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低空基石
作者: 张静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安全健康”成为2025低空经济发展的关键词。
5月23日,2025第九届世界无人机大会在深圳举办。本刊记者在大会现场观察到,做无人机管控及低空安全解决方案的参展企业增多,而在大会平行论坛上,低空经济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成为与会专家交流的重点。
从2024年到2025年,从“有没有”“飞起来”到“落得下”“飞得好”“飞得多”,多地发展低空经济的“主题”悄然转变,低空新基建成为各地落子的重要发力点。
2025年2月,交通运输部召开会议提出,加快低空运输路空协同、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标准布局,扎实推进智慧交通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建设,助力行业智慧化、数字化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2025年可被称为“低空基建元年”,低空新基建的影响远超行业本身。
从马车时代的平面通行、汽车时代的路网拓展到低空时代的立体分层,每一次交通工具的创新迭代都有可能重塑城市形态。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谭刚毅认为,低空经济是重塑人居环境的空间变革。低空经济的价值不在于飞行器,而在于推动城市从二维平面向三维立体转型。
大势所趋
飞行汽车穿梭于楼宇之间、无人机将咖啡送到自家阳台——区别于传统机场,低空机场需要新建或改建,以符合低空飞行器的飞行特点。低空硬件设施是低空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通用机场、无人机起降/充能场地以及导向与监视设备等。
通用机场作为低空经济的核心基础设施,是各类低空飞行器的起降平台,其不仅为低空飞行器提供了安全、便捷的起降条件,还能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产业集聚。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国在册通用机场已达475个,其中取得通用机场使用许可证的111个,通过通用机场信息管理系统完成备案的(B类通用机场和仅供直升机起降的A类通用机场)364个。2024年,全国通用机场数量较2023年、2022年同比增长26个、79个。通用机场的快速发展,为低空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通用机场可以用作发展低空经济,但低空机场则是“术业有专攻”。当前,我国低空机场建设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已在部分地区取得一定成果。例如,在浙江德清等地开展了低空机场试点建设,其跑道长度根据当地低空飞行需求进行设计,相较于传统机场跑道长度大幅缩短,一般在几百米到1000多米不等。这是因为低空机场主要服务于小型飞机、直升机以及无人机等低空飞行器,这些飞行器对跑道长度要求较低,更注重贴近作业区域的便捷性。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湾区低空经济研究院院长朱克力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无人机作为低空经济的重要载体,其起降和充能场地的建设不容忽视,各地对无人机起降和充能场地的需求日益增加。”
国内不少地方已将无人机专用起降场地和充能设施纳入基建规划。如,内蒙古规划建设500个以上无人机自动机场、垂直起降场,打造15个低空物流应用场景样板项目,开通10条常态化低空物流航线。在住宅区、商圈、旅游景区、服务区等末端物流配送点,规划建设400个无人机自动机场、垂直起降场、快递接驳柜;在医院、医疗检验中心、交通不便地区,规划建设100个无人机自动机场、垂直起降场,满足末端配送需求。
与起降平台相配合,导向与监视设备用以实时监测飞行器的位置、速度和状态,保障飞行安全。高精度的线性导向轴,能够实现精确的线性运动和位置控制,确保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先进的雷达系统和监视技术,能够对飞行器进行全方位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安全风险。

这一轮低空新基建是建立在我国多年基建成果,尤其是近几年新基建成果的基础上的。朱克力举例说,新能源充电桩的广泛布局为低空新基建中的电动飞行器发展带来了机遇。随着电动汽车充电桩在城市和交通枢纽的普及,部分低空机场和起降平台附近也开始配备专门的电动飞行器充电桩。超级充电桩的充电功率最高可达120kW以上,能够在短时间内为电动无人机或小型电动飞机补足电量,可大幅提高电动飞行器的使用便利性和运营效率,推动低空飞行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
在这一轮低空新基建热潮中,低空起降点的选址与建设被多地视为“第一要务”。
此外,5G网络建设的大规模推进也为低空新基建提供了重要支撑。5G的高速率、低延迟特性使低空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能与地面控制中心保持稳定、高效的数据交互。以无人机物流配送为例,在5G网络覆盖的区域,无人机可实时接收最新配送路线规划和货物信息,数据传输延迟可控制在毫秒级,从而确保配送任务的精准执行。
数据中心的蓬勃发展为低空飞行数据的存储、分析和管理筑起基座。大量的低空飞行器飞行数据、气象数据、地理信息数据被集中存储在数据中心,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对低空飞行的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例如,通过对历史气象数据和飞行事故数据的分析,能够提前为低空飞行规划安全路径,有效降低事故率。
“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如今低空新基建的大势。”朱克力说。
科学布局
在这一轮低空新基建热潮中,低空起降点的选址与建设被多地视为“第一要务”。
“起降点为何是关键?”朱克力解释说,“以医疗救援为例,只有起降点布局合理,才能构建高效的医疗救援低空起降网络。当遇到紧急医疗情况,如器官移植运输或偏远地区重伤患者救援时,直升机能够迅速从配备专业医疗设备的起降点起飞,快速抵达目的地。实践表明,直升机医疗救援可将响应时间缩短至地面救护车的1/3,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文旅方面,科学规划的低空起降点能够为景区带来更多人流,有效促进旅游收入增长。物流方面,电商巨头和物流企业纷纷加入相关建设,积极利用低空起降点构建快速物流通道。
除了起降点,新基建还有丰富的建设内容。在一座城市中,低空新基建该如何科学布局?
