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建设和辐射策略
作者: 李沐 徐义勇 鲍梦婕 李龙琦[基金项目]2020年度中医药大学校级教学团队项目“课程思政趣味教学工作坊”;2022年度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系统权变理论视域下医学院校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建设研究”(22YB145);2022年度中医药大学校级急救教育课程群虚拟教研室项目
[作者简介](1985—),女,安徽安庆人,医学硕士,临床护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护理教育与临床护理研究。
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5)14-0009-0
[收稿日期]2024-03-07
2018年9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强调:“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人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出一批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1]。2020年5月,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分别明确了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实践类课程的特点和育人重点,并明确指出,必须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等基层教学组织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作用[2]。为此,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力求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宗旨,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改革教学手段为抓手,从团队教师课程思政发展需求差异性出发,组建跨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开展一系列教师培育活动,最终打造了“金师 + 金课”的教学团队。
一、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主要解决问题
(一)调研团队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发展需求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受到空前重视,但课程思政的实施成效关键在专业课教师,更为确切地说,当前所开展的课程思政建设,不仅需要国家、学校相关政策保障的外部助推力,更需要专业课教师的内在驱动力。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成员共13人,来自8个专业,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6人,助教2人,团队成员中既有教学名师、教学标兵,又有教学新手,他们的专业发展程度包括了“准备期、职初期、稳定期、倦怠期、专家期”等五个时期3,成员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均存在差异性。陈月茹(2002)在《论成人的学习需要》一文中指出,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并不是影响其学习效果的唯一因素,还包括学习者的学习需要[4]。因此,本教学团队力求从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需求出发,探究课程思政意识和课程思政能力提升路径。
(二)打造“金师 + 金课”的“双金”教学团队
“金师”不仅是“金课”的构建者,更是“金课”的灵魂和基石,只有专业课教师在思想教育上有意识、在教学方式上有方法,才能使学生受益,使课程有效承载思政。因此,只有从满足教学团队教师课程思政能力需求差异性出发,加深教学团队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认同,激发其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追求,激活其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自觉动力”[5]的“普适化培育”和铸造“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五环节“金芯”的“精准化提升”相结合,打造一支“金师”的教学团队,才能建设出满足“两性一度”要求的课程思政“金课”,并在课程建设中再次提升“金师”教学团队的育人能力,从而实现“金师”和“金课”团队两大建设目标的相互补充与共享发展。
二、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措施
(一)团队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发展需求访谈
本研究采用个别访谈的方式,探寻影响团队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以期为团队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提升找到有力抓手。
访谈主要内容:您是如何理解课程思政的?通过哪些途径获取课程思政的内容与方法?您是如何理解课程思政建设能力的?它的提升途径有哪些?您在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希望得到哪些支持和帮助?
通过教师个人访谈结果显示,受访者在“课程思政学习途径”的问题回答中,出现了“同事”“所见所闻”“学习强国”App等高频次主题词,表明教学团队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受到课程思政学习和运用氛围的影响;而“大学生心理发展知识”“课程知识”“教育技术”等高频次主题词的出现,则反映了教学团队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与理念影响了他们对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把握。在“课程思政能力提升途径”的问题回答中,出现了“建设方案”“教学能力大赛”“老教师”“资料”等高频次主题词,表明专业课教师认为需要在政治知识、理论知识、教育技术知识等方面进行努力,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理念,最终提升自身的课程思政能力。在“希望得到哪些支持和帮助”的问题回答中,出现了“专业意见”“教学指导用书示范”“团队支持”“教师协作”“专家”等高频次主题词,表明专业课教师最需要的就是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且可将需求资源归结为两类:第一类是人际环境,如“教学团队的支持”“教师协作”“专家指导”等高频次主题词,表明受访者希望通过组建课程思政团队、借助人与人之间的影响,来提升自己的课程思政意识。第二类是资源环境,如“教学指导用书”“示范教学”“案例”“课程”“课程思政资源”“设施材料”等高频次主题,表明受访者希望获取相关资源以提升自己的能力。
(二)“岗一赛—课”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培育机制
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坚持“人本性、系统性、多元性和伦理性”[的培育原则,确定了“岗—赛—课”的工作坊培育机制。课程团队力求通过科学、系统的“普适化培育”和“精准化提升”活动,从“认知力、规划力、整合力、创新力、感染力”等五个方面提升教学团队教师的课程思政行动力、执教力和课程建设力。
1.立足教师岗位,提升内在行动力。(1)固化课程思政理念。课程思政的重要落脚点是“思政”,这对专业课教师的政治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教学团队结合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发展需求的调研结果,邀请马克思学院的教师对相关思政文件进行解读,并进行理论知识点培训,以提升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认知力”;邀请各专业教学能手就高等教育的相关理论进行教学展示,并积极组织开展课程思政相关学习研讨活动,如讲座、培训、观摩等。通过团队普适化的培育活动,帮助每位团队成员迅速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和课程思政改革意识,并能依据自身所授课程知识体系确定德育目标和价值引领路径,以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规划力”。(2)挖掘课程思政教学资源。课程思政要实现课程育人的目的,需要的不仅是教师在课堂上传播思政理念,还需要教师根据课程育人目标,对思政教学资源进行横向整合。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ls20251403.pd原版全文
