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神话美学视域下的《哪吒之魔童闹海》研究
作者: 吴从林本文以约瑟夫·坎贝尔神话原型理论和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为研究框架,通过对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深度解析,揭示其如何在当代语境下重构古典神话的美学价值。研究发现,该作品通过色彩符号的隐喻系统、五行哲学的视觉转译、传统意象的现代化重构等多个维度,构建起具有东方审美特质的叙事体系。其创新实践为中国神话的影视改编提供了“形神兼备”的美学范式,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实现了现代审美转化,也给予我们传统文化IP的商业变现的新思考。
一、神话原型与当代重构:哪吒形象的审美变
关于哪吒形象的争议,需从其文化源流与历史演变中寻找答案。现代影视作品中“魔童哪吒”的设定,实则更贴近其原始神话形象,这一论断可从以下四个维度得到验证:
(一)跨文化融合的异域血统
哪吒的起源可追溯至古波斯拜火教战神努扎尔(Nuzar),其名在波斯语中意为“新生儿”,对应哪吒的孩童形象。《列王纪》记载努扎尔为波斯俾什达迪王朝的三王子,骁勇善战却命运悲壮,其“三太子”头衔与三头六臂的法身特征,与哪吒形象高度契合。
佛教吸收努扎尔形象后,将其转化为护法神“那咤俱伐罗”,作为毗沙门天王之子。唐代佛经《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明确记载,“那吒太子手捧戟,以恶眼见四方”,强调其愤怒相与降魔职能。敦煌壁画中的哪吒形象亦为“粉面朱唇”与“凶目怒视”并存,印证其护法神的双重特质。
(二)道教重构中的形象檀变
1.从凶神到童真的本土化改造
宋元时期,道教通过《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将哪吒纳入体系,赋予其“玉帝驾下大罗仙”的身份,但保留佛教莲花化身的设定。书中描述哪吒“身长六丈,头戴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脚踏磐石,手持法律,大喝一声,云降雨从,乾坤烁动”,与《封神演义》中“面如傅粉”形成鲜明对比。明代杂剧《猛烈哪吒三变化》更强化其“三头颭,六臂辉辉”的威猛形象,凸显降妖职能。
2.伦理冲突的符号化表达
“析骨还父”情节最早见于宋代禅宗典籍《五灯会元》,本质是佛教“破除肉身执念”的哲学演绎。而《封神演义》将其改编为父子伦理冲突,通过太乙真人的道教干预,完成从宗教隐喻到世俗叙事的转化。这一改编使哪吒的叛逆性被儒家伦理放大,但其原始形象中的暴烈底色始终未褪。
(三)文学美化的历史悖论
1.明清小说的视觉驯化
《西游记》将哪吒塑造为“玉面娇容如满月”的童男形象,弱化其凶相;《封神演义》虽保留哪吒三头六臂的设定,却通过“灵珠子转世”的出身赋予其正统性。这种美化实为儒道合流背景下对“异域神祇”的文化驯服,通过外貌的童真化消解其反叛性。
2.民间信仰的实用主义调和
在澳门、闽南等地的哪吒信仰中,其形象兼具“儿童守护神”与“驱疫镇邪”功能。福建古神像中的哪吒虽保留俊美特征,但手持火尖枪、足踏风火轮的配置,仍暗示其战斗本质。这种实用主义改造反映了民间对神格复杂性的包容。
(四)当代重构的原始性回归
1.魔童设定的文化考古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烟熏妆”“暴戾性情”的设计,直指唐代佛经描述的“恶眼见四方”与明代《三宝太监西洋记》中“面如蓝靛,发似朱砂”的原始特征。电影通过数字技术再现《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的“三头九眼八臂”法相,在视觉层面完成对凶神本相的复归。
2.反叛精神的历史呼应
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宣言,实为对佛教“破除宿命论"与波斯战神“抗争悲剧命运"的双重继承。从元代《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到明代《封神演义》,哪吒形象经历了佛教护法神向道教战神的文化转译过程。原始文本中的“析骨还父”情节,本质上是儒释道三教伦理冲突的具象化表达。在《封神演义》中,太乙真人用莲藕重塑哪吒肉身,既保留了佛教莲花圣洁的象征意义,又融入道教“肉身成圣”的修炼理念,形成跨文化的审美复合体。哪吒形象的演变史,实为一部跨文化碰撞与权力话语博弈的历史。从波斯战神到佛教护法,从道教仙童到影视魔童,其外貌变迁始终服务于不同时代的文化需求。