以安徽合肥为例,2024年11月,合肥发布《城市空中交通低空基础设施和场景应用规划》,计划在三年内,围绕“五圈五线”构建城市空中交通载人运输网络,建设超30个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起降点,形成对城市主中心“一核四心”(骆岗公园、天鹅湖中心、老城中心、东部新中心、滨湖中心)及若干城市副中心的覆盖,持续满足在观光旅游、多式联运空中接驳、应急救援、网红拍摄、城郊通行、巡查处突、低空物流等多场景应用需求。
“一直以来,合肥市坚持‘小投入、多试验’,积极推进低空经济软硬件设施建设,在骆岗公园试验建设‘枢纽、基地、点位’三级起降基础设施。”合肥市发改委副主任、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执行主任程羽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载客、载货的“枢纽、基地、点位”三类起降设施是如何分布的?
以载客起降设施为例:起降枢纽主要服务城市主中心、主要枢纽接驳等飞行,兼顾远郊、市域、城际等飞行,规划包括机库、候机区、调度中心、展示中心、商业区等建筑配套;起降基地主要服务城市副中心、主要景区中心飞行,兼顾枢纽和起降点长距离间集散,包括机库、候机区、调度中心等建筑配套;起降点主要服务片区中心、主要景点等飞行,设置中小型eVTOL机位,主要规划候机区。
据程羽介绍,合肥将分期建设地面设施,先期以主城区为主,后续拓展至长丰、肥东、肥西、庐江4县和巢湖市。
2024年4月,位于骆岗公园的合肥骆岗空中交通运营中心(以下简称“骆岗中心”)正式落成。不久的未来,市民可以在这里购票登机,乘坐“飞的”。
作为全国首个城市空中交通运营中心,这里集观光旅游、形象展示、城市会客、低空通勤等多功能于一体,占地面积约2200平方米(不含起降坪),设有购票大厅、安检区、候机区、乘机区、智慧指挥调度中心、翼life空间、充电维护区等,可运营10台eVTOL航空器,可存储50台eVTOL航空器。
骆岗中心的运营方是合翼航空,该公司由合肥市国资平台联合低空经济头部企业亿航智能于2024年3月29日合资成立。2025年3月28日合翼航空获批由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全球首张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具备了无人驾驶载人eVTOL商业运营资质。
在骆岗中心建设过程中,合翼航空做了一系列创新性探索。“硬件基础设施方面,合翼航空突破传统基建模式,以低成本改造为核心策略,利用闲置的半地下停车场,通过科学规划与高效施工,建成骆岗中心,大幅降低了建设成本,缩短了建设周期,还为城市空间再利用提供了新思路,展现出低空新基建的高效与环保。”亿航智能副总裁、合翼航空总经理李晓娜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起降点项目在低空基建中发挥引领作用,我们创新性地提出了一、二、三级低空基础设施建设标准,通过对设施功能、安全保障、服务能力等多维度的分级规范,为后续全国乃至全球的低空基建提供了可参考、可复制的模板。”
在飞行保障建设中,合肥通过系统化部署通信运营基站、雷达系统、气象监测、飞行监视等智能设备,规范化提供eVTOL航空器常态化起降维护与功能保障,以稳定的通信链路支持、可靠的调度管理为飞行服务提供体系化应用及管理服务等支持。
依托于这些低空基础设施,合肥计划于2025-2027年在骆岗公园、天鹅湖、科大硅谷核心区、巢湖中庙、包河磨滩建设5个“3分钟飞行圈”,可直达华为华东区域总部、安粮大厦等企业总部CBD,合肥市科技馆、合柴1972等都市商圈以及大圩生态园、巢湖姥山岛的旅游休憩地,同时建设高铁南站-新桥机场、骆岗公园-三河古镇、新站高新区-空港新区芯屏专线等5条“15分钟联运线”,加快形成“安全、高效、便捷、规模化”的城市空中交通试验试点“合肥样板”。

“云”上基建
低空经济不仅能带动建筑、交通、能源等产业链重构,催生家庭停机坪、无人机快递接收装置等新需求,还能以“空中通勤”“即时物流”等新体验重构社会生活方式。要实现低空经济大发展,除了硬件基础设施,还需要不断升级的雷达、通信网络、空域管理系统等。
在国内一些特定区域,基于5G的低空通信网络已经在进行试验性部署,如在深圳大鹏新区的低空经济示范区,5G基站覆盖低空飞行区域后,数据传输速率比传统通信方式提升了数十倍,能够实现低空飞行器与地面控制中心之间高清图像、大量飞行数据的实时传输,极大增强了飞行安全性和作业精准性。
导航系统也在逐步升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高精度定位服务在低空飞行中得到应用,定位精度可达亚米级,有效提升了飞行导航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