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达摩: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作者: 董辑

对当代中国诗坛来说,谯达摩是一个很有特点、早已经具备了自我风格的诗人,诗歌写作具有一定的重量、深度、宽度和开拓性,诗歌写作的目的是高大上的,诗歌文本的呈现是有效、独特和具有启示价值的。总体来说,谯达摩诗歌写作特点就是:一,形式大于一切;二,元词/词根写作的践行者和成就者;三,汉语特征的领会者和东方文化(包括佛教、禅、道教等综合构成的东方智慧和审美)的呈现者。

下面,我就分别谈谈谯达摩诗歌写作特点的这三个方面,并在最后做个简单的个人性的总结和判断。

一、形式大于一切

读谯达摩诗歌,最大的一个印象就是,这个人是个形式狂魔,诗歌的形式需要和形式意识已经深入谯达摩的骨髓,他出手就是形式,所有诗歌都是穿着他确定的形式外衣出场的。谯达摩不写一般意义上的自由诗,当然,他的诗歌也不是什么现代格律诗,而是他“自主形式化”的现代诗。

形式冲动和创造形式以及形式定型的能力,是艺术家的本能冲动和优势。从某种角度来说,艺术就是形式,就是有意味、有深度、有规律的形式。对此,谯达摩深有体会,并坚持身体力行。

谯达摩的诗歌形式集拼贴、组合、剪切、排列、反复、重复、集合、再现、选择之能事,每段的行数上都极尽考究、规范,使诗歌的雕塑美一目了然,可以说是真正做到了戴着镣铐跳舞。

谯达摩诗歌的形式主义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个是自主性或曰创造性,他的诗歌形式不是历史上已有的规定形式,而是根据题材、内容和写作时的随机特点自己创造的形式,当然,他有时候也使用十四行等西方诗歌的形式,不过他的十四行和欧美诗歌的十四行毫无关系;二是规律性,谯达摩诗歌,一首诗尤其长诗,基本上使用一种诗歌形式,其间不变化,直到诗歌完成。这种规律性,有人认为过于重复,其实能有效地凸显他诗歌的形式主义特点,使他的形式主义能够先声夺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想,这可能也是他的一种写作策略吧。

诗歌拥有形式,或者说具有形式主义的特点,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彰显诗歌的音乐性,避免诗歌过分散文化和各种各样的直白与俚俗;诗歌形式化,可以有效提纯口语和一般意义上的现代汉语,巧妙处理各种题材,让诗歌更“像诗歌”,让诗歌具有闻一多所说的“雕塑美”。对此,我相信谯达摩是深有体会和感悟的,他的诗歌,尤其是21世纪成熟期后的诗歌,无论长诗短诗,都是“形式先于一切”,都有比较完整的形式,谯达摩的诗歌也因此具备了很高的辨识度。

二、元词/词根写作的践行者和成就者

谯达摩的诗歌读多了,会有单调、千篇一律、空洞、坚硬、做作之感。为什么呢?我觉得,这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谯达摩是一个“元词/词根”写作践行者的原因。如果意识到他的诗歌写作是“元词/词根”写作,你可能会对谯达摩刮目相看,至少也会理解他的写作企图和写作目的。

和当下绝大多数诗歌作者不一样,谯达摩的诗歌绝大多数不是从生命感受、生活细节、生活现场和情感变化出发,借助想象和抒情抵达诗意和诗性的。他的诗歌是从元词/词根出发,借助形式力(排列、组合、剪切、归纳、挑选)和一部分想象、幻象以及隐喻/意象技术,处理文化、文明、历史等大的题材,以求达致史诗境界或者状貌的诗歌,他的众多的长诗尤其是。

什么是词根,比较好理解,就是一个词的基本义和元初义。什么是元词?元词是一个几何学术语,指“……几何学中选定的一些不加定义的基本概念,作为解释其余一切概念的本源,这些基本概念叫元词”。我们可以挪移一下,用在文学批评和研究中,特指文明、文化、历史中那些具有“元初义”和“基本凝固、恒定所指”的名词和概念,这样的名词和概念一般具有本初、本体、本质、基本、高大上、比较恒定等特征,比如天、地、人、江、河、湖、海、思想、美、道、佛、光明、火焰、黄金、白银、鸟、兽等等。考虑到本文中元词和词根所使用的词义基本一致,所以我用“元词/词根”这一复合术语来描述和阐释谯达摩诗歌。

阅读谯达摩的长诗和短诗,我发现,诗歌几乎全是从元词/词根出发构思、展开和完成的,比如他早期的诗歌,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之一的《穿睡衣的高原》。“高原”就是元词,虽然这时他的诗歌还与他的生活现场和生命感受有一定的关联,但“元词/词根”特点已经彰显和形成,比如将丰富的故乡元词化为“高原”,另外将故乡的细节和现场元词化为羔羊、云、泉水、鹅卵石、细雨、树梢、灵魂、天堂、蝴蝶、钻石、山峦、青草、土地、瀑布、红罂粟等元词/词根。这首诗中,只有溶洞和娃娃鱼两个词带有一定的现场性和体验性。

