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法隐喻视角探析《赤壁赋》“天风海雨逼人之境
作者: 胡政浩 刘松苏轼的《赤壁赋》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历经干年而魅力不减。它不仅是苏轼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人生、宇宙的深刻思考。
近代学者夏敬观在评价苏轼词作时,将苏轼的词分为两类:一类是“如春花散空,不着迹象”的婉约之作;另一类则是“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的豪放与悲慨兼具的佳作,有如“天风海雨逼人”。他还认为后者才是苏轼词中“上乘”之作。“天风”象征着作品中蕴含的高远意境和宏大气势,宛如狂风,给人以强烈的冲击;而“海雨”则寓意着丰富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恰似大海上的暴雨,浸润着我们的心灵。这一评价形象地描绘出《赤壁赋》所具有的强大艺术感染力,让人震撼不已。
、“喻”和隐喻
“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和修辞手法,在中国文学表达中由来已久。回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在阐述思想时便大量运用比喻,将抽象的道理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以《论语·为政》为例,“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把“为政以德”这一抽象的政治理念比作北极星居于其位而众星环绕,这种表达不仅使道理通俗易懂,还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后世对“喻”的研究不断深入和细化,在分类上逐渐明确了明喻、隐喻(暗喻)、借喻等不同类型。其中,隐喻通过暗示或隐晦的方式将一事物比喻为另一事物,通常不使用比喻词。
隐喻是连接抽象情感与具体形象的桥梁,它能够将作者内心难以言说的情绪转化为读者具体可感可知的意象,极大地丰富了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同时,隐喻还能深化文学作品的主题,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作品蕴含的哲理。作者通过将抽象概念或主题隐喻为具体事物或场景,以含蓄、委婉的方式传达思想,激发读者的思考与联想。此外,隐喻的运用能够拓展文学作品的想象空间,为读者带来丰富的审美体验。它打破常规语言表达,创造新奇、独特的意象,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使读者在阅读中自由驰骋想象,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就如《赤壁赋》中的“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把小船隐喻为一片在茫茫江面上自由漂荡的芦苇,读者仿佛能看到月光下一叶扁舟于浩瀚江面缓缓前行,思绪也随之在广阔天地间自由驰骋,感受大自然的雄浑与自身的渺小,在脑海中构建极具诗意的江景图,获得美的享受。
从语法隐喻的角度研究《赤壁赋》,为我们理解这篇作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语言学领域先驱韩礼德提出“语法隐喻”(GrammaticalMetaphor)概念,他认为“语法隐喻”是语言在表达意义时的一种变异现象,通过语法结构的转换来实现意义的表达,同时将其分为概念隐喻、人际隐喻和语篇隐喻三个主要类型。这三个类型的隐喻从不同层面展示了语言的隐喻性特征,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据胡壮麟《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中的阐释,语法隐喻在文学文本中广泛存在,它能够帮助作者更加灵活地增强文本的丰富性和深度。语法隐喻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第一,中国古代文学强调“言志”和“载道”,隐喻常常被用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承载着一定的文化价值和道德观念。第二,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境的营造,隐喻常常被用来构建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第三,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隐喻常常与传统文化符号相结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赤壁赋》中,苏轼将抽象的情感、复杂的哲理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感悟,通过具体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呈现出“天风海雨逼人”之境,这种表达方式正暗合语法隐喻的形式,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更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苏轼的思想和情感。
接下来,我们将从概念隐喻、人际隐喻和语篇隐喻这三个方面解读《赤壁赋》中语法隐喻的特色与表现。
二、《赤壁赋》中语法隐喻的特色与表现
(一)概念隐喻:具象承载抽象哲思,营造“天风海雨”之境
《赤壁赋》将抽象的时间、宇宙等概念,借助具体的事物或场景来表达。“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一句堪称经典。作者把时间的流逝隐喻为不息的江水,生动地展现了自然时间的永恒连续。同时,作者将宇宙的盈虚变化隐喻为月亮的阴晴圆缺,月亮虽有圆缺但始终高悬天空,这象征着宇宙间万物在不断变化中保持着相对的平衡和永恒。苏轼被贬黄州,仕途遭受重大挫折,这种人生境遇的变化使他对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有了更为深刻的感触。他试图通过对时间和宇宙的思考去寻求内心的解脱。这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隐喻表达,如同天风呼啸、海雨滂沱,展现出宏大而深邃的宇宙观。学者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指出,中国古代文人常借助自然物象来表达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苏轼在《赤壁赋》中的这种表达正是典型,通过水与月的隐喻将抽象的哲理具象化,能让自己以及读者更直观地理解这些宏大而又难以把握的概念,在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中领悟到一种超越个体生命局限的豁达。
宋代是深受儒释道三家思想浸润的。儒家的积极入世、道家的顺应自然以及佛家的超脱生死观,这三家思想相互交融、彼此渗透,共同构建起士大夫阶层多元的处世哲学体系。苏轼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其所处的士大夫阶层在面对仕途起伏、人生困境时普遍倾向于向精神汲取力量以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思想的自由。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水与月作为传统文化里极具象征意义的物象,承载着人们对时间、宇宙和人生的深刻思考。水,常被视作时光流逝的象征,如孔子言“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它一去不返的特性,引发人们对生命短暂的感慨;月,因其阴晴圆缺的变化,常勾起人们对世事无常的万千思绪。苏轼巧妙地借助水与月这些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物象,在《赤壁赋》中运用概念隐喻进行创作。这种创作手法与当时文人的思维模式高度契合,他们习惯于从自然物象中感悟哲理、寄托情思。同时,苏轼的这种表达也极易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使读者能够透过文字深切体会到他在被贬黄州的复杂心境下,对宇宙奥秘、人生价值的深度探寻与思索。
