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修辞与古典戏曲人物语言个性化塑造借鉴融合之道

作者: 刘盟

文学修辞是增强语言表现力的核心手段,若能将其融入戏曲语言创作,既能使人物形象更为立体鲜活,又可彰显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戏曲艺术持续创新的背景下,探究文学修辞手法在戏曲语言个性化塑造中的创新应用,对提升剧种艺术品质与深化文化内涵具有双重价值。本文通过解析夸张、比喻、拟人等相关修辞手法来赋予戏曲人物独特的语言风格、增强情感表达、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等方面的作用,结合《赵氏孤儿》《窦娥冤》《周仁回府》等经典戏曲文本案例,系统研究文学修辞与戏曲人物语言个性化塑造的关系,可以为包含戏曲表演者在内的创作者提供有效参考。这种跨艺术门类的理论融合,既能推动戏曲语言艺术的创新发展,又能通过鲜活生动的人物塑造增强剧种感染力,从而提高戏曲艺术的整体魅力。

一、常见文学修辞手法在戏曲人物语言中的作用

(一)比喻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

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在戏曲人物塑造中就像通往生动形象世界大门的神奇钥匙,在许多经典曲目中都有出现。以高腔剧本《林冲夜奔》为例,其中“恰便似脱精苍鹰,离笼狡兔,摘网腾蛟。救国难谁诛正卯,掌刑法难得皋陶”的唱词,通过将自己的身世喻为苍鹰、狡兔、腾蛟,既具象化人命运之多舛,又借笼、网的限制约束暗喻被霸权欺压。观众既能从苍鹰、狡兔、腾蛟意象中自然联想到主人公英雄气短的形象,又能从笼、网中感知人物如履薄冰的命运轨迹。再如,《金沙滩·五郎出家》中的杨五郎唱词:“好一似嫩草儿被霜杀。”此类以物喻人的修辞在戏曲文本中极其常见。这样用的好处是既消解了戏曲语言的抽象性,使人物形象跃然台上,又通过意象叠加传递出超越文字的多重象征意义,显著增强了戏曲情境的感染力。

(二)夸张修辞手法突出人物情感与性格

夸张修辞手法在戏曲舞台中更能成为展现人物感情与性格的有力武器。当戏曲人物陷入强烈的感情旋涡时,他们通过夸张的表现形式将这种情感无限放大,从而更加深入地触动观众的内心。例如,在秦腔剧本《周仁回府·刺严》中,周仁悲痛欲绝地唱出:“这半响把人的肝胆裂碎。”这一夸张的表现如惊雷,瞬间将人物夹缝中两难的遭遇具象化。观众不仅从词意中能感知到周仁所经历的无奈、悲痛,更能透过肝胆裂碎的此种表达,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他所遭受的巨大精神困境。这种夸张手法的运用让周仁的人物形象在舞台上瞬间变得真实和沉重起来,又以极具冲击力的情感表达聚焦观众视线,最终在激化的戏剧冲突中完成对该剧忠义侠主题的深度诠释。再如,《红梅记·鬼怨》中“怨气腾腾,三千丈”的唱词,亦是典型的夸张修辞表达。

(三)拟人、通感修辞手法赋予事物人性色彩

拟人修辞手法为戏曲人物语言注入了独有的温情与诗意,让没有生命的事物焕发鲜活的人性色彩。在以自然为背景的戏曲中,这种艺术手法运用得极为巧妙。例如,上党郴子《梅龙镇·寻夫》中的唱词:“抬头望扑棱棱小鸟把路领,低头看一簇簇野花笑脸迎,路旁旁柳丝飘摆殷勤献,身边边彩蝶飞舞来奉承,李凤进京还是李凤,不理睬这些个趋炎附势的鬼精灵。”舞台上空无一物,却通过唱词将沿路所见的动物、植物景象生动地描述出来,并且赋予人格情致,表现出主人公的喜悦之情。这种拟人化处理既消弭了人物与自然之间的距离,使环境成为叙事参与者,又通过物我交融强化了人物情感层次,最终让戏曲语言获得超越文字的生命张力。再如,秦腔《白蛇传·断桥》中“西湖山水还依旧,憔悴难对满眼秋。霜染丹枫寒林瘦,不堪回首忆旧游”的唱词,其中的“瘦”就是通感修辞手法,将树木之萧瑟,环境之肃杀,人心理之悲苦通过一个体感之“寒”来表达,赋予物境以人性,尽显戏剧中人物的情绪。

