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砚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与演唱方法分析
作者: 王浩桢李砚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新生代作曲家之一,其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不仅风格多变,同时也蕴含着诸多新的音乐元素。就学习者而言,掌握和了解李砚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与演唱方法,有利于提升个人的音乐素养和文化内涵。因此,本文选取李砚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进行研究,进一步分析其作品的创作特点与演唱方法,实现在充分理解其作品艺术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提升自身的演唱技巧,能够在今后的作品演绎中更好地诠释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艺术性。
一、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价值分析
(一)艺术与审美价值
大部分古诗词作品均是由创作者结合亲身经历、生活体验,并经过多次推敲、反复琢磨所创作的诗词作品,我们完全可以从其中体会和感悟创作者独特的内心世界,同时也了解创作者极为出众的才华。古诗词艺术歌曲将古典诗词与音乐相结合,充分利用古诗词起承转合的特性,搭配与之契合的旋律和伴奏,再通过强弱记号、表情记号处理,提高情感表达效果,更进一步呈现古诗词隐藏的意境美,给予听众与众不同、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进而加深听众对创作者所见、所闻、所想的感悟,以便更好地理解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艺术价值。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古诗词艺术歌曲也呈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与创作者的共同努力密切相关。各个时期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不仅贴合时代背景,其创作内容也愈加丰富,标志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水平不断提升,也从侧面反映了演唱者的艺术审美水平。早期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方式仅是以单一旋律演唱为主,而当前则是注重词的韵律掌握以及曲谱中强弱符号的准确表达,灵活运用不同的演唱方法对古诗词艺术歌曲充分诠释。在该过程中,听众的审美水平也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二)深厚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
站在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层面思考,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极为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其旋律、作词均有与中华文化精髓相融合的体现。古诗词与音乐有机结合,除了能够将诗词创作者的内心情感以及思想观念进行表达,也向听众传递了文化信息,打破创作者与听众之间的沟通屏障。就听众而言,上述这一种艺术表达,可以帮助其自身加强对作品深层含义的理解,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熏陶,进而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可见,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与演唱对创作者、演唱者均带来了一定影响,充分激发了该类群体对古诗词艺术歌曲长期创作与多风格演绎的积极性和热情。
古诗词艺术歌曲作为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得到了持续的传承和良好的发展,不仅可以更好地弘扬古代文学艺术价值,又能将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进行全方位的展现。古诗词艺术歌曲通过创作与演唱,跨越时空传递创作者的文化意蕴与情感,激发现代听众的情感共鸣,从而彰显其当代价值与独特魅力。
二、李砚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与演唱方法