苏轼不仅在表达抽象概念时运用概念隐喻,在抒发内心复杂情感时同样借助这一手法。“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他将自已对美好理想和高尚品德的追求隐喻为对“美人”的思念。在古代文学中,“美人”常被用来象征美好的事物,如理想、贤君、美德等。苏轼政治上遭受挫折,内心充满对理想和抱负的渴望却又觉得遥不可及。他把这种复杂情感寄托在对“美人”的思念中,“渺渺兮予怀”描绘出他内心思绪如天风烟雾般缥缈难捉摸;“望美人兮天一方”则形象地表达出他对美好事物虽心怀向往却难以触及,宛如海雨茫茫,理想在远方若隐若现。这种隐喻化的情感表达,真切地展现出苏轼内心的孤独、无奈、痛苦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极易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二)人际隐喻:主客对话间的态度传递,尽显“天风海雨”之势
主客对话在《赤壁赋》中占据重要篇幅,通过不同语气的巧妙运用实现了言语功能的隐喻。“何为其然也?”是作者在听到客人箫声悲凉后发出的疑问,以疑问语气直接表达出他对客人情绪变化的关切与好奇。在正常言语交流中,疑问语气通常用于询问信息、寻求答案,然而在此处,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询问,更隐喻着苏轼对客人内心世界的关注。他试图通过这个问题深入了解客人为何发出如此悲伤的箫声,以及背后隐藏的情感和思绪。这种疑问语气的运用,为下文客人的回答埋下伏笔,推动了对话的展开。
客人在回答苏轼问题时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而今安在哉?”这里客人连用一系列反问句。反问句在言语功能上通常表达强烈的肯定或否定态度,比陈述句更具语气和情感色彩。这些反问句恰似汹涌的海雨,以排山倒海的倾泻之势表达出客人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强烈感慨。他以曹操为例,当年曹操何等英雄,如今却已消逝在历史长河中。这些都隐喻着客人内心的失落和无奈,他将人生的短暂与宇宙的永恒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引发深深的悲叹。
此外,苏轼还通过情态隐喻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在“哀吾生之须臾,羨长江之无穷”这句中,“哀”和“羨”两个字体现了强烈的情态意义。“哀”是对人生短暂的哀伤,“羨”是对长江永恒无穷的羨慕,这两个字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直接展现出来。这种表达并非简单的陈述,而是通过情态隐喻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使文章沉浸在如天风海雨般充满情感张力的氛围之中。
从主客对话中的疑问、反问、感叹语气,到情态隐喻的运用,我们看到了人际隐喻在《赤壁赋》中的丰富呈现。而在语篇层面,《赤壁赋》同样有着独特的隐喻运用。
(三)语篇隐喻:名词句法交织,演绎“天风海雨”魅力
《赤壁赋》中名词铺排和句法结构的巧妙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表现力,实现了独特的语篇隐喻效果。“舳鲈千里,旌旗蔽空”生动地描绘出赤壁之战时曹操水军的强大阵容。名词的铺排不仅展现了曹操军队的威武,更隐喻着历史的沧桑:曾经如此强大的曹操如今却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而赤壁之战的硝烟也早已散去,只留下后人对历史的思考。这种铺排方式让读者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时间的无情,如天风拂过、海雨洒落,直击人心,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苏轼运用名词铺排构建宏大的历史场景,是为了强化作品的历史感和纵深感。这种手法使文章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上升到对历史和人生的宏观审视,展现出文学家的广阔视野。
宋代文化重视历史传承和对前代经验的借鉴。文人在创作中常常引用历史典故、描绘历史场景,以古喻今、借史抒情。这种名词铺排隐喻方式,符合当时的文化审美和创作风尚,能够引发同时代读者对历史和现实的联想,使作品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文中的句法结构也蕴含着深刻的隐喻意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一简单的主谓结构,描绘出秋夜江面的宁静祥和。“清风”徐徐吹来,“水波”平静不起,隐喻着作者內心的安宁和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又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采用了状语后置的句法结构,将“于东山之上"和“于斗牛之间”后置,强调了月亮升起的位置和移动的轨迹。“徘徊”一词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和动作,仿佛月亮带着雨点般的柔情也在留恋这美好的夜晚不愿离去,隐喻着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眷恋。还有对偶句“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诵”与“歌”相对,“明月之诗”与“窈窕之章”相对,句式整齐,节奏明快。这种对偶的句法结构不仅增强了文章的韵律美,也隐喻着作者与客之间的默契和谐。他们在这美好的夜晚,共同吟诵诗歌分享彼此的情感和思想,展现出高雅的情趣和深厚的友谊。这种默契与融洽,为“天风海雨逼人”的宏大意境增添了一抹温馨而和谐的色彩。
从语法隐喻的独特视角深入剖析苏轼的《赤壁赋》,为我们解锁了其“天风海雨逼人”艺术境界背后的深层密码。
苏轼在《赤壁赋》中对语法隐喻的精妙运用不仅彰显了其文学技艺,更体现出他在困境中对人生哲学的深度探寻与卓越洞察。《赤壁赋》之所以能产生“天风海雨逼人”的效果,根源在于苏轼将隐喻的艺术表达与深邃的思想内涵完美契合,使读者得以在文字的波涛中领略苏轼超脱的境界与别具一格的人生智慧。
“天风海雨逼人”隐喻效果的达成,为古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启示。从语言学的专业视角深入挖掘文本,有助于我们精准捕捉隐藏于文字背后的艺术价值与思想光芒,为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把握其所处的文化语境提供更为全面、深入的路径。同时,《赤壁赋》作为典例,拓展了语法隐喻理论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应用边界,为后续探究更多作品的魅力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与理论支撑,推动古代文学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166.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