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考试与选人制度: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作者: 肖爽
《礼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国家昌盛,人才为本,而人才的选拔与任用,则是历代所面临的难题。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之初就极为重视任用干部工作,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作出著名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的重要论断,提出德才兼备的标准就是“任人唯贤”。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更是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指出:“各级党组织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而回顾中国历史,科举制度源远流长,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西方有学者将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以进士科设立为标志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朝,而考试考核选拔人才的渊源可以上溯至尧舜时代,当时就有尧对舜的考试与考核,西周时期实行乡举里选,并建立较完善的学校考试制度。中华传统文化中这些选人制度,有些还值得我们借鉴。在中国这样一个诗的国度里,我们可以从《诗经》、楚辞等古诗词中了解先秦时期的考试与选人制度。
选贤与能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虞舜《南风歌》
舜是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虞舜者,名重华。”“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天子事。”据考订,舜作《南风歌》于公元前2082年。意思是:温和的南风,可以安抚民众的情绪;适时的南风,可以增加百姓的财产。据《史记·乐书》记载,舜“歌《南风》而天下治”。“夫《南风》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孔子对此诗也有高度评价,据《孔子家语·辨乐》记载,“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唯修此化,故其兴也勃焉,德如泉流至于今”。舜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早期有成就的帝王,也是通过大家推荐和“考试”任用的。
西周之前,我国已开始注重“选贤任能”和根据考绩来任用官员甚至部落首领,实行禅让。尧是黄帝以后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这一时期一些重大事务,如选任、继位、治理洪水等都要共同商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了尧与四岳等讨论继承人及治理水患问题的场景。“尧曰:‘谁可顺此事?’放齐曰:‘嗣子丹朱开明。’尧曰:‘吁!顽凶,不用。’尧又曰:‘谁可者?’讙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尧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尧又曰:‘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尧曰:‘鲧负命毁族,不可。’岳曰:‘异哉,试不可用而已。’尧于是听岳用鲧。九岁,功用不成。”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尧问谁能继承他的帝业,有的推荐尧的儿子朱开明,尧认为其子愚顽、凶恶而不用。有人推荐共工,尧认为共工好讲漂亮话,心术不正,貌似恭敬,欺骗上天,不能用。尧又问四岳,如今洪水滔天,浩浩荡荡,民众受灾,派谁去治理呢?四岳推荐鲧。尧称鲧违背天命,毁败同族,不同意。但四岳建议,让鲧试一试,不行再撤掉他。尧听从了四岳的建议,任用了鲧。鲧治水九年,也没有取得成效。对鲧的考核以失败而告终。
《尚书·虞书·尧典》中也有相应记载:“四岳举鲧治水,帝曰:‘异哉!试可乃已。’又四岳举舜嗣位,帝曰:‘我其试哉!’及舜历试诸难,帝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这可以称为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考试”,舜“考试”成绩优异。《史记·五帝本纪》还详细地记载了舜被推荐和考核的过程。“尧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践朕位?’岳应曰:‘鄙德忝帝位。’尧曰:‘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众皆言于尧曰:‘有矜在民间,曰虞舜。’尧曰:‘然,朕闻之。其何如?’岳曰:‘盲者子。父顽,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尧曰:‘吾其试哉。’