二、文学修辞手法在戏曲人物语言个性化塑造中的成功案例分析

(一)《窦娥冤》中的修辞手法展现人物的悲愤情感

在关汉卿的经典之作《窦娥冤》中,窦娥在刑场质问时的那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让人振聋发聘。双重修辞手法的运用将窦娥内心的悲愤展现得淋漓尽致。此处反问句式与排比结构形成情感叠加,将人物对天地的控诉转化为对封建司法的终极审判。拟人化处理使得天地具备了审判者的身份,却刻意倒置其“惩恶扬善”的职能,这种悖论性修辞既外化了窦娥的绝望呐喊,又暗讽了所谓“天命”的虚伪性,将其悲愤与无奈的情感具象化,让观众仿佛能触摸到她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挣扎。此时的窦娥不再是含冤入狱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向不公命运宣战的勇士。修辞手法的巧用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立体、更加震撼人心,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社会底层人民在残酷社会现实压迫下的苦难与抗争精神。

(二)《西厢记》中的修辞手法刻画人物的细腻情感

古典戏曲文本《西厢记》对崔莺莺细腻情感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刻画功不可没。崔莺莺思念张生时“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唱词就像是一首深情的诗篇,通过碧云、黄花、西风、飞雁的意象组合,构建出萧瑟的深秋图景。“晓来谁染霜林醉”的设问引出“总是离人泪”的拟人化表达,将满山红叶幻化为离人血泪浸染的见证。这种修辞手法既让自然景物成为情感的载体,又让崔莺莺的相思之苦突破深闺束缚,转化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诗意呈现。这种细腻的情感描绘将崔莺莺这个人物刻画得更加饱满,让她从一个困于深闺中的千金小姐转变为一个有着热烈情感、勇敢追求爱情的女性,让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封建时代女性在爱情中的挣扎与执着,体会到这段爱情故事的凄美与动人。

(三)《穆桂英挂帅》中的修辞手法凸显人物的豪迈性格

在《穆桂英挂帅》中,“我不挂帅谁挂师,我不领兵谁领兵”的双重反问,如战鼓般震荡出女将的豪迈气魄。在那个男尊女卑观念根深蒂固的封建社会中,女性挂帅出征就是一件极为少见的事情。穆桂英的这句反问式的表达不仅是对自身能力的高度自信,更是在男权主导的封建语境中撕开了裂口一当男性统帅集体失语时,她的质问本身就成为打破性别禁锢的宣言。观众从这十四字台词里不仅能看见女帅执掌虎符的英姿,更能感受到语言力量对“女子不能领兵打仗”礼教藩篱的实质性冲击,最终成就了戏曲史上最具反叛精神的巾帼英雄形象。

三、文学修辞手法在戏曲人物语言运用中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一)保持戏曲语言风格与修辞手法的协调统一

不同的剧种在戏曲语言风格中都有着不同鲜明特色的形象。例如,昆曲的语言表达更为典雅优美,更注重节奏与韵律,就像是江南水乡潺潺溪水一般灵动,同时伴随着诗意;秦腔的语言表达充满着西北大地的高亢激昂和豪放之感,像黄钟大吕一般震撼人心。创作者在使用文学修辞手法塑造人物时,需要考虑不同曲调的差异性。例如,在昆曲中,创作者使用了太过直白且通俗的修辞手法,就像是将泼墨涂鸦的绘画方式运用在了工笔画中,破坏了昆曲的婉约细腻的美感。这时就需要创作者深入研究不同剧种特色,以准确地掌握该类剧种的精华所在。再如,在越剧中,创作者就更要体会佳人才子的爱情故事,让语言更加柔美细腻。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创作者可以使用比喻的手法把温婉的女性比喻成春天里含苞待放的花朵。这样的巧用不仅能够贴合越剧细腻的风格,同时还可以生动形象地体现出人物性格。另外,在注重修辞手法与戏曲音乐之间相互配合的同时,创作者还要让唱词在韵律中展现得和谐优美,让观众在听觉与视觉上都能感受到美,真正做到修辞手法与戏曲语言风格相互成就,共同营造出独特的戏曲艺术氛围。