谯达摩的诗歌,不论长诗和短诗,比如《世界之王交响曲》《凤凰十八拍》《世界十八拍》《刀锋十八拍》《春秋十八拍》《玄奘十八拍》《曼荼罗诗篇》以及短诗《大宗师》《故乡》等都具有这种强烈的“元词/词根”特点。元词/词根既是他诗歌构思和冲动的起点,又是他诗歌的内容、思想、题材,同时也是他诗歌的技术、风格和美学向度。当下中国诗人中,很有一些诗人喜欢大词或者说喜欢元素化的诗歌质素,但如谯达摩这样从构思和创作冲动开始直到诗歌的内容、主题乃至诗歌的构成都生发和依赖于元词/词根的诗人,似乎就他一个,或者说他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

谯达摩的元词/词根写作,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在题目上就开始彰显和突出元词/词根特点,比如他很有影响的一系列“十八拍”诗歌,用的就是“十八拍”这一元词/词根,而这一元词/词根也很好地突出了谯达摩这一类诗歌的“有传统、高大上、有文化、打通古今、拥有典雅古典美”等优势和特点。如果将“十八拍”改为“十八段”“十八截”“十八组”等,则这一大组诗歌的魅力就会大打折扣。《曼荼罗诗篇》用的是“曼荼罗”这一元词/词根。短诗中《论爱情》《论天空》《修行》,“爱情”“天空”“修行”都是元词。这些题目中的元词/词根,既突出了谯达摩的写作目的,更令谯达摩的诗歌天然具备了某种“高大上”“真善美”特点,元词/词根的力度和效果尽显。

第二就是,谯达摩诗歌的内容,基本上是采用围绕数个元词/词根,借助动词、反复、句式变化、副词、形式加持等方式对有关元词/词根进行变构、重唱等而构成和完形的,比如他的《曼荼罗诗篇》之一,就是围绕山、水、云、雾、雷、电、日、月、天、地、我等元词/词根,通过“纠缠”“之间”“之外”“之内”等有限的几个动词和介词,借助形式所产生的反复、重复、强调、深入之力而形成为诗歌的。这一手艺或曰写作特征,已经成为谯达摩诗歌最重要的写作特点和形式标志。

近些年来,可能意识到了元词/词根写作的局限性和接受上的单调、固化色彩,谯达摩又创作了一些具有“元事”特征的长诗和短诗,比如《最后的先知》《先知曹雪芹》《蓝调:兰斯顿·休斯》《在酒吧,在咖啡馆》《在北京塔园外交公寓旁边的一乐屋翻阅菜单》等长短诗歌,这些诗歌将元词/词根扩大化为“元事”,也就是历史事实本身或者现实事实本身,然后将之形式化,也就是对这些“元事”进行剪裁、挑选、编辑后将之分行排列,成为“诗”。可能,谯达摩是在作所谓的后现代诗歌;也可能,谯达摩是受了伊沙等诗人的“事实诗意”影响。总之,这类文本是不是诗?诗意何在,何以为诗?是对诗歌写作的开拓还是破坏?是建构还是解构?这些问题还有待学术上的商榷和历史的检验。

三、汉语特征的领会者和东方文化(包

括佛教、禅、道教等综合构成的东方

智慧和审美)的呈现者

这一点,无疑是谯达摩诗歌的又一重要特征,也是谯达摩诗歌气质和诗歌美学上的特点和优势。目前,论及谯达摩诗歌的很多论家,都提及或者触及了谯达摩诗歌的这一特点。可见,这也是谯达摩诗歌最主要的成就和对中国诗歌的某种有效与丰富。

谯达摩是一个汉语特征的领会者和觉悟者,他觉悟到汉语是和诗歌的雕塑美最有缘的语言,也是最容易达成诗歌雕塑美的语言,只要处理好汉语的字数、行数,发挥汉语的节奏和反复功能,就能很好地达成诗歌雕塑美这一目的。因此,谯达摩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汉语的剪裁师,通过对汉语的剪裁、排列、组合等,做出了众多的诗歌形式,令诗歌的音乐美和雕塑美得以出现和强大。

汉语是一种天然的诗歌语言,其所特有的以少胜多、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语言/语义特点,特别适合用作诗歌语言。谯达摩很早就意识到了汉语这一“适诗”特征,他的诗歌,很能发挥汉语“以少胜多”“简约而不简单”“留白”“意在言外”等语言优势,他诗歌所有的禅意、哲理、空灵、开阔、宏大等美学、诗学特征,都有赖于汉语的这些特点以及他对汉语这些特点的领悟、会意和使用。谯达摩大量的短诗之所以被很多论者认为有禅意、空灵、境界阔大,都和汉语的留白、意在言外、简约而不简单等特点有关。谯达摩是当下汉语诗人中比较擅长使用汉语“留白”“意在言外”“暗示”特点的诗人之一。谯达摩也是一个很善于在语言上做减法,达致举重若轻效果的诗人。

