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的桎梏与意义

作者: 琪乐格尔

存在的桎梏与意义0

20世纪涌现出一批名家名作。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以其极具特色的作品,如《贤人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改邪归正》《最后一片叶子》等,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并享有国际盛誉。欧·亨利与莫泊桑、契诃夫被世人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善于描写栖身于美国都市的底层小人物的生活百态。在其作品中,欧·亨利运用巧妙的情节构思和幽默诙谐的语言,创作出一篇篇脍炙人口的现实主义名作。

存在主义是盛行于20世纪西方乃至全世界的哲学思潮,是研究人类存在本质的现代西方哲学,也可以理解为哲学中的本体论。这个理论最早是由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提出,以索伦·克尔凯郭尔、让-保罗·萨特(以下简称萨特)、阿尔贝·加缪等杰出的哲学家为代表,并对文学、艺术、美学等诸多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存在主义探讨人类存在的本质,也就是人与世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并强调个体和自由的重要性,从而呼呼人的存在的价值。该理论的核心思想包括“存在先于本质”“孤独与荒诞”“自由选择与超越”等。

欧·亨利的小说中有诸多描写小人物生存状态的作品,其中蕴含着存在主义哲学观。本文选入几篇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如《警察与赞美诗》《改邪归正》《最后一片叶子》等,以解读存在主义思想的体现。正如主题所示,在荒诞不经的故事中,主人公们生存在各自的困境中,有的自欺欺人,有的怀揣着“绝望中的希望”,有的迈出自由的步伐追寻存在的意义。

一、欧·亨利的人道主义精神

欧·亨利出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自幼母亲病亡,又因家境贫困,尝尽了世间的酸甜苦辣。

他曾在药店当过学徒、在银行做过出纳员、当过厨师等。通过各行各业的历练,他获得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与写作素材。

人道主义强调尊重人的自由、尊严和价值,一切以人为本,倡导人的平等与自由。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包含着他的人道主义思想,他认为“存在的精神分析法是一种道德的描述,因为它把人的各种计划的伦理学意义提供给我们:它在向我们揭示了人的所有态度的理想意义,是向我们指出必须摒弃从利益着眼的心理学,摒弃对人的行为一切功利主义解释”(《存在与虚无》)。欧·亨利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体现在他的作品中。由于丰富的生活经历,他与很多社会底层人士接触,与他们有着情感上的共鸣。因而,他在作品当中塑造了很多小人物的形象。虽然他们物资匮乏,饱受生活的磨难,但他们身上却闪烁着纯真善良、舍己为人、大爱无私等人性的闪光点。《贤人的礼物》《最后一片叶子》《爱的牺牲》等诸多作品都讴歌了小人物的美好品格,体现了人性的无私与伟大。“存在主义者看来,离开爱的行动是没有爱的;离开爱的那些表现,是没有爱的潜力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因此,通过欧·亨利的作品,我们可以深刻体验到他的人道主义精神。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与人道主义有着深刻的联系,他在著名论著《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提到:“人始终处在自身之外,人靠把自己投出并消失在自身之外而使人存在;另一方面,人是靠追求超越的目的才得以存在。这种构成超越性和主观性的关系一就是我们叫作的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

结合欧·亨利的人道主义精神与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对以下欧·亨利小说中的人物的解读会更加清晰易懂。

二、存在的桎梏:荒诞与自欺

存在主义哲学家认为世界是荒诞的,人的一切行为是无目的、无意义的。正如萨特所说“世界是一片虚无、偶然,世界上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没有理由的,人的一切行动也都是无法确定目的的。因此,一切都是荒谬的”(《萨特说人的自由》),人的本质属性是由世界的本质决定的,而世界本身是荒诞的,所以人的行径无疑被桎梏在一片荒诞的存在中。

读者所熟知的欧·亨利短篇小说以“意料之外的结局”著称。然而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当中,荒诞不经的人物形象是欧·亨利小说的一大特色。在20世纪初的时代背景下,作品中的诸多人物都是资本主义剥削下的底层小市民的形象。在权力与金钱的支配下,人们的生活中充斥着焦虑、冷漠、希望的渺茫与自欺欺人的安慰。

