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叙事变革
作者: 黄娟娟
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浪潮中,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叙事方式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创作与传播模式,为文学叙事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从创作主体来看,新媒体降低了文学创作的门槛,使更多普通人能够参与到文学创作中,文学的创作群体更加广泛。在叙事形式上,文学不再局限于文字,而是融合了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元素,形成了多模态的叙事形态。这种变革不仅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形式,也改变了读者的接受方式,从深阅读逐渐向浅阅读和娱乐性阅读过渡。然而,技术的介入也引发了对文学“灵韵”消逝的担忧,但文学的本质在于对人性与情感的表达,这种不可被计算的震颤,正是文学在新媒体时代依然能够蓬勃发展的根基。
一、新媒体语境下文学叙事的主体变革:谁在讲述故事?
(一)传统叙事主体的消解与重构
在新媒体语境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叙事主体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在传统文学中,叙事主体多为单一的作者或固定的叙述者,如《红楼梦》中作者与叙述者的分离,体现了从说书人叙事到叙述人叙事的转变。然而,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单一性,叙事主体不再局限于专业作家,普通大众也通过网络平台成为故事的讲述者。这种去中心化的叙事主体重构,使文学创作更加多元和开放。
(二)虚拟化与角色化的叙事主体
新媒体环境下,叙事主体的虚拟化与角色化成为显著特征。与《红楼梦》中“石头”作为叙述者的角色化类似,新媒体文学的创作者常常借助虚拟身份或角色来讲述故事。这种虚拟化不仅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大的表达自由,也模糊了现实与虚构的边界,使叙事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同时,角色化的叙事主体能够更好地融入故事,增强叙事的代入感和互动性。
(三)多主体互动的叙事模式
新媒体还催生了多主体互动的叙事模式。在传统文学中,叙事主体与读者之间是单向的输出关系;而在新媒体环境下,读者可以通过评论、弹幕等形式即时反馈,甚至参与到故事的创作中,形成创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互动。这种互动不仅改变了叙事的单向性,也使叙事内容更加丰富和多元。此外,多主体的互动还体现在跨平台叙事中,不同平台的创作者和受众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一个复杂的叙事网络。
二、文学叙事形式的重塑与挑战
(一)叙事视角的多样化与深化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叙事视角上经历了从传统全知视角到多种视角并存的深刻变革。在古代小说中,全知视角是主流,作者以“上帝视角”讲述故事,情节连贯且完整。然而,“五四”时期,随着西方现代文学的影响,中国小说开始引入限制叙事视角,包括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限制视角。这种视角的转变使叙事更加贴近人物内心,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代入感。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采用第一人称限制视角,通过“狂人”的视角揭示社会的黑暗。这种叙事视角的创新为现代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叙事结构的多元化与创新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叙事结构也从传统的线性情节中心向多元化结构转变。传统小说以情节为核心,注重故事的完整性和连贯性。然而,“五四”时期的小说开始注重人物心理和情感的刻画,叙事结构逐渐“非情节化”。这种转变体现在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以及对传统情节的淡化处理。例如,现代小说中常常采用倒叙、插叙等叙事手法,打破时间的线性顺序,使叙事更加灵活多变。此外,当代文学中还出现了以背景为中心的叙事结构,强调环境对人物的影响,进一步丰富了叙事的层次。
(三)叙事内容与主题的转变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叙事内容和主题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宏大叙事,而是更加关注个体命运和内心世界。在当代文学中,乡村叙事和城市叙事成为重要的主题方向。乡村叙事从传统的乡土文学逐渐转向“新乡土文学”,在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同时,广泛吸收其他创作方法,形成了新的叙事范式。城市叙事则更加关注城市化进程中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冲突,强调“城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双向互动。这种叙事内容的转变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变迁,也体现了文学对时代问题的深刻回应。
(四)叙事风格的雅俗融合与创新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叙事风格呈现出雅俗融合的趋势。在传统文学中,雅俗之间存在明显的界限,但近现代以来,这种界限逐渐模糊。通俗文学的兴起和雅俗文学的相互渗透,促进了叙事风格的多样化。一方面,通俗文学借鉴了传统文学的叙事技巧,增强了文学的可读性;另一方面,现代文学也在吸收通俗文学的元素,使叙事更加贴近大众审美。这种雅俗融合不仅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形式,也为叙事风格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五)叙事空间的拓展与重构
随着文学的现代化进程,叙事空间的拓展与重构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特征。传统文学的叙事空间较为单一,多以地理空间为背景展开故事。然而,现代文学开始关注叙事空间的多维度构建,包括地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的融合。例如,一些作品通过描写人物在不同地理空间中的活动,展现其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同时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多样性。这种叙事空间的拓展与重构,不仅丰富了文学的叙事维度,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表达空间。
三、从深阅读到浅阅读:叙事接受方式的转变
(一)深阅读的传统与价值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深阅读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接受方式,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
