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铁饭碗”的改革
作者: 刘庆禄国营企业天津市美伦化纤厂(以下简称美伦化纤厂)原是一家以生产毛毡物品为主的小厂,生产一直不景气。进入20世纪80年代,厂领导开始进行设备更新。1982年,该厂引进了国外先进设备,开始生产涤纶长丝,从一个小厂发展成为拥有1300多名职工的中型企业,设备现代化了,但管理还是老样子。
先进的设备,落伍的管理,“跛足”的企业怎么可能求得效益、健步如飞?设备更新并没使死气沉沉的企业焕发出活力,生存危机把企业逼上了改革的“梁山”。
厂领导反复研究后统一了认识,企业是否真正能有活力,关键在能否激发出人的活力。“铁饭碗”使得不少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从1984年开始,美伦化纤厂围绕调动职工积极性,在企业用人制度上做了一些改革的“铺垫”,先后实行了干部不定期的聘任制和工人的动态优化组合。1992年1月,该厂实行了全部职工的身份转换,从美伦化纤厂正副厂长开始,全员转为“合同工”。
搬掉“铁交椅”
此前,美伦化纤厂进行劳动制度改革时,就曾分别优化下岗和辞退了一小部分工人,当时就有人说,这是演了一出“仆人开除主人”的“小品”。
厂领导意识到,劳动制度改革不能改掉广大工人的积极性,更不能淡化工人的主人翁意识。他们发现,面对劳动制度改革,工人有“三看”:一看领导怎么处置“铁交椅”;二看干部和工人是不是平等;三看干部、工人谁受益。
经过深入分析,厂领导认识到,干部身上“铁”的成分比工人多。除了“铁饭碗”“铁工资”,还有“铁交椅”。只有先把“铁交椅”搬掉,才能和工人一起抛弃“铁饭碗”“铁工资”。只有让企业每一个人都身无寸“铁”,才能真正打破干部和工人间的界限,形成“择优聘任,竞争上岗,以现岗位定身份,凭贡献得报酬”的激励机制。
因此,美伦化纤厂开始推行全员合同化管理,先从干部下手,以搬掉“铁交椅”为“开场戏”。
“开场戏”一经上演,该厂便先后有7名带“长”字的中层领导和十几名一般干部落聘或被解聘,有的干部还签了工人岗的合同。与此同时,5名工人却签了管理岗合同,有的还担任了中层领导。
干部和工人同等对待,以合同工身份来确立新型的劳动关系,这些做法理所当然得到了大多数工人的拥护。
“瓷饭碗”里有鱼有肉
美伦化纤厂远在天津郊区,工人肖中彦和许多人一样,是看中“国营”牌子才来的。
那些年,国营固定工就是一个响亮名片。实行全员合同化管理,一下子成了合同工,肖中彦难免有点别扭,国营企业虽然不如个体挣得多,总还有个“铁饭碗”。这一改,“国营的优越性可就全没了”。
但端起“瓷饭碗”后,肖中彦慢慢看到了“碗”里的实惠,也学会辩证地分析“饭碗”问题了。自己虽然端的是易碎的“瓷饭碗”,但每月能收入300多元,就是自己和自己比,改革后的收入也比改革前增加了。当初,厂长曾对工人讲过,“‘铁饭碗’里粗茶淡饭,‘瓷饭碗’里有鱼有肉,要哪个好?”那时,肖中彦总觉得厂长这话有“劝降”的味道。现在看来这话确实在理。“铁饭碗”端不好,还不如“瓷”的;“瓷饭碗”端稳了,比“铁”的还牢靠。
工人王桂生,曾被优化下岗,开始他觉得无所谓,下岗更轻松。当看到岗上岗下差那么多钱时,上有老下有小的王桂生着急了。经过厂内待业培训和自己努力,他又重新应聘上岗,上岗后的王桂生对合同化管理有自己的理解,“‘铁饭碗’干跟不干一样;可‘瓷饭碗’就不同了,多干多得,不干不得。现在我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儿,不为别的,就是为把‘瓷饭碗’端牢靠点儿。”
改革需要付出
改革能给人们带来实惠,但这首先是以付出为前提的。改革后的几年,美伦化纤厂先后有183人次落聘,在厂内待业。实行全员合同化管理后,干部屁股下的“铁交椅”又被搬掉了。
改革需要付出。厂里所有人都承认,这批没犯任何错误的落聘干部,在全员合同化管理中付出的代价最大。
进厂5年的大学生小方,也签了工人岗的合同。有人说,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不容易,一纸合同就把人家的干部身份免了,这太不重视人才了。和大学同学比起来,小方觉得自己有些“惨”,可眼泪换不来同情,只有靠自己的实力去竞争了。她下班后,坚持学习,为适应企业的发展,她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准备通过竞争重新回到技术岗位。
新进厂的大学生李嵘,本是带着干部“户口”报到的。一进厂门,便成了合同工。这名20岁出头的女大学生,并没有表现出任何惊讶,她笑着说:“‘铁饭碗’我还没来得及摸一下,就被砸烂了。”但她认为,有风险是好事,能激励人好好干。竞争也是好事,不竞争社会哪能进步呢?
干了很多年技术工的安国强,这一回被提升为车间副主任。他不肯承认这是荣升,他说:“我只不过是从操作岗调到管理岗,我没坐过‘铁交椅’,也不怕下台,我的任务完成得不好,我自己会辞聘的。”
“三铁一大”(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和大锅饭)是制约企业发展的桎梏。在转换企业运转机制、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的过程中,谁先打破它,谁就拥有了主动权。
美伦化纤厂已经迈出了这一步。这是勇敢的一步,可喜可贺。
(摘编自1992年第6期《党员文摘》/原载《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