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胃

作者: 余小琴

2019年7月,我和爱人去马德里看望求学的女儿,然后再和女儿一起去其他欧盟国家旅游。

出国前,朋友温馨提示,最好带上一些辣椒红油,在外久了,既可解馋,也能解思乡之苦。当时我听了不以为然,直到身在异乡后,才后悔没听朋友之言。

入乡随俗,与女儿相聚的日子里,以西餐为主,有时去吃肯德基。

我们见面的第二天中午,女儿就带我们去了当地有名的餐馆吃海鲜饭。

海鲜饭是西班牙最为特色的菜品之一,它是以西班牙产艮米为原料的一种饭类食品。

我们满怀期待品尝异域风味。当服务员端上一锅热气腾腾的海鲜饭时,我首先被它的色泽吸引住了,黄澄澄的饭粒出自名贵的香料藏红花,饭中点缀着红虾、螃蟹、黑蚬、蛤蜊、牡蛎、鱿鱼…

闻着香气扑鼻的海鲜饭,我忍不住深深吸了一口香气,沁人心脾,垂涎欲滴。女几先帮我们夹了不同的海鲜品尝,味道鲜美。可美中不足的是,里面的来饭却是夹生的,让人实在难以下咽。我大失所望,问这夹生饭是不是少了些火候?女儿告诉我们,正常的海鲜饭就这样,因为知道我们吃不惯夹生饭,点餐时还特意交代过要把米饭尽量煮透。

海鲜饭不对胃口,听说西班牙牛排正宗,这应该合我们的口味吧?

第三天中午,女儿给我们点了一份原味牛排和土豆泥。牛排煎至六七分熟,再撒上黑胡椒粉和盐调味,对于吃惯了浓油赤酱的我们来说,只能边吃边吐槽牛排的无味。

在外游玩的半个月里,“中国胃”虽西化了不少,但还是惦记中国菜。

我们无辣不欢。这一天,在巴黎逛完几个景点后,我们特意找了家川菜馆解馋。

我们走进川菜馆,看见墙上水煮鱼的图片,听着熟悉的乡音,心中不由得升起“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我们坐下等待,看见隔壁餐桌上一位姐姐在用餐,便和她攀谈起来,得知她在法国已生活了三十多年,但还是忘不了中国菜,平时她在家也习惯做中国菜,还常常来餐馆吃中国菜,和来吃饭的中国人聊聊天儿。

当看见服务员把一大盆水煮鱼端上桌子时,我的口水便不受控制地往外冒。我迫不及待地端起米饭,不顾形象地大快朵颐起来。“中国胃”终于遇上了熟悉的红油和辣椒,满足极了。

一碗米饭和麻辣的水煮鱼就这样慰藉了肠胄。一碗饭狼吞虎咽下肚后,一点儿也没过瘾,很想再添一碗饭,用汤汁拌饭,但考虑到卡路里,最终作罢。

欧洲各国饮食习惯差别不大,早餐基本是咖啡加牛奶和面包,单调的早餐,吃久了食不知味。

我所在的城市早餐品种繁多,有汤粉、灯盏粿、油条包麻糍、包子、馒头、稀饭、面条、馄饨…每个人都可以随着自己的喜好搭配自己的早餐。我的早餐标配是一碗酸辣烫粉加一根油条,滑嫩的肉丝浇在粉上,撒上葱花、辣椒加以点缀,红绿相间,甚是养眼,又诱发食欲。酸辣遇上酥脆,那是家乡的味道。

相聚是快乐的,分别是不舍的,在离别的前晚,我和女儿又去吃了四川麻辣火锅。

虽说是八月,但吃热辣的火锅却别有风味。坐在舒适的大厅里,身上的燥热被空调的冷气带走,我们把牛肉、毛肚、鸭血、丸子、青菜一股脑儿放进火锅里。热气腾腾的水不断地翻滚着,各色菜肴被高温的水烫熟。我们趁机夹起煮熟的食物往嘴里送。一番团囵吞枣后,肚圆饱胀,可嘴里还是停不下来。到了最后,我们实在撑不下去才放下筷子。

这次出游本想尝遍他国美食,却不知“中国胃”还是忘不了家乡的味道,不习惯夹生的米饭、原味的牛排、单一的早餐。

在外漂泊的游子,无论飞得多高多远,总牵挂着他们的故乡;无论在外所见的色彩多么丰富,都忘不了那一抹中国红。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131.pd原版全文
上一篇: 春燕归来
下一篇: 难忘少时“拾柴火”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