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OK模型发展高阶思维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

作者: 崔寅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674-2117(2025)09-0060-04

在信息时代,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促进深度学习的真实发生,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目前的信息科技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难以有效地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近年来,关于发展高阶思维、促进深度学习的方法,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一是从教学的角度,重新构建课堂的教学设计;二是从管理的角度,变革学校的结构与文化。在教学中,笔者基于DOK(DepthofKnowledge)模型重塑课堂教学设计,旨在探索本土化地发展学生高阶思维、促进深度学习的模式。

意义辨析:DOK模型的内涵

DOK模型最早由美国学者NormanL.Webb提出,他在对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传统的认知目标分类方法难以准确地描述知识的深度和思维的复杂度。因此,他提出了DOK模型,强调教学要从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评价、创造等能力。

1.DOK模型的四个层次

DOK模型将知识的深度和思维的复杂度分为四个层次,即回忆与再现、技能与概念、策略性思维、拓展性思维,如下页表1所示。

2.DOK模型与高阶思维的关系

高阶思维是指较高水平的心智活动或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具体表现在问题求解、科学决策、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方面。高阶思维既是学生认识、分析事物的思维方法,也是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还是学生能够独立、深入地克服固化模式,对问题进行创造性分析及综合性评价的过程。

DOK模型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评价、创造等能力,更加重视思维的发展进阶过程,与高阶思维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教师可以根据DOK模型设计教学活动,从低层级的回忆与再现逐步引导学生向高层级的拓展性思维发展。同时,DOK模型也为评价学生的高阶思维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框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DOK层级制订评价标准,评估学生在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等方面的表现。

模式构建:基于DOK模型发展高阶思维的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原则

(1)学生主体

进行基于DOK模型发展学生高阶思维的教学设计,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素养技能、思维特点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活动。同时,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与探究的空间,鼓励他们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为高阶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

基于DOK模型发展高阶思维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0
表1 知识深度(DOK)模型

(2)目标导向

基于DOK模型发展学生高阶思维的教学设计,要明确指向高阶思维相关能力的培养,确定具体的高阶思维能力目标,如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评价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基于DOK模型发展高阶思维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1
表2
基于DOK模型发展高阶思维的教学设计流程

(3)内容适切

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涵盖不同层次的DOK理论模型的要求,从回忆与再现的基础知识,到技能与概念的应用,再到策略性思维和拓展性思维的挑战,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4)方法多样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支架,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需要,合理选择讲授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学习法、项目教学法等方法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5)评价多元

评价内容的设计不仅要包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涵盖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如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学习反馈系统,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以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促进DOK3/4层级的高阶思维发展。

2.教学设计流程

根据基于DOK模型发展高阶思维的教学设计原则,指向高阶思维发展的教学设计流程包括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环节,如表2所示。

3.教学设计模型

基于DOK模型发展高阶思维的教学设计模型的基本思路是根据DOK模型的四个层级,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不同的教学环节通过设计合适的问题或问题链开展相应的学习活动,并实施教学评价,如图1所示。

实践应用:基于DOK模型发展高阶思维的学科教学

教学中,笔者以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五年级“身边的算法”模块“无处不在的算法”单元中的《算法认识与体验》一课为例,进行了本土化的教学实践探索。

1.问题支架

《算法认识与体验》一课指向思维发展的目标,具体包括: ① 通过搜集生活中的实例,了解什么是算法; ② 通过分析与描述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和案例,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算法的含义; ③ 能够用自然语言、图示等方式描述做事的步骤,知道算法的基本流程,初步培养按步骤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 利用算法思想,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笔者依据思维发展目标,设计了教学核心问题和问题链,如表3所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xjy20250917.pd原版全文

2.IEC学习活动

基于DOK模型发展高阶思维的学习活动可以分为探究(Inquiry)、体验(Experience)、交流(Communication)三个部分,简称IEC学习活动,如下页图2所示。 ① 探究。课前,学生通过教材、网络、学习平台等,探究身边的算法实例,理解算法的含义。 ② 体验。课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并通过去图书馆借书的实例,进一步体验算法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够用自然语言、图示甚至流程图描述做事情的步骤,知道算法的基本流程,感受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③ 交流。课后,学生围绕生活中其他利用算法解决问题的例子进行在线交流等,并进行教学评价。

IEC学习活动围绕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学习阶段,整合线上、线下资源,通过问题支架(核心问题与问题链)为学生的探究、体验和交流活动提供相应的思维发展点,并结合DOK模型进行评价,进而对指向思维发展的教学活动设计进行反馈,形成了教学设计与学习活动的闭环,体现了“教一学-评”的一致性。

基于DOK模型发展高阶思维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2
图1基于DOK模型发展高阶思维的教学设计
基于DOK模型发展高阶思维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3
表3
《算法的认识与体验》教学问题与学习活动
基于DOK模型发展高阶思维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4
图2基于DOK模型发展高阶思维的IEC学习活动流程

研究结论

同思维层次的问题支架和学习活动,有效地引导学生从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发展。与其他的教学设计模型相比,该模型保证了思维发展的递进层次与思维品质,实现了“教一学-评”的一致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回忆与再现、技能

通过对教学实践的观察和分析,笔者发现基于DOK模型发展高阶思维的教学设计,能够通过不与概念、策略性思维、拓展性思维等四个层次的教学活动,逐步提高了自己的分析、综合、评价、创造等能力。

同时,笔者也发现,基于DOK模型的教学设计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发展。而且,该模型对学生自主学习内在动机的激发与评价没有明显优势。因此,“如何有效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如何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的意识”等问题还有待后续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 (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彩丽,冯晓晓,张宝辉.深度学习的概念、策略、效果及其启示一—美国深度学习项目 ( S D L) 的解读与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6(05):75-82.e

作者简介:崔寅,大学本科学历、教育硕士学位,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南京市第十届学科教学带头人、南京市第九届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首届德育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第十六届师德先进个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xjy20250917.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