(一)作品分析与演唱方法
1.《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 流行风格
从作品的歌词与内涵来看,词作者张九龄在“海上生明月”一句中运用“明月”一词来烘托寄相思的氛围,强调月光笼罩大地,以增强所营造氛围的感染力,引起听众的思想情感共鸣。在“情人怨摇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中,词作者着重强调了“怨”“竟”两字,目的是进一步体现思念之情。这说明词作者受到该环境影响,将自己的内部情感进行了外放化表达。因思念之情所产生的“怨”,导致词作者难以入眠,也能从侧面引导听众感受词作者在当时环境下的无奈之感以及悲凉之情。
从作品的文化内涵来看,词作者以月亮圆缺变化、光的强弱来表达对远方亲人、好友的思念之情,充分反映了美好祝愿的主题。作品运用反衬、借景抒情等修辞手法,通过幸福欢乐的月圆之夜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进而引发更多漂泊在外的人的情感共鸣。
从曲式结构来看,该作品的曲式结构具有无再现的单一部曲式特征,调式以d羽七声清乐为主,由18个小节构成,且曲式开头前奏直接表明了该作品的感情基调。乐句尾声部分出现了空拍,主要是发挥其留白作用,引导听众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
结合上述内容,可知该作品的创作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和声特点。该作品属于流行风格,充分展现了“新古典”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显著特点。在和声处理方面,该作品采取了Δ I V I V 级的反功能,以和弦方式将和声进行连接,将作品所涉及的民族风格加以体现;同时,对分解和弦进行了大量运用,目的是在和声效果中将和弦外音更好地凸显出来,直接呈现该作品创作的现代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李砚对多种风格的融合,进而有效地描述词作者当时的处境,以及在月圆之夜所产生的孤独心境。另外,李砚对结束音的处理,使原本想表达的悲伤忧郁的氛围感得到更深层次的烘托。第二,旋律特点。根据“海上生明月”场景,李砚对作品的第4小节旋律进行了特殊处理,利用“上爬旋律”对应月圆的迷人景色,以及观看月亮升起时景色的激动情感;同时,运用大切分音型,对第6、第7小节进行连接处理,强调圆月时词作者对远方亲朋好友的思念之情。作品通过柱式和弦与主音旋律相互配合,更好地烘托了词作者内心的无奈之感。李砚所选用的依词填曲创作手法,准确地表达了整首诗的含义,并保证了情与景的相互统一。
从演唱技巧来看,该作品重点强调了“依字行腔”“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三个方面。从谱例中的第8、第9小节来看,李砚运用拟声词“鸣”对词作者内心悲凉的情感进行表现,而演唱者即可根据当前所营造的悲伤情感氛围对音调、字调进行调整。进入第10小节,情绪变化明显,这是词作者观看美景时产生的激动情绪。基于此,演唱者需要运用“依字行腔”的演唱方法,在演唱过程中及时且恰当地调整自身的演唱情绪,也能让听众从音调上感受情感转换的前后对比。针对该作品的演唱,演唱者必须咬字、吐字清晰,同时以“软咬”“软收”等方式准确把握每个字符的着力点。例如,演唱“海上生明月”乐句时,演唱者需要对其中的“生”字以念的感觉进行咬字、吐字处理,同时分开该字的音节,字头为sh,归韵则是eng。因此在演唱时,演唱者需要将eng音作为整个字声音的着力点,以避免出现字符吐出不清晰、声音散掉等问题。另外,演唱作品前,演唱者必须对作品的歌词有一定熟悉度,将情绪与歌词中的每个字相结合,有感情地朗读,逐渐掌握要求的“字正腔圆”演唱感觉。这样既能使演唱者准确地表达作品内涵的情感,又能确保歌词与旋律得到完美结合。“声情并茂”则是强调情绪的表达和传递。演唱该作品时,演唱者要注重悲伤情绪的表达,部分音节的演唱处理,可以采取颤音、哭腔等技巧,以突出作品主题的核心思想。
2.《凤求凰》 民美风格
从作品的歌词与内涵来着,词作者司马相如利用“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还原了他对佳人一见倾心、难以忘却的情境,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二者紧密缠绕的缘分,是对佳人深深迷恋的外在表现。在“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中,词作者运用了特殊的比喻修辞手法,词作者本人为凤,佳人为凰,强调二者本为一体,任何一方的缺失则无法组成完整的个体,二者相伴方可保证个体完整,充分表达了词作者对倾心之人的爱慕和追求。作品末尾的“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与“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则是说词作者与佳人若无法共度余生,可能会因这份无法获得的情感而郁郁终生,向大众表达和传递了词作者想要与所爱之人比翼双飞、携手并进的决心。