文学修辞与古典戏曲人物语言个性化塑造借鉴融合之道0

(二)避免修辞手法滥用导致人物形象失真

修辞手法的滥用会导致人物形象失去原有的特色,不仅起不到修饰作用,还会破坏美感。有些戏曲中一味地使用夸张的手法过于追求语言的华丽感,让主人公脱离生活实际和身份的语言,影响了角色形象的准确传递。南宋的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最先将“当行”“本色”用于诗歌评论。他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这就需要我们的戏曲文学创作要坚持真实自然,即本色当行。

此外,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要多从具体的生活中汲取灵感,这样可以让人物语言变得更丰富和自然,富有生活气息。总之,在戏曲文学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创作者要让修辞手法变成助力,而非阻碍。

(三)结合现代观众审美需求创新修辞手法的应用

随着当代观众审美需求的多元化发展,戏曲想要在新时代中更有生机就必须在修辞手法的应用中进行创新。在网络亚文化语言多元化生产和传播的今天,戏曲语言可以借鉴这些文化元素与现代发展进行融合,像“种草”这种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网络流行语可以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对某种事物的推荐,戏曲创作者就可以对其巧妙地进行运用,如若是想要表现角色对他人推荐自己喜爱的某种新奇事物的时候就可以说:“此宝物真乃好物,我要给诸位‘种草’啦!”用这种轻松愉悦的方式拉近戏曲人物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同时,创作者也要注意当代社会环境下的观众对复杂情感深入表达的需要。当下,人们的情感更加丰富细腻,因此戏曲人物语言就需要更加复杂且多元化的修辞手法来进行描绘。例如,在表现演员角色纠结的内心时,创作者就可以选择采用排比和比喻对比相结合的方式,如秦腔《白逼宫》中的唱词:“欺寡人好一似雪压青松、日晒雪消,滴滴嗒嗒、嗒嗒滴滴、犹如珠泪四下抛;欺寡人好一似浪里孤舟、漂漂荡荡,荡荡漂漂、上下颠簸、左无依来右无靠。”这样的创新应用,可以让戏曲人物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内心世界,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进入到戏曲艺术的世界。

(四)培养戏曲创作者对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

虽然当下部分创作者有着创作新剧目的热情,但仍缺少系统化的学习,无法合理地运用修辞手法,创作出的剧目生硬、不自然。为改变这种状况戏曲学院需要对课程展开优化,开设相应的文学修辞手法课程,在课堂上不仅要分析常用修辞手法的定义和用法,更需要与经典戏曲剧目相结合并进行实践,让学生学会在不同场景中灵活运用修辞手法。在讲解拟人手法运用的时候,教师可以将《牡丹亭》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唱词作为示例,分析这里是怎样对自然场景进行拟人形容并营造出独特情感氛围的,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文学创作培训与交流活动,目的是拓宽视野,提升文学素养。此外,创作者自身要养成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习惯,从优秀作品中汲取语言运用的智慧,不断在实践中摸索并进行总结,逐渐提升运用修辞手法塑造戏曲人物语言的能力,为戏曲艺术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文学修辞手法在戏曲人物语言个性化塑造中具有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合理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能够使戏曲人物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情感饱满,人物形象也变得更加鲜活且独特。然而,在戏曲创作运用的过程中,创作者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并积极采取应对策略,才能让文学修辞手法在戏曲人物语言塑造中发挥更大的价值。为此,创作者要在保持语言风格协调、避免滥用、结合现代审美创新,以及提升能力等方面应对诸多挑战。这种多维度创新既能为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又能在赓续文化基因的同时使古老剧种焕发时代生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作为综合性的戏曲艺术,我们应鼓励创作者从现实生活中获取灵感,让修辞手法的运用更符合人物的真实情感与生活逻辑。此外,我们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来进行戏曲修辞手法创新,为戏曲语言增添时代魅力的同时持续深入挖掘文学修辞手法的潜力,让更多人领略到戏曲传统文化瑰宝的独特魅力,绽放时代光彩。

文学修辞与古典戏曲人物语言个性化塑造借鉴融合之道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178.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