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早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诞生记
作者: 徐忠友浙江省温州市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中国民营经济的风向标”,这与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是分不开的。土生土长的温州人章华妹从18岁开始摆摊做小生意、拿到全国最早一批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到创办自己的公司,她的人生经历不仅精彩,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发生巨变的缩影。
待业姑娘家门口摆摊谋生
1961年,章华妹出生在温州一个普通家庭。全家9口人仅靠父母每月微薄的工资维持生计,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常常入不敷出。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章华妹小学毕业后,爸爸面露难色地对她说:“华妹,你姐姐已经出嫁,妈妈生病住院,出院后需要人照顾,你就不要上学了……”就这样,14岁的章华妹辍学了,承担起照顾母亲的重任。
温州山高地少人多,就业机会少。那时候城里的年轻人多是通过升学分配或招工进入单位,且岗位多为“顶替制”,父母退休后子女才能顶职上班。章华妹辍学后,顶替父母到工厂上班的机会给了两个哥哥,她则成了待业青年。
与此同时,时代的压力激发了温州人“冬眠”的经商意识,他们开始重新审视生活环境,并努力寻找出路,一些人开始“偷偷摸摸”地做起小生意。
章华妹的父亲曾做过布匹生意,看出女儿有经商潜质,比如她待人很和气,便鼓励她在家门口摆摊。
1979年,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章华妹效仿邻居,摆起一张小桌,放上几毛钱的生活用品,卖起针线、纽扣、表带、毛巾等物品。做生意——这在现在看起来稀松平常的小事,在40多年前却需要莫大的勇气。露天摆摊很辛苦,风吹日晒雨淋是常事。章华妹不怕苦,怕的是被市场管理部门人员“抓”。为了方便“逃跑”,章华妹把货摊摆在家门口,“一有风吹草动,好立即收摊关门”。
当时做小生意不是一件体面的事。起初,被同学、朋友撞见自己在摆摊,章华妹很难为情,“总感觉头都抬不起来”。随着生意渐有起色,每天能有几块钱进账,她慢慢释怀,自我安慰道:“人家上班赚钱,我这也是赚钱,想开就好。”就这样,她克服了外部压力和心理障碍,坚持了下来。
领到最早一批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
章华妹一边“偷偷摸摸”地做着小生意,一边盼着能光明正大地搞经营。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第二年,按照中央政策允许各地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个体劳动。1980年7月,温州市签发《关于对个体工商户举行全面登记、整顿、发证工作的报告》。
工商所工作人员告诉章华妹:“现在国家政策放开了,私人可以做买卖了。”起初她心存疑虑:“这些人之前还查我,会不会又变卦?”不久后,工商所工作人员又告诉章华妹一个好消息:“现在做小生意合法啦!你可以申请营业执照了。”第二天,章华妹就去工商所领了申请表格,完成了申请工商营业执照的注册工作。
1980年12月11日,章华妹领到了改革开放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批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她的工商证号为“10101号”。
经过岁月洗礼,存放在档案室的执照纸张已经泛黄,其中最醒目位置写着“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正文中的姓名栏手写着“章华妹”三个字,主营“小百货”。右下角红色印章规整,落款日期为“一九八〇年十二月十一日”。左下方是当年梳着辫子、面带笑意的章华妹证件照。
小小一张执照,不仅改变了章华妹的人生,更成为改革开放进程中民营经济发展的生动注脚。
改革开放巨变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章华妹等第一批合法个体经营户诞生后,温州小商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解放北路到五马街,再到百里坊,小买卖得到政府认可,人们纷纷放开手脚。
当改革的春风慢慢浸润神州大地时,温州的民营经济已热火朝天。温州人凭借开放、冒险、吃苦耐劳的精神,“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取得不俗成绩。1981年,温州出了“电器大王”胡金林,年营业额高达120万元;1982年,温州的个体工商户超过10万户,占到全国的1/10……章华妹也从被人瞧不起的小商贩,摇身一变成了“万元户”。
1985年,章华妹的儿子出生,家里开支增大,促使她寻求新创业领域。刚开始章华妹投资皮鞋生意失败,不仅赔掉了她和丈夫积攒多年的血汗钱,还欠下不少外债。不服输的章华妹咬紧牙关:“亏就亏了,不亏就不能赚,一切重新开始!”
20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力度加大,温州民营经济发展加速。1994年,温州永嘉桥头纽扣市场火爆,产品远销海外。章华妹夫妇瞄准时机,在妙果寺市场租下十几平方米店面,做纽扣批发,生意兴隆。1997年,在还清债务后,夫妻俩花30万元买了一辆桑塔纳汽车,成为令人羡慕的“有车一族”,生活迈向新台阶。
2007年,章华妹生意越做越大,将店铺迁至人民西路,面积扩至200多平方米;2008年,她注册成立了“温州市华妹服装辅料有限公司”,主营纽扣、拉链等批发,生意红火。如今,在人民西路,章华妹的几间店铺格外显眼,公司门口“见证改革开放光辉历程”的牌子,彰显着她与改革开放的紧密联系。
回顾往昔,章华妹感慨:“如果不实行改革开放,像我这样当年在家待业的年轻人连吃饭也成问题;实行改革开放后,像我们这些个体户,基本都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不少人还成为了大公司的老板。我是这一巨变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摘编自2024年第1期《党员文摘》/原载《中华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