(五)坎贝尔神话模型的东方演绎
约瑟夫·坎贝尔在比较神话学领域提出的“单一神话”理论揭示了人类文明的深层叙事密码,这种理论被概括为“启程一启蒙一归来”的叙事范式,在东方语境下经历了独特的文化转码过程。以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为例,其叙事框架虽保留英雄之旅的拓扑结构,却通过东方哲学体系的符号转译完成了文化本位的创新性诠释。主人公因守护伦理共同体的双重使命(保全陈塘关百姓与重塑敖丙肉身)被迫脱离原有生存场域,这种“离家”行为既暗合约瑟夫·坎贝尔理论中的“冒险召唤”,更投射着东方文化特有的“家国同构”意识。启悟仪式则呈现为道教玄学体系的叙事转喻一玉虚宫三重试炼(三场捉妖战斗)。回归仪式突破了西方英雄叙事中常见的个体救赎模式,通过“肉身祭鼎”的终极抉择,将儒家“杀身成仁”的伦理观与道家“形神俱妙”的超越性追求进行创造性融合。
二、视觉符号的现代转译:色彩美学的文化隐喻
(一)红黑对抗的叙事语法
影片建立“红色(哪吒)一蓝色(敖丙)一黑褐色(无量仙翁)”的三元色彩体系。红色系从初期的绛红(暴戾)到后期的赤红(觉醒),通过饱和度变化暗示人物成长。特别在混元鼎中哪吒冲破穿心咒的场景中,哪吒毁灭肉身后重塑肉身一身赤红色,哪吒身披混天绫的赤红与敖丙万龙甲的水蓝形成冷暖对抗,这种色彩对抗既延续戏曲脸谱的符号传统,又暗合荣格心理学中的“阴影一人格”原型理论。在电影中,无量仙翁的本源是老树,用黑褐色展示无量仙翁的树根,一方面象征着稳重而有力的老树之力,另一方面又代表五行属性的设定,为电影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寓意。
(二)水墨美学的数字化重生
电影的画面充满了水墨之美,未经雕琢而天然纯粹。像太乙真人展示的“山河社稷图”,是以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为蓝本,其画面风格借鉴了青绿山水画技法,峰峦叠嶂、云雾缭绕、溪水潺潺,每一处景致都仿若从宋代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走出。画卷中“笔冢”场景的枯笔飞白,暗喻道家“虚室生白”的哲学观;“荷花池”的没骨画法则对应佛家“花开见佛”的顿悟意象。
(三)光色语言的戏剧张力
混元鼎破碎场景采用高反差照明设计,阐教降魔队的金光、无量仙翁树干的黑褐色、混元鼎的三味真火与哪吒火焰的暖红光,以及龙族的灰黑色形成剧烈冲突。这种布光策略借鉴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卡里加里博士》的视觉语法,通过非自然光效强化命运对抗的戏剧性。而最终混元鼎破碎时进发的金色光芒,则象征主角取得胜利的曙光,也暗示着哪吒这一形象达成儒道合流的精神圆满。
三、五行哲学的影像转码:元素系统的叙事功能
(一)空间建构的五行法则
陈塘关的地理布局暗合五行方位:东侧龙宫(水)、西侧李府(金)、南侧海滩(火)、北侧雪山(水)、中央关城(土)。东方的东海龙王敖广(青龙木)、南海龙王敖钦(朱雀火)、西海龙王敖闰(白虎金)、北海龙王敖顺(玄武水),四方龙王也与五行方位相对应。这种空间编码出自《淮南子·天文训》的“五方五位”理论。影片中通过敖丙水攻陈塘关(水克火)、哪吒火破冰穹(火克金)等场面,将五行生克转化为视觉冲突。
(二)人物设定的元素对应
主要角色构成完整的五行系统:哪吒(火)、敖丙(水)、李靖(金)、无量仙翁(木)、太乙真人(土)。这种设定深度绑定人物命运,如敖丙的万龙甲(水)既是对哪吒(火)的制约,也是自我禁锢的隐喻。而太乙真人坐骑飞猪的土属性,则暗合《周易》“厚德载物”的哲学内涵。哪吒最终打败无量仙翁的混元鼎(金),也暗含了五行理论火克金的哲学。
(三)道具系统的相生相克
关键道具构成微观五行体系:火尖枪(火)、混天绫(木)、风火轮(金)、乾坤圈(土)、盘龙冰锤(水)。这些器物在战斗中形成了生克关系,如混天绫(木)助长火尖枪(火),既符合物理规律,又暗藏道家“盗天地之气”的修炼法则。特别是乾坤圈对魔性的压制,实为土克水的易理显现。
四、传统意象的现代化重构:符号体系的审美转化
(一)莲花意象的双重解码
