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机构改革:渐进式、一步步水到渠成

作者: 杜寒三

回望机构改革:渐进式、一步步水到渠成0
标题

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机构进行了多次改革,大致每5年一轮。每一次机构改革,都体现出国家治理逻辑的演变与体系的改进。

改革方案名称的变化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学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汪玉凯指出,2018年前,人大、政协和党的机构调整,一般都在内部进行,“只对外公布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但2018年后,党、人大、政协、政府、司法机构等被纳入整体通盘考虑。

这种变化在机构改革方案名称上就有所体现。

2013年前,几轮改革方案名称都叫《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2013年的改革以转变职能为核心,继续简政放权,方案名称为《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2018年,方案名称变成《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由中共中央印发文件。2023年的改革方案,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

多位学者表示,新一轮改革在制度上加强了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有利于理顺党政机构关系,强化统筹协调,提升党的领导力与政府执行力,建立健全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决策协调机制。

另一个变化是对改革的时间表有了要求。2018年的方案明确,中央和国家机关机构改革在当年底前落实到位,省级党政机构在年底前基本调整到位,所有地方机构改革任务在2019年3月底前基本完成。2023年3月公布的方案则要求,中央层面的改革任务力争在2023年底前完成,地方层面的改革任务力争在2024年底前完成。

汪玉凯认为,相比之前,2018年和2023年的改革时间安排更紧凑,避免改革战线拉得过长,影响党政机构正常运转。

“尽快融入新环境”

2023年3月开启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涉及面广、触及利益较深,将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作为此次改革的重点之一,科技领域的机构改革起步较早。

按照《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央科技委员会是新组建的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旨在强化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解决科技领域的重大战略问题。

2023年8月3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举行加挂国家外国专家局牌子仪式,科技部不再保留该牌子;9月1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迎接从科技部相关中心划入的转隶人员;9月22日,农业农村部召开科技部转隶人员座谈会,科技部原农村科技司、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全体人员参会。

科技部原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张洪刚在欢迎会上表态,“落实机构改革任务不打折、不变形、不走样”,“尽快融入新环境”。农业农村部则要求“全体转隶同志要保持良好工作状态”,相关专项工作组要积极配合,做好服务保障。

科技部重组后,重启国家科技“三大奖”评选备受瞩目。

“三大奖”即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设立于1999年。2020年以前,国家科技奖每年评选一次。

2021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提出要调整评奖周期、完善奖励提名制等。此后,国家科技奖的评选暂停。2023年12月6日,科技部印发提名办法,12月12日,2023年国家科技奖提名工作正式启动。

“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

2023年12月起,江西、北京、重庆等多地密集召开机构改革部署动员会议,其地方机构改革方案已获党中央、国务院批准。

根据公开信息,除了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在农业农村部加挂国家乡村振兴局牌子,不再保留单设的国家乡村振兴局,《方案》还要求省、市、县级党委组建社会工作部门,省、市、县级乡村振兴机构职责划入同级农业农村部门。对于中央层面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国家数据局,以及对科技部部分职责的调整,地方可“结合实际”进行组建或调整。

在“规定动作”之外,各地也有“自选动作”。浙江为推动海洋经济发展联动,成立海洋经济发展厅;海南围绕自由贸易港建设优化机构职能体系;广西因能源品类齐全,组建了能源管理机构。

改革是渐进式的,一步步水到渠成

2023年9月,《中国机构编制》刊发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中央编办主任李小新的署名文章,在总结改革进展时提到“议事协调机构大幅压缩”。

一名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人员说,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部署改革的成果,是为解决“协调议事机构太多太杂,职能交叉重叠”的问题。

在地方层面,河南、重庆、辽宁等地都对规范和优化调整议事协调机构提出明确要求。

汪玉凯认为,议事协调机构过多会降低决策效率,引发部门推诿扯皮。一位曾担任“国字头”学会的负责人表示,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是“小步快走”,行政体制改革涉及权力分配等复杂问题,动作过大易出现衔接问题。

2018年的改革方案提出重新组建科技部,明确其多项职责。2023年的方案又对科技部部分职责进行调整。复旦大学教授朱春奎指出,2018年通过建立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平台,为后续将项目管理职能划入专门机构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改革是渐进式的,一步步水到渠成”。

汪玉凯强调,能否释放市场活力,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评判机构改革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尤其在地方机构改革的过程中,“管理不能缺位,但是绝对不能越位”。

(摘编自2024年第8期《党员文摘》/原载《南方周末》)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