本教学团队采用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结对子的方式,从理论课和实践课两个方面进行思政元素的挖掘,以促进不同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意识的交锋碰撞,实现不同课程教育资源的共享,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资源的“整合力”。第一,发掘理论课程思政元素。例如,教师在中医内科学教学过程中运用融合训话法对疾病名进行释义[7],在讲解治疗方药的同时讲授名方背后“悬壶济世”的精神[8],既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也强化了其专业的责任感。在“护理伦理学”课程中,教师通过《黄帝内经》《大医精诚》等经典医著的朗读讲解以及张仲景、扁鹊、华佗等古代名医典型行医事例的启发讨论,让学生体会“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的传统医德,增强学生对高尚职业道德观的认同感[9]。第二,发掘实践教学中的德育元素。理论课堂是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传播的主要阵地,除此之外,教学团队成员还在实践教学方面挖掘思政元素。例如,药学类专业以“药德、药技、药规”人才培养模式为基准,结合学校生命科学馆、中医药传承工作室、校史馆和中药标本馆等场馆建设思政实践场所,并利用药学论坛、中药标本展、药学摄影、中医药微情景剧制作比赛和药学知识竞赛等主题活动,充分发挥活动育德功能,提升学生感性认识,增强实践育人成效[10]。
2.以赛促教,提升教师执教能力。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流砥柱,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的探索者和实践者。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教学团队在立足教师岗位开展普适化培育的同时,还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校内外各类教学比赛,并邀请校内外专家对参赛教师进行磨课,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多个侧面对其进行精准化提升,以增强教师的教学“创新力”和“感染力”。例如,我们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课程、手机教学软件、虚拟仿真项目等),结合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打好教学活动组合拳,润物无声地对学生进行专业课讲授和价值引领。
3.精准培养,提升课程建设力。课程思政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其实质是一种课程观[1]。每门课程都应依托自身学校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课程的定位和特点,打造独属于自身的课程思政品牌,并以一批高质量的思政教学示范性“金课”为突破口,将“求知”与“育人”相融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因此,本教学团队在对教师进行普适性培训和精准化提升的基础上,引导教师以内容为王,构建专题式教学内容新体系;以方法为要,实施问题链引导课堂教学新方法;以学生为本,打造“主课堂+”多维立体新课堂。例如,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下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急危重症护理学”以“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为课程核心[12],以价值目标为导向,开展“培根—塑型一铸魂”三段式课程思政融合教学实践活动。
省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一“内科护理学”则将“仁、和、精、诚”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和“以人为本”理念融人教学全过程。在教学内容方面,本课程以“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养生法则为理念,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轴,依据《四季调神大论》[3]中关于“四时养生”和“易感病症特点”的记载,结合内科护理学一学年的教学进度安排,将章节内容整合为“秋之叶殇”“冬之静谧”“春之蛰动”“夏之繁茂”四个模块进行讲授。在讲授内科护理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向学生传达了中医药传统文化中的“仁学精神”和“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增强其文化自信。在教学组织实施方面,本课程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引领学生达到“精勤治学”的三重境界,并在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开展诚信教育。
三、团队建设成效
(一)思政资源建设成效
教学团队教师通过对所挖掘的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思政元素进行整理,最终在2021年“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中荣获校级一等奖和二等奖,并完成了《中医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集》和《护理学思政案例库教程》两本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集的编写工作。书中通过图片、视频、名言警句、典型故事、案例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护理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在夯实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升人文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执教能力提升成效
通过教学团队近三年的建设,团队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并积极将其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示范课程建设成效
示范课程建设是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旨在提高课程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过去的几年中,本教学团队积极推进示范课程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建设了包括省级思政示范课程“急危重症护理学”、省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一“内科护理学”等在内的“金课”共10门。同时,本教学团队不仅将课程思政教研成果应用于实际教学中,还积极与各大学校及教学医院进行交流和合作,推广“药剂学”“高等数学”“急危重症护理学”等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以及BOPPPS教学设计等现代教学方法和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A/OL].(2018-09-17)[ 2020-08-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A/OL].(2020-05-28)[2021-07-19].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3]陈久奎,刘敏.论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及其培训[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11):49-5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ls20251403.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