影片将传统佛教莲花符号解构为“魔丸一灵珠”的二元载体。莲花在佛教中象征“清净无染”,但其文化内涵亦与儒家心性论存在深层关联。影片将这一复合意象进行解构:血色莲苞既暗合佛教“业力”观(魔丸附体的因果轮回),又呼应王阳明“心即理”的哲学命题——哪吒虽身陷“游泥”(世俗偏见),却通过“致良知”突破命运桎梏,这种重构实现了宗教符号向存在主义哲学的话语转换。
(二)龙族符号的悲剧重构
龙宫场景设计突破传统祥瑞意象,借鉴三星堆青铜神树的造型语言,将龙族塑造为被囚禁的远古文明。东海龙王盘踞的那根柱子叫盘龙柱,它不仅仅是东海的定海神针那么简单,它还承担了封印妖族和龙族的重任。龙族将龙宫设为封印之地,并在海底增设这根庞大的盘龙柱,用众多铁链悬挂下来,束缚妖族与龙族。被禁锢的龙群形成米歇尔·福柯“圆形监狱”的现代性批判。此处用锁链与之关联,寓意着龙族本应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沦为天庭阶下囚,遭受无尽禁锢。这种反差强化了龙族的悲剧色彩,使其不再是简单的神话反派,而是有着复杂身世与深沉怨念的族群,引发观众对强权、命运与反抗的深度思考。
(三)混天绫的流体美学
电影中的混天绫继承了戏曲水袖的灵动精髓,又突破其程式化局限。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瑰宝,而水袖是其重要表演程式之一。演员通过舞动水袖,以优美、灵动、富有韵律的动作,展现人物的情感、心境与身份。电影中混天绫像水袖一样舞动,带有独特的韵味和飘逸之姿。其缠绕、伸展、爆发的动态过程,既保留了戏曲水袖的婉转缠绵,又通过流体动力学算法实现“势”的现代转化,使每一帧运动都符合“气韵生动”之美。这种传统“气韵”美学与科学“算法”的融合,创造了电影优美新奇的画面,让人流连忘返,也展示了科技进步、新质生产力给电影动漫行业带来的新的突破和视觉奇观。
五、动漫文化产业的革新与市场价值
(一)工业化生产体系的突破
影片采用了“前期视觉开发一中期跨域协作一后期云端渲染”的全流程工业化生产模式。其中概念设计阶段搭建的神话元素数据库,涵盖从商周青铜器纹样到宋代建筑构件的数字资产库。在制作周期管理上,制作团队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全球100多家公司的2400多个镜头同步更新,采用3D建模完善服化道细节,将传统动画的制作周期压缩 40 % 。这种“数字中台 + 分布式创作”的模式,使单片制作成本控制在5亿元以内。
(二)技术驱动的美学经济
影片研发的“元神可视化系统”,将道家“三魂七魄”理论转化为可量化的视觉参数,推动动漫电影迈入“量子渲染”时代。哪吒魔化过程中,火尖枪的火焰离子的编号,都是离子流动轨迹、速度的变化,系统通过粒子效果模拟火焰的震荡变化,达到逼真的视觉效果。“元神可视化系统”推动了影视作品渲染效果的进一步提升,这种技术溢出效应使动画资产可重复利用,能更高效率的完成,传统需要人工去合成的特效,现在可以系统自动生成,极大地节约了成本,开创了“美学一技术一产业”的闭环商业模式。
(三)全球化传播的市场重构
通过建立“文化折扣补偿机制”,影片在北美市场采用了动态字幕系统:英文字幕不仅翻译台词,更通过AR技术叠加神话典故注释。这种创新使海外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度大幅提高。影片一上线就在北美地区超过700个电影院排片,也使得《哪吒之魔童闹海》成为我国影史首部全球票房破百亿元的电影。
《哪吒之魔童闹海》通过建立“神话原型一视觉符号—哲学体系一文化意象一商业价值”的五维美学架构,成功地实现了古典神话的现代性转化。影片在数字技术层面创造的“新国风”视觉体系,在哲学层面构建的“五行叙事”模型,以及在文化层面实现的“传统符号再生”机制,共同指向中国神话电影的美学发展方向。这种创作范式不仅为传统文化IP的现代转化提供可复制的路径,更在全球化语境下确立了东方美学的表达坐标。未来的神话电影创作,可在本片建立的框架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神话思维与量子物理、东方哲学与人工智能等跨领域的美学融合,推动中国神话美学体系的当代建构。未来神话类动画的创新发展,需要在人工智能创作、元宇宙叙事等前沿领域深化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动漫产业美学经济体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190.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