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创造的奇迹

作者: 李江源

长征创造的奇迹0
标题

红军长征创造了举世无双的奇迹,奏响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前奏曲,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英雄史诗。

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在这一伟大征程中,表现出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战略转移的奇迹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内的错误领导,中央苏区和其他几个革命根据地的红军虽经浴血奋战,却在付出重大代价后仍无法像以往那样打破敌人的第五次“围剿”,不得不作出战略大转移的决策。

1934年8月7日,红六军团9700余名将士从江西遂川横石出发,开始西征,拉开了长征的序幕。

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红军总部率领5个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8.6万余人,从瑞金出发,开始长征;11月16日,红25军2980余将士从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8万余将士撤离川陕苏区,开始长征;同年11月19日,红二方面军(红二、六军团)主力1.7万余将士离开湘鄂川黔苏区,开始长征。

在历时一年的战略大转移中,漫长的征程全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沿途险恶丛生、危机四伏,前有虎视眈眈的阻敌,后有穷跟不舍的追兵。中央红军在368天中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365里才能休息一次,日均行军74里,还几乎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然而,他们冲破一切艰难险阻,终于在1936年10月,以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和将台堡的会师为标志,宣告红军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和北上抗日战略大转移的胜利实现。

战争史上的奇迹

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后,国民党调动其中央军和十个地方军阀的上百万军队围追堵截,前后夹击,欲置红军于死地。

兵力、装备都处于绝对劣势,只能在无后方依托的情况下进行流动作战的红军,却以高昂的斗志,坚强的毅力,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敢打敢拼,冲锋陷阵,夺桥抢渡,闯关夺隘。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转战乌蒙山,激战嘉陵江,血战独树镇,抢占腊子口……这一系列战役、战斗在我军作战史上写下了一段段精彩的篇章,创造了一个接一个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

据不完全统计,红军在长征中打了大约120次主要战役、战斗,共歼敌40个团,击溃敌军数百个团,击落敌机4架,缴获长短枪3万多支、轻重机枪330多挺、火炮20多门、骡马约2千匹。

人定胜天的奇迹

在长征途中,红军不仅要与围追堵截的数百万敌军殊死搏斗,还要与沿途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搏斗。

红一方面军历时一年,翻越山脉18条,其中5条终年覆盖冰雪;跨过大河24条,占领大小城市62座,转战12省25090里;红二方面军历时一年,转战10省92县,沿途攻占县城92座,行程1.9万里;红四方面军历时一年零七个月,转战4省,曾三过纵深近千里的水草地,行程1万里;红25军历时10个月,转战鄂豫陕甘4省,行程近万里。

数字是枯燥的。然而在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何等的艰苦卓绝!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这是在皑皑雪山、茫茫草地上艰难跋涉的缺衣少食的红军的真实写照。

我们不应忘记的是,在红军长征的队伍里,还活跃着上千名女战士的身影。作为女性,她们要付出比男战士更多的艰辛。可是,她们与千千万万男战友们一样行军作战,毫不退缩,勇往直前。

民族关系的奇迹

位于四川西南部一个有20万平方米的高山淡水湖,拥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彝海。

1935年5月22日,刘伯承将军依照当地彝族同胞的风俗习惯同彝族沽基部落首领小叶丹在彝海边一起以水代酒,歃血为盟,结为兄弟。在小叶丹的帮助下,红一方面军主力顺利通过了千百年来从未让汉族军队和平进入过的彝民聚居区,为向大渡河挺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从此,“彝海结盟”成为红军长征史上的一段佳话。

在长征途中,红军还先后经过了瑶、侗、苗、羌、回、藏、东乡、裕固等十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以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严格的纪律和秋毫无犯的实际行动,不仅使沿途的少数民族消除了敌意,而且还认定了这支头戴红五星、衣衫褴褛但却精神饱满斗志高昂的红色军队。

一支年轻军队的奇迹

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内一声枪响,宣告了人民军队的诞生。当红军踏上长征之路时,距南昌起义也不过七个年头。无论是这支军队的领导层还是各级指挥员和士兵,主要是由年轻人组成的,当时的领导核心成员的平均年龄为35.6岁,将领、士兵们则更年轻。

就是这支由年轻的领袖们指挥、年轻的将领们率领和年轻的士兵们组成的年轻军队,在人类战争史上创造了拖不垮、打不烂的万里长征的奇迹。

就是这支走过雪山草地、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年轻军队,以后又走向延安,走向西柏坡,走向北京,走向全国,迎来了一个年轻共和国的诞生。

(摘编自2006年第10期《党员文摘》/原载《党史文苑》)

上一篇: 不忘初心
下一篇: 一盏马灯照亮征途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