在脍炙人口的名篇《警察与赞美诗》中,作者描写了主人公苏比的一系列荒诞的事迹。无所事事的无业游民苏比在公园长凳上思索着“人生”,他要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做打算。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多年来好客的布莱克威尔监狱一直是他的冬季寓所”。穷困潦倒的苏比,在政府施舍与银铛入狱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在这个荒诞虚无的世界里,他用同样荒诞不经的行为与之对抗。为了达到目的,他去餐厅吃霸王餐、进行偷盗、调戏妇女,但结果都与监狱无缘。正当他被教堂的赞美诗所打动,决心改邪归正时,却被逮捕入狱。如此荒谬的经历令人啼笑皆非。因而,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就是荒诞世界中人的生存状态。对加缪来说,“荒诞就是心理需要协调和心理体验到的混乱世界之间没有一致性”(阿诺德·P·欣契利夫《荒诞派》)。对主人公苏比而言,在荒诞世界里体验到的是行为动机与其期望的现实之间的差距。他选择自甘堕落时,“警察”置之不理;他选择痛改前非时,“赞美诗”却遥不可及。因此,作为荒诞世界的存在,人的行为得不到积极的反馈,人的内心被无意义所填满。

《忙碌经纪人的浪漫史》,顾名思义描写了证券经纪人的爱情故事。主人公哈维·麦克斯维尔是曼哈顿市的证券经纪人,每天的工作忙到争分夺秒,“坐在办公桌前的已经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台机器,是靠嗡嗡作响的齿轮和发条推动的”。伴随着堆积如山的邮件和买进卖出的订单,他日复一日像是机器一样重复着一成不变的事务。“许多人生活的机械性可能引起他们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和目的,这暗示了荒诞。”(阿诺德·P·欣契利夫《荒诞派》)

哈维·麦克斯维尔就是典型的在荒诞中迷失自我的人物。他生性冷漠、轻视女性、被金钱所奴役,甚至忘了和爱慕的莱斯莉小姐结婚的事实,而再次求婚。如此怪诞离奇的行为是人在荒诞世界的支配下所投射出的异己状态。荒诞即“一种被遗留在异己世界的感觉”(阿诺德·P·欣契利大《荒诞派》),周Ⅲ复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174.pd原版全文

人在世界上的生存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在自我诠释的过程中,人面临着无数源于生活而荒谬的心理状态。有些人为了忽视个人经验中的具体现实而诉诸自欺。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创造了“自欺”这个词来解释人们面对他们不愿意接受或承认的事物时的态度。也就是说,在自欺中,说谎者和被欺骗者是一个人。一个人对自己撒谎,是为了逃避无法改变的令人不快的真相,尽管他对真相一清二楚。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在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哈莱姆区的悲剧》中,主人公的经历完美地诠释了“自欺”的概念。这部作品描写了一个荒诞的故事。两位女主人公芬克太太和卡西迪太太是上下楼的邻居。卡西迪太太经常遭受丈夫的毒打,随后又收到各种礼物当作补偿。她以此“为荣”,向芬克太太炫耀,并认定丈夫的行为是因为爱和关注。而芬克太太因为自己的丈夫过于温顺而感到厌倦,最终故意挑起事端,渴望得到丈夫的“爱戴”与“补偿”,但以失败告终。令人困惑的是:卡西迪太太真的认为拳打脚踢是来自丈夫的爱吗?还是诉诸自欺来慰藉自身的谎言。“对实行自欺的人而言,关键恰恰在于掩盖一个令人不快的真情或把令人愉快的错误表述为真情。”(《存在与虚无》)由此可见,“这意味着我必须以欺骗者的身份知道我作为被欺骗者所隐藏的真相”(《存在与虚无》)。卡西迪太太向芬克太太炫耀的时候说过一句话:“我不是同他结婚了吗?杰克喝得醉醺醺地回来,而我又在家里,不是吗?他还有权利打别人吗?我倒想看看他能不能打别人!”这些话语毫无保留地揭示了卡西迪太太内心的真实感受。酒后的暴力和过后的补偿并不是真正的爱,但像她一样的弱女子无力改变这一切的困苦,只能把暴力后的“甜头”当作“爱与关注”,从自欺中获得欺骗性的安慰。在荒诞的世界,底层的小人物们经历着无法承受的苦难,却无力扭转局面,因此人们通过自欺的行为来宽慰自身的内心。