于是尧妻之二女,观其德于二女。舜饬下二女于妫汭,如妇礼。尧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从。乃遍入百官,百官时序。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诸侯远方宾客皆敬。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尧以为圣,召舜曰:‘女谋事至而言可绩,三年矣。女登帝位。’”其大意是尧与四岳商议:“我在位已经七十年了,你们谁能顺应天命,接替我的帝位?”四岳推举虞舜,虞舜是盲人的儿子,父亲愚昧,母亲顽固,弟弟傲慢,而舜却能与他们和睦相处,尽孝悌之道,把家治理好。尧提出要试试舜,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他,从两个女儿身上观察他的德行。舜让她们住到妫河边的家中去,遵守为妇之道。尧又让舜试任司徒之职,舜谨慎地理顺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伦理道德,人民都遵从。尧又让他参与百官,百官变得有条不紊。让他接待宾客,从远方来的诸侯宾客都很恭敬。尧又派舜进入山林川泽,遇上暴风雷雨,舜也没有迷路误事。尧认为舜是圣贤,召舜来说:“三年来,你做事周密,说到做到,现在你就登临帝位吧。”
乡举里选
世之不显,厥犹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诗经·大雅·文王》
这首诗是追述周文王德业并告诫殷商旧臣的诗,文中所引的是其中一段,大意是周朝世世代代显贵,因其深谋远虑恭谨辛勤。众多贤良之士,生于文王之国。王国能有众多贤士,他们是周朝的栋梁。众多人才济济一堂,文王可以放心安宁。说明当时的帝王已经认识到选拔人才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性。孔子曾评价过这首诗,据《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记载:“《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虚言也。陛下秉四海之众,曾亡柱干之固守闻于四境,殆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传曰:‘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皆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其意思是:只有十家的小邑,也会有忠信之人,这是实情。陛下有广阔土地和人民,怎么会没有栋梁之材固守四方呢?其原因在于人才仕进之路开得不广,选任不明,勉励不足。传上说:“良好的土质善养禾苗,圣明的君主善育人才。”中等资质的人也可以使其成为君子。陛下应下诏选拔贤良,赦免小过,不要求全责备,以广聚英才。
夏商周时期,已开始世袭任官制度,但也产生了根据考绩而选任官员的做法。周朝举士的典较为完备,西周时期开始实行乡举里选之法,据《周礼·地官·大司徒》记载,地方官员卿、大夫有考察其民德行道艺的责任,“三年大比,则举出其贤能者,献贤能之书于王”。在地方逐级推举,自下而上选任贤能。乡举里选评选人才的标准分为三等:德行为上,其次治事,再次言语,一律采取平日的素行。《礼记·王制》进一步明确了这一制度,“乡老论士之秀者,升诸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诸学曰俊士;既升于学,则称造士;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司为辨论官才,论进士之贤者,以告于王,然后因其才而用之”。这讲的是,从乡学经层层选拔俊秀之士入国学学习,以及毕业后经考核因才而任用的做法,已是一套严密的培养和选用人才的制度。其具体步骤是,首先由地方官“乡大夫”主持考试,选拔乡学中的优秀者,向西周王室的“司徒”官报告,称为“选士”。司徒再主持考试,选士中的优秀者升入国学,称为“俊士”“造士”。升入国学成为“造士”,学有所成后,由“大乐正”官主持考试,选拔其中优秀者推荐给“司马”官,经司马官主持考试,“辨论官才”,将进士中贤能者报告周天子,任予官职。
学校制度
虡业维枞,贲鼓维镛。於论鼓钟,於乐辟廱。
於论鼓钟,於乐辟廱。鼍鼓逢逢。蒙瞍奏公。
——《诗经·大雅·灵台》
这首诗是记述周文王建成灵台及游赏奏乐的诗。《毛诗序》说:“《灵台》,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民乐其有灵德以及鸟兽昆虫焉。”借百姓为周王建造灵台、辟廱来说明文王有德,人民乐于归附。这里节选了诗的后两段,其大意是:钟架横板崇牙相配,钟鼓齐备节奏优美,乐在离宫辟廱不愿归。鼍鼓蓬蓬瞽师奏乐,共同欢庆灵台落成。