深阅读强调对文本的细读与深度挖掘,通过对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思想深度以及艺术价值的探寻,使读者能够深入理解作品的复杂性与多义性。这种阅读方式不仅能够帮助读者洞察作品中的人物心理与情感世界,还能揭示出作者的创作意图与时代背景下的文化意蕴。深阅读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超越文字表面的叙述,通过对文本的反复咀嚼和思考,建立起知识点之间的语义关联,从而实现对作品的全面理解。这种阅读方式在20世纪80年代新批评理论引入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文本细读成为文学研究和批评的重要方法。深阅读不仅提升了读者的文学素养,还通过深度的知识整合与理解,促进了读者与文本之间的深度对话。在深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动参与到文本的解读与再创造中。这种阅读方式能够帮助读者在复杂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发现作品的深层意义和价值,进而实现心灵的陶冶和精神的启迪。深阅读的这种深度与广度,使其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帮助读者在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知识,提升阅读的质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177.pd原版全文
(二)浅阅读的兴起与特征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浅阅读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学接受方式。在现代社会,信息的海量增长与传播速度的加快,使得人们更倾向于选择轻松、快速的阅读内容,以适应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浅阅读强调快速获取信息,注重文本的娱乐性和趣味性,而非深入探究其思想深度。这种阅读方式的兴起与现代社会信息过载的环境密切相关,人们在海量的信息中更倾向于选择能够迅速带来愉悦感和满足感的内容。浅阅读的特征在于其“奇观化”和“流水化”,读者往往停留在文本的表面,难以深入作品的内部世界。这种阅读方式虽然能够快速获取信息,但也可能导致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停留在浅层次,难以领略作品的深层魅力。在文学接受过程中,浅阅读的流行使得文学作品的传播更加碎片化和快餐化,以致读者更关注作品的即时性与娱乐性,而非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三)文学作品在两种阅读方式中的呈现
文学作品在深阅读与浅阅读两种接受方式下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三体》作为一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其在不同阅读方式下的呈现尤为典型。在浅阅读的语境下,《三体》首先吸引读者的是其跌宕起伏的情节和充满想象力的科幻设定。例如,书中描述的“三体游戏”中,恒纪元与乱纪元的交替,以及汪淼通过游戏逐步揭开三体文明的神秘面纱,这些情节充满了娱乐性和趣味性,能够快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这种阅读方式让读者感受到作品的科幻魅力,但往往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理解其思想內涵。然而,当读者进入深阅读的层面时,《三体》展现出更为丰富和深刻的意蕴。书中“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这一经典语句,揭示了宇宙文明之间残酷的生存法则,也引发了读者对人类命运、文明冲突以及宇宙哲学的深度思考。深阅读使读者能够从简单的娱乐性阅读中抽离出来,通过对作品背后思想的挖掘,感受到《三体》所蕴含的宏大主题和深刻内涵。例如,书中对“黑暗森林法则”的探讨,不仅是一种科幻设定,更是一种对现实世界国际关系和人性的隐喻。这种从浅阅读到深阅读的转变,不仅改变了读者对作品的认知,也拓展了作品的意义空间。在浅阅读中,《三体》可能仅被视为一部精彩的科幻小说;而在深阅读中,它则成为一部探讨人类未来、文明冲突以及宇宙命运的深刻作品。这种多层次的呈现方式,使得《三体》能够在不同的阅读语境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也体现了文学作品在不同接受方式下的多样性和深度。
(四)叙事接受方式转变的文学影响
从深阅读到浅阅读的转变,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叙事形式和内容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为了适应浅阅读的接受习惯,文学作品的叙事更加注重情节的紧凑性和娱乐性。在这种趋势下,许多作品通过精巧的情节设计和快速的节奏推进,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其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阅读的愉悦感;语言风格也变得更加简洁明快,避免冗长的描写和复杂的修辞,以适应快节奏的阅读需求。这种叙事方式的调整,使得文学作品在传播过程中能够更广泛地触及不同层次的读者群体,扩大了文学的受众范围。另一方面,深阅读的传统并未完全消失,一些文学作品仍然通过复杂的叙事结构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读者进行深度解读。这些作品在创作中融入了多层次的叙事视角和多维度的文化意蕴,为读者提供了深入挖掘的空间。它们不仅关注情节的吸引力,更注重思想的深度和艺术的创新,试图在浅阅读的潮流中保留文学的深度与厚度。这种叙事接受方式的转变,促使文学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更加注重作品的层次性和多样性,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创作者在追求作品的娱乐性的同时,也不忘挖掘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力求在浅阅读与深阅读之间找到平衡,使文学作品既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阅读节奏,又能延续文学的深度与价值。
(五)重建深阅读的可能性与路径
尽管浅阅读在当下占据主导地位,但重建深阅读的可能性和路径仍然存在。文学教育是推动深阅读回归的重要手段之一。系统的文学课程和阅读指导,可以培养读者对文本的细读能力,使其能够深入文本内部,展开广义的语境阅读。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能够帮助读者理解作品的表层意义,还能引导他们挖掘作品背后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同时,文化活动的开展也为深阅读的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文学讲座、读书会、研讨会等形式,能够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激发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深入思考和交流。此外,文学作品本身的创新也是吸引读者回归深阅读的重要因素。现代文学作品在叙事形式和内容上的探索,为深阅读的回归提供了新的契机。创作者通过融合多种叙事视角和文化元素,使作品既满足浅阅读的趣味性,又保留了深阅读的深度。这种创新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表现力,也拓展了读者的阅读空间。
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叙事变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从创作主体的多元化到叙事形式的重塑,再到接受方式的转变,文学在新媒体语境下呈现出全新的生态。创作主体的去中心化、叙事形式的多模态融合,以及接受方式从深阅读向浅阅读的过渡,共同推动了文学的创新发展。未来,文学创作将在多主体互动、跨媒介融合以及雅俗共赏的趋势中持续变革,而文学教育和文化活动的引导也将为深阅读的回归提供新的契机。在这一过程中,文学的本质—对人性与情感的深刻表达,将始终是文学蓬勃发展的核心动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177.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