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平凡劳动者 真情实感动人心

作者: 颜悦平

“五一”劳动节之际,为记录平凡劳动者的真实劳动场景,实现贴近读者、引发共鸣的阅读效果,人民日报社政治文化部推出“灯火里的夫妻店”人文报道,聚焦北京、上海、贵州三对夫妻开办的小超市、旧书店与米粉店,以深情笔触、立体传播讲述普通中国家庭的劳动故事,采用“深度报道+微纪录片”等形式,通过《人民日报》人文周刊与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联动,构建立体传播矩阵,挖掘夫妻店背后的情感纽带与人文精神,致敬千千万万平凡劳动者,生动阐释和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的精神。

致敬平凡劳动者  真情实感动人心0
灯火里的夫妻店丨胡同小超市,守护乡邻生活大希望
致敬平凡劳动者  真情实感动人心1
 灯火里的夫妻店丨旧书店,让好书有个好去处
致敬平凡劳动者  真情实感动人心2
灯火里的夫妻店丨一碗牛肉粉里的滚烫传承

截至5月3日,报道在人民日报客户端阅读量超448万,“#灯火里的夫妻店照亮勤劳的中国人#”“#胡同里的这个小超市够意思#”等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在部分省份机顶盒上线,覆盖4000万户。同时,腾讯新闻、凤凰新闻、今日头条、百度等首页置顶推荐。“看完泪目了,这才是最真实的中国劳动者故事”“很想给他们送上掌声和感谢——正是这些普通人,让生活有了归属感”“写进了我心里,看到了爸妈以前干杂货铺时的影子”……众多网友留言,引发广泛共鸣。

小切口,大立意,独特视角彰显人文精神

夫妻店,源自农耕文明“以家为根、以业为枝”的传统,如今依旧是社会发展的微缩细胞。报道聚焦中国的夫妻店群体及其劳动精神、家文化等特质,通过饱含真情的内容呈现、丰富立体的叙事结构、广泛有效的融合传播,将对普通劳动者的礼赞融入生动故事之中,是一次贴近现实、贴近人心的优秀主题宣传实践,也是一次有温度、有深度的融合报道实践,在内容维度上做到了思想性、艺术性与传播力的有机统一,也在技术层面实现多平台联动、多形式协同。

报道从生活化视角切入,以小超市、旧书店、米粉店等极具日常质感和地域特色的夫妻店为载体,讴歌普通中国家庭的劳动精神。三个家庭的勤劳、坚韧、真诚与团结,不仅令人动容,更折射出时代背景下普通中国人的奋斗史。报道巧妙地将“个体经历”升华为“普通中国家庭的劳动史诗”,使小人物的故事映照出时代精神,彰显了劳动之美与人文温度,传递以人为本、尊重人关爱人的人文精神。这种方式通过个体命运映照时代主题,于细微处见真情、于平凡中见伟大,在细腻真实中体现深远立意,避免了叙事的空洞,使致敬劳动者不再停留于捕捉“高光时刻”、宣传“抽象概念”,而成为可感、可信、可亲的现实表达,展现出人文温度与时代深度。

情感饱满,叙事立体,直抵人心引发共鸣共情

报道采用“长文+短视频+混剪”的多元传播形式,构建起融合报道的立体矩阵,多载体、多层次地展现了三组人物的生活点滴与劳动故事。每集微纪录片各有侧重:北京小超市的“邻里互助”、上海旧书店的“文化坚守”与贵州米粉店的“滚烫传承”,以具体场景映照丰富情感,展现生活细节与劳动轨迹,内容节奏贴合新媒体用户习惯,传播效果显著。混剪短片《照亮勤劳的中国人》将三组人物的故事串联,强化“灯火”“夫妻店”“勤劳”等主要意象,起到了提纲挈领、升华主题的作用。

致敬平凡劳动者  真情实感动人心3
《人民日报》2025年5月2日第5版

《人民日报》人文版“文化中国行”栏目同步推出深度报道《生意和生活铺展开来,写下普通中国家庭的劳动史诗——灯火里的夫妻店》,承载更生动的叙事、更细腻的情感和更深入的思考,为读者提供详尽的背景和故事脉络,为报道提供了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图文并茂、视听结合、长短互补、分合相宜的内容策略,既发挥了传统纸媒的深度,又适应多平台、多人群传播需求,有效引发公众情感共鸣。

沉浸采访,精诚协作,赋予报道温度厚度

为确保产品质量,主创团队横跨三地,与采访对象同劳动,采用沉浸式方式贴身记录。在北京,凌晨三四点坐在菜筐上,搭乘夫妻俩进货的面包车,在灯火通明的批发市场奔走;在上海,与店主一同骑行,穿梭于废品站点、街巷里弄回收二手书,走进读者家中感受书香氛围;在贵阳,“前厅+后厨”,“白天+夜晚”,不间断地蹲守米粉店,记录24小时营业背后的辛苦与温情。创作者用真心真情记录生活细节,捕捉人物闪光点,在真实中提炼意义,在细节中沉淀力量,使报道获得了细腻、生动的第一手资料,也赋予内容以温度与质感,让宏大主题变得可感可亲。面对异地采访带来的挑战,身处三地的主创团队时常线上开会到深夜,通过远程沟通、交叉审稿等方式高效协作,确保内容风格一致、情感表达统一。同时,各平台联合策划、同步发布,充分调动媒体资源,形成协同效应,进一步增强了主题报道的穿透力与影响力。

在媒介深度融合的当下,“灯火里的夫妻店”全媒体报道,体现了党报“上连党心、下接民心”的职责坚守,和选题策划、扎实采写与传播策略的综合实力,同时也给出了一种值得借鉴的路径:从真实生活中汲取素材,从普通人中提炼情感共鸣,用多元形态增强内容表现力,用真情实感触动人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