“辟廱”又称“辟雍”,原为聚乐游宴的所在,后即指国家所办“大学”。据《礼记·王制》记载:“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诗经·鲁颂·泮水》有句:“明明鲁侯,克明其德。既作泮宫,淮夷攸服。矫矫虎臣,在泮献馘。淑问如皋陶,在泮献囚。”这首诗是赞美鲁公战胜淮夷后,整修泮宫祝捷庆功。夏商周时期有较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孟子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这里的“学”指大学,“校、序、庠”指民间的小学。周朝的学制更为成熟,有“国学”和“乡学”,“国学”为贵族子弟修学场所,“乡学”为平民子弟修学场所。“国学”分为小学、大学两级,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周朝学制政教不分,教育为行政最重要的部门之一,普及教育为实施政治服务。教师则官师不分,据《尚书·周书》记载:“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据《礼记·学记》记载:“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可见周朝将君师并称,教育与行政没有明显的区分,学校与行政机关及宗庙也多在一起。“辟雍”即周文王的离宫,“泮宫”是诸侯王祝捷庆宫、宴请宾客的场所,也是祭祀及学校的所在地。据《周礼·大司徒》记载,大司徒以下各职官是掌政令教治。“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教、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由此可见,这里学校教育并不只是文字和书本学习,更有见习、观摩以及实地训练的内容,与我们今天的学校有很大的不同。
举荐贤才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屈原《离骚》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曾得到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相当于副相),主张“选贤授能”、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出于对楚国命运的焦虑,写下了长篇抒情诗《离骚》,这里节选其中第三节。大意是:我辛勤栽培了满园春兰,又种植了大片秋蕙,还有芍药和香草揭车,并把马蹄香芳芷也套种其间。我希望它们都枝繁叶茂,等待我收获的那一天。可惜这些香草枯萎凋落,我痛心香草荒芜腐烂。其喻义为自己选拔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希望他们成为国家栋梁,可惜他们没有得到任用,或因受挫失落,或因堕落变节。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并起,“得士者昌,失士者亡”,各国君主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孔子提倡“举贤才”的观点得到认可,诸侯兴起了通过招聘、举荐、自荐而得贤的养士之风。齐国的选士法可称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据《国语》记载,齐桓公时“正月之朝,乡长复事,君亲问焉,曰:‘于子之乡,有居处好学、慈孝于父母、聪慧贤仁、发闻于乡里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明,其罪五。’有司已于事而竣。桓公又问焉,曰:‘于子之乡,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贤,其罪五。’……有司已于事而竣。是故乡长退而修德进贤,桓公亲见之,遂使役官”。要求从乡县至大夫各级官员层层“修德进贤”,对于慈孝、好学、聪慧贤仁的必须上报举荐,否则将按罪处罚,这为后世汉朝察举孝廉所参照。齐国的鲍叔牙把当了俘虏的管仲推荐给齐桓公,经过彻夜长谈,齐桓公认为管仲确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任其为宰相,成就了齐国为五霸之首。

春秋时期对举非其人的还要追究荐举人的责任,据《国语·晋语》记载:“赵宣子言韩献子于灵公,以为司马。河曲之役,赵孟使人以其乘车干行,献子执而戮之。众咸曰:‘韩厥必不没矣。其主朝升之,而暮戮其车,其谁安之!’宣子召而礼之,曰:‘吾闻事君者比而不党。夫周以举义,比也;举以其私,党也。夫军事无犯,犯而不隐,义也。吾言女于君,惧女不能也。举而不能,党孰大焉!事君而党,吾何以从政?吾故以是观女。女勉之。苟从是行也,临长晋国者,非女其谁?’皆告诸大夫曰:‘二三子可以贺我矣!吾举厥也而中,吾乃今知免于罪矣。’”
其大意为,晋国赵盾举荐韩厥为司马,欲考察其是否称职,河曲之役时,赵盾使人以其乘车干扰韩厥行军,韩厥将其抓住处死,赵盾身边人皆认为韩厥不该忘恩而杀赵盾的车夫,赵盾没有生气,告诉身边人说:“你们可以祝贺我了,我推荐韩厥是称职的,我可以免予刑罚而得到奖赏了。”
《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了毛遂自荐一事:“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去楚国求救,门下食客毛遂自动请求一同去楚国。在楚国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赵国。
《东周列国志》记载了百里奚被推荐一事,秦国的蹇叔向秦穆公推荐了沦为奴隶的百里奚,秦穆公用五张羊皮将其赎回,后来在百里奚的辅佐下,秦穆公也成了五霸之一。
秦朝自商鞅变法以来,严于治吏,对选任官员的原则和条件都有明确规定,制定了《置吏律》《除吏律》。《史记·商君列传》载商鞅还创立军功爵制:“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即宗室贵族没有军功不仅要除其宗室籍而且不能享有爵位,宗室贵族没有功劳得不到爵位。功爵制“论功升进和以能取人”,对于秦国的强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奠定了秦国统一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