从作品的文化内涵来看,词作者着重描写了自己对卓府佳人的一见倾心,以及深陷情感无法自拔的状态。最后尾句的表达,直接表明了二者想要白首偕老的决心和信心,以“凤求凰”为引线,传递词作者对倾心之人的强烈情感。
从曲式结构来看,该作品的调式调性以d羽七声雅乐调式为主,曲式结构具有带前奏的无再现单二部曲式特征,分别由前奏、A乐段、间奏、B乐段等共9个部分组成整首歌曲的结构,共计54个小节。以作品中第6至13小节为例,共由4个乐句组成,相互之间存在承上启下的关系。乐句前两个小节的伴奏部分以琶音为主,以突出词作者遇见佳人时的激动、忐忑情绪;后两个小节尾音的特殊处理,核心是传递词作者初见佳人的内心感受,并利用凤与凰比喻整首词所想表达的爱慕之情。从音乐创作角度来看,该部分曲式结构设计,主要起到对调式调性的固化作用。
结合上述内容,可知该作品的创作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和声特点。由李砚所创作的《凤求凰》古诗词艺术歌曲作品,具有明显的民族风格。在创作期间,李砚深入分析了汉代词作者对古诗词本身的文体布局,并以诗词的核心思想情感、韵律特征为依据,融合了现代化的创作元素。例如,他以分解和弦、半分解和弦等方式强调该作品的故事性、抒情性,节奏以八分音符为主,使其与诗词韵律变化保持一致,更好地体现诗词中起承转合的效果。这既向听众展现了作品的民族风格,也强化了其旋律色彩,从叙述角度完成了“凤求凰”这一唯美爱情故事的表达。第二,旋律特点。李砚将“同头换尾”以及分解和弦运用在作品中的第6至9小节中,更进一步细化处理该部分旋律和伴奏织体,以展现词作者对初见佳人的内心震撼以及迷恋。在后续连接处理方面,李砚则是根据歌词内容搭配具有上下起伏特征的波浪状旋律,以表达词作者无法与佳人相见时的内心煎熬,再结合“凤求凰”典故彰显二者感情所处的现状。最后小节的旋律则是进入全曲高潮的乐段,李砚大量运用跳进、级进手法,更加形象地描述作品所要传递的真挚情感以及词作者向往爱情、追求真爱的决心。
从演唱技巧来看,民美风格强调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必须保留原汁原味,注重整首古诗词韵味的把握。演唱者运用“依字行腔”的演唱方法,可以更好地处理自己在演唱过程中的语调、声调变化。与此同时,根据韵律变化,演唱者调整咬字、吐字的力度表现,同时结合音高、字发音的改变而不断调整气息。这既能保证咬字、吐字清晰,又能将该作品的内在感情在演唱过程中精准地表达出来。此外,演唱过程中的情感表达,要求演唱者明确《凤求凰》作品中每个乐句对应的情绪变化,依据情绪变化调整各个小节演唱时的停顿时间,以呈现出多种情绪相融合的效果,并在最高音处采取扩大时值处理,强化情绪输出,达到增强情感渲染能力的目的。
(二)作品中创作特点与演唱方法的共性表现
上述两首古诗词艺术歌曲作品均由新生代作曲家李砚所创作,其歌词沿用原古诗词,伴奏以钢琴旋律为主。从创作技法来看,李砚所选择的古诗词均为抒情类,节奏上运用四拍子,整体节奏相对较慢;旋律的编排上充分结合了原诗词中人物的情绪变化和词句对应的意境,充分体现了依词填曲这一创作手法的优势。这不仅可以使演唱者在后续演唱的过程中将古诗词艺术歌曲典雅细腻的旋律进行更加准确的呈现,又能向听众呈现古诗词独特的韵味。该创作技法提升了词韵与音韵的匹配程度。
(三)作品中创作特点与演唱方法的个性表现
上述两首古诗词艺术歌曲作品在创作方面均极具鲜明特色,其中《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中增加了拟声词,用于表达词作者低落、悲凉、孤独的情绪;而《凤求凰》则是强调表情符号的运用,对部分歌词中的字进行重音记号处理,强调背后真挚而热烈的情感,同时又能在演唱过程中起到断音作用,以表明佳人对待词作者情感的态度和信心。此外,虽然两首作品均属于“新古典”古诗词艺术歌曲,但风格色彩差异明显,针对其演唱,要注重多元化演唱方法的运用,并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以增强古诗词艺术歌曲演绎的现代性。
综上所述,古诗词艺术歌曲是古典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重要体现。作曲家李砚所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无论是风格表现、演唱技巧还是文化内涵,均在提升学习者的音乐素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李砚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与演唱方法,深入挖掘其作品的核心内涵,有助于深化学习者对其作品内在意蕴的理解,使今后的演绎更精准地传递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风格与价值。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182.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