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三重压力,俄罗斯出台新能源战略

作者: 尚月 郭小倩

应对三重压力,俄罗斯出台新能源战略0
2024年9月26日至28日,“俄罗斯能源周-2024”论坛在莫斯科举行。论坛的主题是“多极世界的能源合作”。

4月12日,俄罗斯政府批准《2050年前俄罗斯联邦能源战略》。五年前的2020年6月,俄曾出台《2035年前俄罗斯联邦能源战略》。俄政府网站文章指出,新版战略旨在为俄民众和经济发展提供平价且有保障的燃料动力产品和服务,有效发挥国家出口潜力,并确保俄能源安全、技术主权和燃料动力工业的竞争力。

新版战略系统总结了过去五年来俄能源行业面临的内外机遇与挑战,锚定了其未来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具体实施路径。尽管俄罗斯显示出巩固能源大国地位的坚定信心,但未来仍面临着不少挑战。

对全球能源市场走向的三大判断

新版战略对全球能源市场发展趋势做出如下判断:

一是能源转型大势不可逆转。作为传统能源大国,俄对能源转型有着本能的抗拒,态度微妙。新冠疫情的暴发导致全球经济衰退和能源消费大幅降低,与此同时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的承诺,能源转型加速进行。在此情况下,俄对深刻调整的全球能源产业有了新的认识。但2022年后,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等地缘政治乱局又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全球绿色发展和能源转型进程,导致部分俄精英认知出现一定程度逆转,认为绿色转型的盈利模式还不清晰,真正实现绿色发展还很遥远。不过,新版战略给出了最新的判断:“过去十多年,全球能源体系经历深刻调整。全球安全体系瓦解、军事化趋势加剧、单边制裁措施频出、既有能源供应链断裂、货币信贷政策收紧、通货膨胀加剧等因素严重冲击传统能源市场,加速世界能源格局变革,全球能源转型不可逆转。尽管传统能源(石油、天然气、煤炭)仍占主导地位,但可再生能源将加速增长,2050年预计占能源结构的25%。”《战略》在承认能源转型大势的同时仍然指出,一些不友好国家过于激进的脱碳政策、对油气领域投资不足以及环保议题的政治化等将是长期的全球性挑战。鉴于此,俄提议发展中国家保障能源安全、兼顾经济技术可行性的转型路径是利用天然气、核电、水电逐步实现脱碳。

二是全球石油中长期需求萎缩。2020年版战略曾对国际石油市场需求作出预测,认为世界石油需求未来将会呈现增速放缓态势,在2030~2040年需求量达到峰值后将进入下降通道。新版战略对全球石油需求预测显示出更加悲观的情绪:“至少到2035年,预计石油需求还将在亚太地区、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增长,但在发展中国家机动车保有量变化的背景下,石油需求将进一步稳定或下降。与此同时,国际石油市场的竞争也将加剧。”根据新版战略预测,到2050年石油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份额将从2023年的36.9%下降到33.2%。

三是天然气的需求和作用进一步凸显。作为世界第二大产气国,俄非常看好天然气在未来全球能源消费中的角色。新版战略断定,天然气是经济上最可行、技术上最成熟的脱碳选择。同时,俄尤其看好液化天然气(LNG)市场发展,认为管道天然气虽然供应成本更低,但缺乏灵活性,易对购买者产生依赖。新版战略称,LNG将成为输送天然气最便捷的方式,到2050年,LNG贸易量将增加四倍。全球已宣布建设的LNG工厂总产能可能接近10亿吨,因此全球LNG市场的竞争只会加剧。根据国际天然气联盟发布的《2024年世界液化天然气报告》,2023年全球LNG贸易量增长2.1%,超过4.01亿吨。在LNG出口方面,2023年美国是全球最大LNG出口国,澳大利亚、卡塔尔、俄罗斯分列第二、第三、第四。

提出能源供应转向“友好国家”等任务

基于新变化,俄积极调整能源战略发展方向并拟采取多种举措,应对能源转型,以巩固其在国际能源市场的传统地位。

在新版战略中,俄明确了其主要资源的发展潜力。俄石油、天然气、煤炭、铀的储量分别为313亿吨、63.4万亿立方米、2727亿吨、70.5万吨,在世界总储量中分别位列第三(占15%)、第一(占24%)、第五(占6.9%)、第四(占8%)。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当前储备分别可供开采65年以上、100年、500年以上。同时,锂、锰、石墨、稀土金属为俄稀缺矿产资源,是其未来关注和发力的重点领域。

