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村庄网吧

作者: 孔维国

中国第一个村庄网吧0
标题

21世纪初,互联网兴起不久,在河南省焦作市孟州市的一个叫桑坡的村庄里,已有60多户村民上网做生意,电信局还在该村创办了村庄网吧。这里经历了中国农村的一场崭新革命。

一张52.6万美元的网上订单

从孟州市区往东8公里,就是南庄镇桑坡村。这里素有“皮毛之乡”的美誉。村民们从国内外多地购进羊皮,加工生产地毯、壁毯等系列产品,远销美国、日本及欧洲各国。村里1026户人家全部从事皮毛加工业,规模小的是家庭作坊,规模大的成立了公司。

1997年,国际互联网已在中国发展了三个春秋,但在城镇还刚刚起步。孟州市电信局看中了桑坡,决心以此为“点”,拉动全市的网络发展。

对于那时的桑坡村民来说,互联网是陌生的、遥远的。毕竟,互联网与村民们的生活还没有一丝一缕的联系。

1998年6月,村民丁九第一个上了网,并聘请了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操作管理。本来这是一枚重磅炸弹,但人们听到“炸弹”的巨响是在4个月之后。引爆“炸弹”的是一张52.6万美元的订单。

1998年10月,奥地利的一家公司从网上看到了丁九的皮毛公司的站点,发来一张52.6万美元的订单。一笔按当时汇率价值400万元人民币的大宗生意,就这么送上了门?丁九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事实。

然而生意很快顺利成交,52.6万美元一分不少地划进了他公司的账号里。

整个桑坡沸腾了!网上奇迹震动了4800多人的村庄,人们奔走相问:什么是互联网?在那个小小的机器里面,也能做生意?

仅仅数月之后,桑坡村又有20多户上了网。

接着,“丁九式的炸弹”不断爆响。

时年25岁的买云涛是孟州市统力皮业有限公司的老板。过去,他跟着父亲走南闯北,拉关系,跑业务,沿袭的是传统的商业操作模式。上网之后,他坐在家中就能和全世界做生意,一笔又一笔业务主动送上门来。

每天早晨上班,买云涛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收发电子邮件,查看各类信息。通过互联网,他还和澳大利亚的新岛公司达成了合作,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此外,买云涛常常用装了摄像头的电脑上网,通过网络会议与新岛公司互通信息。

“以前我总是想到大城市发展,现在不这样想了!”买云涛笑着说,“有了互联网,家和世界一样大!”

一个苦学英文的青年

桑坡村渴求上网的人越来越多,但由于条件所限,很多家庭暂时还没有买电脑。

1999年3月,孟州市电信局在桑坡村办起了河南省第一个村庄网吧——桑坡网苑。

网吧很快吸引了村里的年轻人,每天都是座无虚席。时年22岁的丁玉峰就是在这里被互联网撞了一下腰,生活从此发生了转折。

有一天,丁玉峰在父亲公司的电子信箱里发现一封英文邮件,翻了半天词典,他仍然没弄懂是什么意思,不得不专程去市里请人帮助翻译。

但当丁玉峰找人翻译好后回复对方,对方已同别人签了合同,丁家的公司痛失一笔数十万元的大生意。

这次经历震动了丁玉峰。他到市里租了一间房子,专门聘请了一位老师教他学习英文。他把自己封闭在简陋的民房里,熬夜苦读,英语水平提高很快。

丁玉峰成了村里最大的焦点。

一场从外到内的革命

2000年4月15日,时年50岁的丁存正满面春风,正与来自澳大利亚的陈仁清侃侃而谈。丁存正指了指办公桌上的电脑,又笑指陈仁清:“我们就是在网上认识的。”

两人合作十分愉快,他们已经做成了多笔生意。

“网上做成两笔生意,就够俺吃喝1年了。”丁存正停了停,话锋一转,“不过,对桑坡人来说,最大的收获不是赚了几个钱,是互联网的影响不得了,人的思想变了,观念变了!”

丁存正的二儿子名叫丁玉峰,就是那个苦学英文的年轻人。

“思想变了,观念变了”,丁存正这句话,揭示了桑坡村经历的这场革命。

从丁玉峰开始,村里越来越多的青年加入了“再学习”的行列,他们当时的年龄大都在20岁上下,刚刚离开校园没几年。互联网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世界这样精彩!”他们兴奋无比,但同时又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知识贫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他们重新拾起了书本,“补课”“充电”。

村里至少有三分之二的青年在学习英文。几名年轻人说,过去他们看重的是传统的商业实践和商业经验,重复的是父辈的经营模式和操作程序;连上网之后,他们认识到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如果不学习,不进步,就会成为新世纪的文盲。

桑坡网苑里,年轻的网民们手里拿着《计算机世界》,出口都是“数字时代”“新浪”“搜狐”,一股强烈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

(摘编自2000年第8期《党员文摘》/原载《扬子晚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