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妥协,不断抗争
作者: 曹新哲
女性主义在19世纪的英国开始萌芽,体现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呼啸山庄》被部分学者视为体现女性主义思想的代表作品之一。本文通过对《呼啸山庄》的主题及其女性人物形象的阐释,分析作品中体现出的女性主义思想,引发广大读者对女性主义的关注和思考。
一、故事梗概及主题解读
19世纪的英国文学代表作《呼啸山庄》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呼啸山庄,女主人公凯瑟琳在哥哥辛德雷继承家产之后,选择与自小便青梅竹马的牧师养子希斯克利夫分开,嫁入了画眉山庄的林顿家。希斯克利夫因此被迫出走,由爱转恨,对两个庄园及其两代人展开了疯狂的报复。小说最后并不是大团圆式的结局,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的灵魂团聚,一起回归自然,在荒原中游荡,这是一个悲剧,是时代造成的悲剧。小说穿插了两代人的六个人物的三角恋情,着墨于两代人的生存状况和情感生活。
《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品,在女性主义文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该小说巧妙地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包括梦幻、象征、预兆、隐喻,以及神秘、怪诞的哥特式元素等,使得整部小说更加富有张力和感染力。小说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反压迫、求自由的斗争精神,体现了对女性生存状态和男权社会现状的反思和批判。小说中的两代女主人公以死抗争,对辛德雷、对希斯克利夫的暴政誓死反抗。同时,该小说深刻体现了作者强烈的女性意识,歌颂并肯定了女性对爱情的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对自我价值的新认识,以及追求男女平等的决心。
《呼啸山庄》继承了古希腊以来的叙事文学讲求情节完整,按因果逻辑做线性发展的叙事传统,在叙事结构上借鉴18世纪书信体小说中的多重叙述视角特点,突破了框架结构小说的传统形式,在英国文学史上开拓性地创造了旁观式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分为几个叙述者和三个叙述层。这种写作风格新颖大胆,独树一帜。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女性作家,她和《简·爱》的作者一姐姐夏洛蒂·勃朗特一样,在作品中重点关注女性,使《呼啸山庄》成为19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主义作品,散发着永恒的艺术魅力,成为一部不朽佳作。当然这跟早年她们的个人经历有很大的关联,作品中的女性人物身上多多少少有着一些自己曾经的影子,多多少少反映着自己的一些真实的心路历程。艾米莉·勃朗特早年曾跟随姐姐去比利时学习,她具有独立而坚强的性格,不受传统思想的约束,除了求学和短期工作离家外,其他时间都在家里,一面承担家务,一面进行文学创作,自强自立,本身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女权主义者。她们的作品都充分表达出了强烈的女性主义意识,大胆追求爱情,为了爱情义无反顾,所以容易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因此,《呼啸山庄》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它拒绝让女主人公在困境与社会习俗的束缚之间寻求妥协。
从作品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两代女主人公对待爱情和婚姻的不同态度,以及她们如何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该作品亦可被视为一部深入探讨女性人性的伟大心灵史诗。与世隔绝的呼啸山庄实则映射了当时英国社会的某些方面。作者通过细致刻画几位女性角色,强化了女性主义意识的表达。接下来,我们将逐一进行分析。
二、作品人物形象分析
女主人公凯瑟琳从小倔强叛逆,桀骜不驯,具有反抗意识,“从她下楼直到她上床睡觉为止,我们没有办法保证让她有一分钟不淘气”,“在玩的时候,她特别喜欢扮演小女主人,总是出手打人,而且指挥她的玩伴们”。她从小就有很强的控制欲,不愿意做男性的附庸。她属于有自己独立思想、有女权意识的新女性。父亲老恩肖去利物浦临走时问她想要他带回什么礼物,凯瑟琳毫不犹豫想要马鞭,她想有了马鞭就可以完全驾驭庄园马厮里的所有马匹,小小年纪对于权力就如此渴望,她想要主动驾驭,不甘心被驾驭。然而,父亲没带回马鞭,带回来的是一个吉卜赛“野孩子”希斯克利夫。随后,“野孩子”也被她赋予了希望。她仍旧把他当作“马鞭”,还是希望通过他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她不读《圣经》,“她拿起这本脏书的书皮,用力地把它扔到狗窝去,并发誓说她恨善书”,这就是一种反抗旧的道德秩序和制度枷锁的表达。
当发现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礼拜天不去教堂时,辛德雷会下令给希斯克利夫一顿鞭打,不准凯瑟琳吃午饭或晚饭,于是两人就开始策划复仇计划。“恩肖太太承担起等小姑娘回家后约束管制她的任务,而不是武力;用武力的话她会发现行不通。”在父亲老恩肖死后,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就一直在反抗着哥哥的暴政,反抗着男权社会。
凯瑟琳家和林顿家可谓门当户对,在个人婚姻方面,林顿和希斯克利夫两人之间确实是两难抉择,一边是深爱的男人,一边是财富和地位,基于功利方面的考虑,凯瑟琳不愿意跟随希斯克利夫过着乞讨的生活,最终还是不可免俗地答应了林顿的求婚,嫁入了画眉山庄。她甚至想一方面做着林顿太太,享受财富和地位;一方面继续维持和希斯克利夫的感情,通过林顿太太的身份间接帮助希斯克利夫。但两者不可兼得,游走于两个男人中间注定是痛苦和迷惘的,虽然希斯克利夫最后变态地报复两个庄园的男主人,但凯瑟琳还是承认对希斯克利夫的爱“就像地上永恒不变的磐石,虽然没有太多明显的快乐,但这点快乐却是必需的”。她和希斯克利夫从小青梅竹马,性格和气质相同,可谓心灵相通,灵魂相契,都渴望无拘无束地生活,向往自由。她说希斯克利夫就是另外一个真实的自己,可惜两个人的灵魂最后只能在天堂重聚。