应对三重压力,俄罗斯出台新能源战略1
莫斯科俄罗斯天然气工业石油公司加油站

与原油产业不同,天然气被俄视为未来能源出口的增长主力。新版战略显示,2023年俄原油产量为5.31亿吨,到2050年计划稳定在5.4亿吨左右;到2050年,原油出口量将与当前基本持平,为2.35亿吨/年。2023年天然气产量为6370亿立方米,2050年计划提升至1.107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出口量将从2023年的1460亿立方米计划增至2030年的2930亿立方米,2050年将达到4380亿立方米。

新版战略勾勒出俄未来能源发展的路线图,提出四大能源战略任务:其一,要加强国际合作,平衡世界石油市场的供求关系,将油气和煤炭供应转向“友好国家”新市场。其二,要吸引投资和技术,激励本国自主研发复杂矿床的勘探开采技术及相关生产设备,持续实施炼油厂现代化项目和液化天然气生产项目。其三,要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管道、铁路和港口的运力,探索北极和远东港口的石油转运能力,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俄能源产品竞争力。其四,加快推进燃料能源综合体的数字化转型,创建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与应用中心,借大数据监测和评估能源产业发展动态。

制裁的长尾效应尤现

三年多来,俄罗斯积极调整能源出口版图,组建“影子船队”,打造关键矿产利器,并着重在非洲、中东开展战略资源布局,但地缘冲突、能源转型、技术变革、需求萎靡和西方制裁持续叠加,长期冲击俄传统能源行业的韧性,使其在关键领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

一是煤炭和天然气行业处境艰难。三年多来,作为俄财政预算支柱的石油行业表现出对西方制裁和油价震荡的较高抵御能力,但其他行业并非“同此凉热”。天然气行业由于出口受制于运输方式,受到欧洲主动对俄能源脱钩的强烈冲击。2024年俄天然气产量达6850亿立方米,较2021年下降10.2%。管道天然气出口量大幅下降,2024年仅为1190亿立方米,较2021年下降42.5%。2023年,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净亏损6290亿卢布,创20多年来最严重亏损。而煤炭行业的情况则最不乐观。根据俄能源部数据,由于西方制裁和铁路运力受限,俄27家煤炭企业濒临破产。另有62家企业面临经营风险,亏损额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024年,俄煤炭行业亏损超过1200亿卢布,煤炭产量和出口量出现双下降。

二是制裁的长尾效应尤现。尽管今年以来俄美关系出现解冻迹象,但特朗普仍宣布将对俄制裁延长一年,这意味着美对俄现有制裁并未实质性松绑。西方特别是欧洲持续加大对俄“影子船队”打击力度,以填补监管漏洞。受此影响,“友好国家”逐渐寻求能源供应渠道多元化。今年2月,印度自俄原油进口量环比下降14.9%,为平均140万桶/天,跌至2023年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土耳其自俄石油进口量环比下降73%。与此同时,制裁虽然刺激俄国内油气工业自有技术与装备发展,但仍不足以使该行业真正走向自立自强。目前,俄已掌握储罐、反应器、压缩机、油气净化分离器及炼油催化剂等较低端的基础工艺,但油气设备的维修及备件进口、燃气涡轮机和零部件、能源工业软件、相关数字化和信息技术仍严重依赖西方。

三是能源行业税负压力高企。油气行业在俄所有经济领域中财政负担最重。为保障“战时经济”正常运转,2022年俄对能源行业推出大幅加税的法案,将2023~2024年液化天然气生产商所得税的税率从20%提高到34%;对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的矿产开采税从2023年1月1日起每月多征收500亿卢布;俄政府持续提高油气矿产开采税税率,根据调整系数计算税额等。同时,煤炭行业税负也在加重。俄能源行业税负压力加剧致使企业利润承压。当前,俄石油公司79%的收入都用于补充国家预算。苏尔古特石油天然气公司、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卢克石油公司、塔特石油公司和俄天然气工业石油公司将其70%以上的收入上缴国库。

四是难采油田比例增加。开发难采石油是当今俄油气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俄未来石油产量的稳定也将主要依靠难采油田的增产。近50年来,俄大力开采油田,主力油区已进入产量递减阶段,优质石油储量逐年减少。当前,罗马什金、马蒙脱夫、阿兰等超大型油田的产量仅占俄石油总产量的四分之一,难采石油占总储量比重已超50%,达165亿吨。其中,低渗透储量、偏远地区+陆架占比分别为57.2%和42%。

总的来看,新版战略显示出,俄罗斯不仅是当前国际能源市场举足轻重的力量,也是左右未来全球能源安全及推动能源转型进程的重要变量;传统能源行业不仅是俄经济发展的支柱,也是俄撬动与西方关系的有力杠杆。在此背景下,观察俄能源行业如何在西方制裁围堵、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国际能源权力东移的压力下破局求变,对于理解国际能源秩序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尚月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郭小倩为欧亚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