谯达摩是一个东方文化的信徒、热爱者、传播者和发扬光大者,从他的笔名就能看出他与佛教的关系。他本人更是一个儒释道三合一的中式知识分子,他的大量诗歌是东方文化、中国历史、儒释道等题材和内容,大量使用了中华文明中的元词/词根和元事、元典,大量书写和讴歌中华的历史、人物、山水、文化等。可以说,就诗歌写作的题材、内容、语言、技术等来说,谯达摩都是一个具有显豁东方特征的诗人,虽然他在强调后现代写作。

小结: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任何一个诗人,都不可能是一个完美的诗人,都有正反两方面,都有其优点和不足或曰缺点,谯达摩也一样。

如果说“形式大于一切”“元词/词根写作的践行者和成就者”“汉语特征的领会者和东方文化的呈现者”是谯达摩诗歌的显著特点和主要成就的话,这三点,也是谯达摩诗歌显著的短处和瓶颈,这也是本文题目为什么叫“一念成佛一念成魔”的原因。谯达摩是一个“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诗人,一个有特点的诗人,其特点既是他诗歌写作的长处同时也是他诗歌写作的短处,在当下中国诗人中,谯达摩可能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诗歌强调形式、拥有形式、依赖形式,当然可以让诗歌具有音乐性和雕塑美,让诗歌看起来、听起来、读起来都“像诗歌”,能够有效地避免诗歌语言的过分直白以及诗歌风格的过分散文化,但同时,这种高度形式化的冲动和实施,也会伤害语言的自然特点和自发特点,让语言显得机械和呆板,让诗歌文本变得坚硬和枯燥,会缩减、删除和影响诗歌所携带的生命信息、生活气息以及感情的直接性与鲜活度,甚至会带来负面的诗歌写作惯性,让诗歌写作带有一定程度的“制作”特点。谯达摩诗歌给人的单调、重复、千篇一律、制作等不良印象,几乎都和谯达摩诗歌的形式主义特征有关,很多读者因此不愿意去深入阅读谯达摩诗歌。所以说,形式,既是诗歌的武器,又是诗歌的笼子,一边进入笼子一边又破笼而出,是所有杰出诗人的宿命和悖论,谯达摩也不应该例外。

元词/词根写作最大的优势是天然高大上,能够直接和文明、文化、历史、美、道、真理、上帝、经典、诗意等终极文明质素联系在一起,天然地就能让诗歌具有重量感、经典感和一定的诗意、哲理、文化内涵。而且,天然地就容易与史诗、大诗、深刻、有文化、有思想、有哲理等发生关系,可以说,是一种自带诗意、自带历史感、文化感和深度、宽度、广度的诗歌。但是,这样的诗歌也天然地容易牺牲和屏蔽细节、生活气息、现场感、生命热度、情感鲜活性等诗意产生和输出的重要来源,总写这一类诗歌难免让人生厌,而且写不到位的话,容易给人以假大空、制作的等感觉。

元词/词根写作在能指固化和紧缩后,容易造成所指的空泛化和虚化,特别容易令诗歌失效或者无效,令读者产生单调、空洞干瘪等观感。

读谯达摩诗歌,感觉他是一个理性在先,思想、思考在先,感性在后的诗人。他长于构思和定位,特别愿意去写一些大的、深的、重要的题材和内容,而不是很愿意从生活现场出发,从情感的体验性和即时性上出发。

如果从语言诗的角度去分析和衡量谯达摩的诗歌,我们可能会更容易理解他的诗歌抱负和企图以及其诗歌所达成的效果。他的诗歌从构思、写作到完成,和抽象主义绘画有所接近,尤其和俄国的构成主义绘画有相似之处。不知道诗人本人意识到了这一点没有。

如果不写那些大的、长的、组的、文化的、历史的、文明的抱负巨大、企图巨大的诗歌,谯达摩其实也是会写和能写那类鲜活、在场、即时、可感的诗歌的。我们注意到,其近一两年来的诗歌越来越短,生活现场、生活细节、情感的瞬间、感悟的瞬间、思考的瞬间等,开始大量出现在他的短诗中。相应地,他诗歌所具有的禅意、旷远、以少胜多、含蕴深广等优点看上去也更明显和充盈了,他诗歌的形式先于一切的特点也更自然了。我相信,作为一个成名已久已经有了自己丰富的诗人履历的诗人,谯达摩是一定不会停下来的,他会继续走向他诗的远景和愿景的。

而我希望看到的谯达摩,不是佛,也不是魔,也不是在佛与魔之间恣情滑动的某种个体,而是一个诗人,一个自然的、感性的、在场的,能够充分展现其语言天赋和思想能力的诗人。

(本文略作删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