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人民系媒体创意十足
作者: 路畅 裴苒迪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人民日报社精心策划推出一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报道产品。无论是图文并茂的深度专版、创意十足的新闻海报,还是生动鲜活的短视频,都以独特视角展现博物馆魅力,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笔者集纳精彩报道和融媒体产品,并采访参与报道的编辑记者,邀请他们分享创作过程中的难忘瞬间和深刻感悟。


《传承文明 照鉴未来——新时代我国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人民日报》2025年5月17日第1版)
作品简介:文章深入阐述了博物馆在传承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博物馆建设的繁荣发展、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多元拓展、文物活化利用的创新实践,全面展示博物馆事业的繁荣,体现其在守护文化根脉、推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意义,激发民族自豪感,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力量。
记者感言:与以往博物馆日稿件的不同点在于,这篇稿件更加关注新时代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文中案例都是新时代建成、开馆、更新的博物馆。在采写过程中,当看到人们在党史展览馆汲取力量,看到青少年在隆平水稻博物馆种下劳动精神的种子,看到“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架起文明互鉴的桥梁……我深刻感受到博物馆不仅是文物的收藏机构,也是激发民族自豪感的精神家园。这些博物馆里的新场景、新故事、新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断赋能美好生活,让人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人民日报社政文部记者 李卓尔)
专版《博物馆的变与不变》(《人民日报》2025年5月17日第8版)
作品简介:《人民日报》专版刊发5篇文章,从不同视角展示了博物馆在数字化、展览策划、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体现了博物馆在传承历史与拥抱未来之间的平衡,展现了博物馆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不断探索创新,拓展文化服务的边界,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也为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编辑感言:在湖南,一件素纱襌衣,被数字技术赋予别样的坚韧;在上海,一个展览,将世界文明编织成动人的故事;在广西,一个县城,人们在此与千年古郡“对话”;在江苏,一次互动,更多人得以“看见”展览;在北京,一个冰箱贴,让藻井的浪漫熨帖人心……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是永恒的精神家园。在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我们提前策划,将新闻热点与文化焦点相结合,推出文化遗产专版。让我们在博物馆中共同守护古老的文脉,迈向更远的未来。(人民日报社文艺部编辑 王瑨)

短视频【跟着文物穿越悠久中华文明】(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作品简介:视频展示了从新石器时代到商朝、西周、春秋战国时代,一直到近代的各类文物,通过高清镜头下的文物,串联起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展现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编辑感言:文物史就是一部中华文明史。一件件无声的珍贵文物,保存着中华文明的恢弘气象,也诉说着中华文化的起承转合。视频以时间为序,梳理文化史、文明史中的“国之瑰宝”,跟着文物回望悠远历史,感受中国气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编辑 胡润新)
视频【早安中国|博物馆日特辑】(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作品简介:视频聚焦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殷墟博物馆等知名博物馆,展示博物馆特点、馆内文物与文化符号,将“博物馆的魅力”具象化呈现。
编辑感言:视频以“早安”为切入点,将博物馆元素融入日常问候,让用户在第一缕晨光中就能感受文化的温暖与力量。传递文化价值,彰显文化自信。(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编辑 刘若轩)
海报【铭记!8件抗战文物见证民族记忆】
作品简介: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联合政治文化部推出《80件抗战文物 80载民族记忆》系列报道,以抗战文物讲述峥嵘岁月。海报新闻选取了消息树、行军锅、胡春花的小木勺等8件具有代表性的抗战文物,通过这些文物,提醒人们铭记抗战时期的艰苦岁月和先辈们的英勇事迹。
编辑感言:《80件抗战文物 80载民族记忆》系列报道在国际博物馆日推出第一期,介绍了来自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纪念馆的8件文物。在文物展示中,与网友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守护永不褪色的抗战记忆。(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编辑 时雪)
【良渚: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
作品简介:本期视频记者实地拍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地良渚,见证这里从史前文明初露锋芒,到数千年后青山还绿、遗址重生,续写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包容并蓄的辉煌篇章。视频创新运用AI技术等视觉呈现方式,让穿越千年的“玉鸟”飞起来,让文物古迹“动起来”“活起来”,让文化自信根植在人们心中。
记者感言:博物馆如同容器一般,保存着文明的火种。它是长久的,保存着振翅飞越5000年时光的“玉鸟”和历史悠远的古城;它也是流动的,搭载全息影像技术,玉钺、玉璧等珍贵文物可以从展柜中“一跃而出”;更是开放的,在这里,外籍志愿讲解员把良渚文化讲给世界听。在采访中我们感受到,文明不仅需要长久“保存”,更需要持续“生长”,博物馆的本质不是将文明封入保险箱,而是让它成为流动的史诗,成为滋养人们心灵的文化力量。(人民网记者 宋子节)

《江南博物行》、H5作品【越山跨海 数字归家】、直播【跟着博物馆去探秘】(《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
作品简介:《江南博物行》专刊从南通博物苑启程,聚焦江南博物馆群,沿着历史地理织就的城市脉络,与江南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每一件文物回家”的短视频,邀请芒果TV、山海APP联合发起“流失文物 数字归家”活动,让用户沉浸式体验文物从流失到数字回归的历程。直播【跟着博物馆去探秘】从博物馆中的新科技、年轻化玩法、特色博物馆主题三个层次出发,将博物馆与当下年轻人爱玩的密室逃脱相结合,通过剧情化任务驱动观众探索文物背后的历史脉络,感受不一样的博物馆世界。
编辑感言:作为此次融媒体报道的主创编辑,当指尖拂过这本浸润着江南文脉的杂志,当H5页面里“文物归家”的宣言在云端不断叠加,当直播镜头前观众的互动弹幕流淌,我深深感受到传统文化正以符合当代认知的方式焕发新生。近日,两卷战国帛书流失海外79年后回归祖国,“国宝回归”的话题激动人心。通过我们制作的H5“流失文物等待解锁”入口——用户接力贡献文物图片,完成“征集碎片”任务,助力流失文物回家。(《国家人文历史》编辑 谭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