三、存在的意义:自由与超越

存在主义揭露了人的现实处境,并指明主体的自由属性。在“存在先于本质”的世界,人可以通过自由选择来定义本质,超越荒诞从而获得自由。“人必须承认荒诞感,然后,荒诞感又成为行动的跳板,给他自由感和激情。”(阿诺德·P·欣契利夫《荒诞派》)萨特曾说过:“把自由作为一切价值的基础。”(《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人的生存可以由主体本身去界定:“人碰上自己,在世界上涌现出来——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因而,被归还的自由可促使主体去超越本质。

欧·亨利小说的主人公们可以完美地诠释自由与超越。《改邪归正》便是一篇力作,通过描写一个盗窃犯的蜕变,展示了人可以通过自由选择从而实现灵魂的超越。小说的主人公吉米·瓦伦丁因盗窃入狱,后来又因偶然机遇收获了爱情和稳定的生活,从而决定痛改前非。一直追踪他的警察本·普赖斯找到其藏身之处,并伺机逮捕他。吉米·瓦伦丁得知消息后处于两难之际,无从抉择。此时发生了一起意外事件,一个小女孩把自己反锁在保险柜里,生死攸关。吉米·瓦伦丁不顾暴露的风险,拿出撬锁工具,娴熟地撬开柜门救出了孩子。因而,他也被本·普赖斯发现了。吉米·瓦伦丁并没有表现出惊慌失措的神情,释然地说道:“终于来了,是吗?好吧,我们走吧。现在我觉得无所谓了。”他的这次选择拯救了一个小生命,也给予了他内心的自由。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产生了积极的效应,从而造就了有意义的存在。吉米·瓦伦丁本可以选择逃出小镇,但他毅然决然地做出了拯救小女孩的决定。这是一次关乎自由与灵魂救赎的选择。“人的实在是它自身向着欠缺它的东西的超越,如果它曾是它所是的,它就向着它可能是的那个特殊的存在超越。”(萨特《存在与虚无》)吉米·瓦伦丁选择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是落荒而逃。他认清自身的本质,而行为又达到了道德的高度,那么存在就有了意义。吉米·瓦伦丁的超越造就了真正的自由,而真正自由的高度就是主体本身所塑造的存在。

《最后一片叶子》是欧·亨利最为家喻户晓的名作。此篇亦能体现自由与超越的存在主义思想。小说描写了三个底层画家的感人故事。主人公是两位年轻姑娘苏艾、琼珊和一位年老的画家贝尔曼。当一次严重的肺炎席卷市区时,琼珊不幸受了感染,她把生命的希望寄托在窗外树上的叶子,认为叶子全部落下的时候,她也将逝去。贝尔曼得知后把最后一片叶子画在了墙上。琼珊看见叶子依旧,重燃生命希望,获得康复,而贝尔曼因风寒去世。在这个悲喜交加的故事当中,小人物的大爱是可歌可泣的。贝尔曼选择冒着暴风雨画下那一片叶子,选择不顾自身安危而拯救年轻人。在荒诞的世界中,他选择了让生命变得有意义。存在主义认为“荒诞的反面是有意义,那里的荒诞是为了使人注意到意义的缺乏”(阿诺德·P·欣契利夫《荒诞派》)。那么意义本身是人所创造的,而不是被某个客体所赋予的。一生碌碌无为的贝尔曼一直渴望能创作一幅杰作,但从未动笔。而在关乎生命安危的时刻,他奉献了无私之举,也完成了自己的“旷世杰作”。“生活在没有人去生活之前是没有内容的;它的价值恰恰就是你选择的那种意义。”(《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主人公虽然逝去了,但他拯救了另一个年轻的生命,他的主体所做出的行为超越了荒诞的存在,给予了人生以意义。

正如存在主义所揭示的那样,面对世界的荒诞与无意义,人的存在可以突破束缚的牢笼,超越自身的本质,从而达到灵魂的自由。欧·亨利小说的主人公完美地诠释了自身的超越与存在的意义。

欧·亨利的短篇小说被称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他的诸多作品都着眼于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身上,具有较强的现实性。欧·亨利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描写美国的小市民的生活百态,展现出存在主义哲学观。本文通过解读几部经典小说中主人公们的生存状态,挖掘欧·亨利小说中的存在主义思想。在荒诞世界的困境中,主人公们经历着各不相同的生存境遇:有的人重复着日复一日的机械生活;有的人决心改过,却适得其反;有的人无力改变,而依赖自欺;有的人却通过自由选择,超越灵魂,最终获得存在的意义。

存在的桎梏与意义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174.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