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少时“拾柴火”

作者: 董勇强

转眼退休已两月有余,最初几天还真找不到感觉,慢慢地在无所事事中逐渐稳定了情绪。这才真正感受到了自由自在的轻松,品味到了岁月静好的喜悦,享受到了无拘无束的舒畅。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骑着刚刚修理好、闲置多年的自行车,无目的地漫游于仲秋的野外。

多年没有这么悠闲的心态了。

公路两侧,花草锦簇,微风吹来,随风摇曳。特别是两侧沟渠中高高的兼葭轻轻招手,似在虔诚地欢迎着。我停下车,漫步于路旁。繁多的野草茂密浓厚,与盛开的各色野花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令人陶醉其中。

看着这茂密的野草,思绪一下子回到了五十多年前的老家。我们哥儿仨在下午放学后,分别背起大小不一的荆条筐,拿起镰刀,去割野草,以便晒干后用作柴火做饭。其他玩伴则大多将野草割回家喂羊喂牛。那时如果能有这么茂密厚实、一眼望不到边的野草多好。在那贫困的年代,土地是何等贫瘠啊,总感觉有的地方是寸草不生。当然,野草刚顶出地面就被窘困的人们割去,我想这也许是当时土地贫瘠的一大原因。记得每到霞光万道、夕阳西下时,我们哥儿仨便背着忙了半下午的收获,陆续向家中走去。奶奶也总会在家门口焦急地、自豪地迎接着我们。这画面常常在眼前闪现。

我骑着车继续游走在这自由的天地间。秋日的阳光轻柔地洒落在田野上,一片片玉米地也披上了一层耀眼的光辉。只见一台现代化的收割机正在田中作业,随着机器轰鸣声响起,硕大的棒轴已规整地进入车斗中,玉米秸也被机器粉碎成为肥料,回归农田。真是先进极了,这得解放多少人力、物力啊。望着满地的玉米秸,不由得想起那时我们捡拾玉米柴火的难忘片段。

记得是放暑假了,父母想念孩子,把我们哥儿仨接到县城玩几天。印象中住了一晚,哥儿仨商量后吵闹着必须回家,理由是回家拾柴火。说是生产队玉米秸都砍完了,抓紧回家刨玉米根子。

被送回老家后,我们哥儿仨未进家门就背起筐子,拿起镐头,到收割完毕的生产队玉米地里刨玉米根子。三人汗流浃背刨满筐后,忙将其背回家,后又返回第二趟继续刨,半个上午就干了两趟。奶奶高兴地逢人就说:“我这三个孙子真是过日子的来头,也没人教,就知道过日子。”

要说拾柴火,我最佩服的是二弟。他最喜欢与同学、玩伴们在一起捡拾。二弟脑瓜儿活络,学习始终是第一名,同学、玩伴们都佩服他。每次大家都是先给他的筐子拾满了,拾得多不说,还都是硬柴火。我多次了解后才知道,凡是抄他作业的需缴纳柴火一把,抄语文课中心思想的需三把,抄段落大意的需两把;同时,他还拿着小人书,凡是想看的,看一本需一把柴火;另外,他还用土泥印制带有各式图案的瓦模,一把柴火一个。不一会儿,他的筐子就满了。到后来,他背的筐子比我的还大,柴火比我拾得还多。现在想来,小小年纪就将知识进行了价值转化,还真是乐趣无限。

我继续骑着车走着,迎面而来的是一片闪烁着金绿色光芒的枣林。此时,枣树的绿叶渐渐变黄,在枣树的最高枝头仍挂着些许红红的小枣,宛如一颗颗珍珠镶嵌在金黄色的画卷上。在枣林的四周,一些枣树枝干被堆积得到处都是,估计应当是积累多年了,真是让人心疼啊。

那时我们拾柴火如果能捡拾到树枝,那可是柴火中的高档精品,俗称硬柴火,一般情况是捡拾不到的。记得一次拾柴火时,因为争一根树枝我们哥儿仨还和邻居小叔动手打了一架。邻居小叔回家去找奶奶评理,我们哥儿仨被狠狠地训了一通。

时间真快,转眼已晚霞映照。我骑着车,慢慢地行进在返家的路上。秋风轻拂,眼前的田野也被染上了一层淡淡的橙红色。漫游一下午,心潮澎湃,欢喜异常。我衷心地为我们飞速发展的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衷心地为我们伟大富强的祖国点赞。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132.pd原版全文
上一篇: 中国胃
下一篇: 双城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