凯瑟琳与林顿结婚后形成了一种双重性格:在画眉山庄,她端庄文雅;在呼啸山庄,她桀骜不驯,这一切归根到底都是虚荣心在作祟。她经历了“自我追求一自我迷失一自我毁灭”的历程,最后和希斯克利夫彼此背叛对方的感情,却又承受不了残酷的事实,以至于心智迷失,精神失常,疯癫至死。她勇于追求爱情,但由于无法脱离当时特定时代环境带来的局限性,最后注定以悲剧收场。但是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的勇气和执着的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有其母必有其女,小凯瑟琳与生俱来骨子里就和母亲有着一样的性格,倔强反叛,但不像母亲容易走极端,“她可以像鸽子一样的温顺柔和,而且她有文雅的声音和深邃的表情,生气起来从不狂暴,爱起人来也从不猛烈,而是非常深沉、温和”。她不屈服于希斯克利夫的专横淫威,对其虐待和摆布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抗争。她对来访的英国绅士洛克伍德不屑一顾,表现得异常冷淡。“她看着我,往后靠着椅子,保持那个姿态,一言不发”,“反正无论怎样,她总是以一种冷冷的、漠不关心的眼神盯着我,让我觉得非常尴尬和不舒服”。小凯瑟琳本来对小表弟小林顿倾注了很多情感,不顾父亲的阻挠,坚持与呼啸山庄的小林顿书信往来。但是,小林顿并没有给她带来她所向往的自由和幸福。在结束了这段懵懂的恋情后,她又开始关注朴实的哈里顿,用知识开化对方,教其读书写字,在塑造对方的同时也在塑造自己,改造了野蛮无知的哈里顿。两人互相尊重,共同进步,彼此心灵相通。小凯瑟琳抛弃男权社会的等级观念,大胆追求爱情,最后也继承了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最终获得了自己所追求的自由和幸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167.pd原版全文
同样的,画眉山庄主人林顿的妹妹伊莎贝拉,竟然以绝食作为反抗,非要嫁给希斯克利夫,不惜与其一起私奔。但事实证明,这也并不是一段美满的婚姻。女性想通过婚姻,依靠男性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终究不太现实,她把希斯克利夫想象成一个浪漫的英雄,希望从他的侠义的爱慕中获得无穷无尽的宠爱。而事实是,希斯克利夫并不爱她,相反却对她百般折磨,“他发誓要把我当作埃德加的替身来受罪,直到他干掉他为止”。在那个时代的女性还是要自我拯救、自我救赎,救世主就是自己。长期以来,她忍耐屈从,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直到有一天,她敲碎婚戒,扔进煤堆,选择逃离呼啸山庄逃往伦敦,这也是一种反抗。
三、作品中包含的女性主义思想
女性主义最早起源于法国,是指妇女在经济、政治以及社会中应与男性享受平等权利的原则。在19世纪后半叶的英国,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从农业文明慢慢向工业文明时期过渡,一些进步女性开始重新思考、审视自身的价值,敢于反抗男权社会强加的伦理道德和价值标准,追求自由平等,出现了女权主义的思想苗头,广大女性们开始觉醒。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人们崇尚的是做“家庭天使”的女性。在男权和父权主义的体制下,广大女性只能沦为男性的附属品,婚姻没有自主权,由父亲做主,从事的工作也大多比较低微,只能以家庭为中心,只能扮演女儿、妻子、母亲的角色,在家唯父亲的命令是从,或在家相夫教子,或对宗教虔诚,或忠于家庭,处于绝对的从属地位。她们接受教育的权利被剥夺,失去了独立的人格身份、自由的个性和作为女性的话语权。在男权社会中,男性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女性希望通过婚姻或男性达到拯救自己的目的是行不通的。在当时的英国社会,女性地位比较卑微,生存境遇堪忧,还要被安排职业和婚姻,还要分担家庭重担,即便是勃朗特姐妹作为家庭教师,社会地位仍然不高。
生态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的一个分支,是一种新兴的文学批评流派,它关注自然和性别的双重视角,解构西方文化中的二元对立,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和父权制中心文化。在批判父权制方面,它着重强调的是一种女性主义意识。自然是人类的心灵和精神的家园,是避难所和栖息地。作品用大量笔墨渲染和描写了大自然和人物间的感情,表达了渴望构建一种和谐自然的生态关系,构建一种和谐的人类文明关系的强烈愿望。冲破婚姻的束缚,回归自然,男女平等,追求人格独立和个性自由,正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一种最终诉求。女性更接近大自然,心怀怜悯,心存敬畏之心。要解放自然和女性,就不可避免地要打破西方文化建构的二元对立,批判和颠覆男权和父权制,追求公正公平,创建理想社会,达到人与自然、文明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呼啸山庄》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其独特之处在于融合了爱情、哥特意象、复仇、宗教、人性、阶级等多重元素,并从象征主义、结构主义、原型批评、女性主义等多个角度展开探讨。这部小说惊世骇俗,富有争议,受到了评论界褒贬不一的评价。然而,无可否认的是,它被视为女性主义文学诉求的先驱,开创了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的先河。尽管作者艾米莉·勃朗特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女权主义运动倡导者,但她的作品作为19世纪上半叶女性主义思想的萌芽,字里行间闪烁着女性主义的璀璨光芒。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167.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