白:“我的歌声里住着二十四代歌者的魂,当插秧机的轰鸣声响起时,我要让祖先的旋律变成种子的翅膀。”或许能够解释为何她总在演出结束时,将一捧浸透汗水的家乡泥土撒向舞台——那是比任何奖杯都珍贵的文化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