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培育 发挥教材育人功能
作者: 朱家华教材作为国家意志、民族文化、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集中体现,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载体和工具。2024年秋季,各科义务教育新教材投入使用,作为一线教师,应围绕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把握新教材的关键点,充分发挥教材育人的功能。
坚持立德树人,把牢价值导向。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体现着国家意志和教育方针。新教材的编写,是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行的神圣而重要的工作。教材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如果没有体现时代所需的教材,则难以培养时代所需的人才。因此,教师用好新教材的第一步,是把牢教材内蕴的政治方向和育人导向,既要“用教材教”,也要“教好教材”。例如,各学科新教材在编写中,通过正文、栏目、习题、拓展阅读等,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主题教育元素融入课程,精选了大量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学作品、历史资料、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等。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好、用足这些素材,作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态度责任、涵养家国情怀的载体。
把握内容逻辑,组织概念教学。教材的核心价值在于发展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发展一般以学科大概念的建立和形成为基础。学科大概念蕴含着帮助学生理解学科本质的基本观点、思想、方法和态度等,具有最上位的统领性和最广泛的迁移性。因此,教材围绕大概念编排知识、设计活动、组织学习,由此进一步凝练形成教材的内容逻辑。例如,统编义务教育历史新教材,围绕“人类社会的不断演进”这一脉络,编写了结构化学习内容,引领学生了解史事之间的各种联系、厘清历史脉络、理解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形成合理的历史概念框架。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好教材基于大概念的内容编排逻辑,组织好概念教学,把大概念的学习与核心素养的发展统合为一体。
重视整体设计,系统整合增效。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材料,教材具有特定的结构,外在呈现为章节体例,如导入系统、概念系统、栏目设置、活动编排等,这是一种显性的知识结构;内在则蕴藏了编写者对学生的概念体系建构、能力发展、情感塑造的理论化要求,这是一种隐性的育人结构。教材的知识结构和育人结构之间相辅相成、互为支撑,从而使教材成为促进学生发展、传授知识、体现国家意识形态、传承和创新文化的有机整体。例如,统编语文新教材在原版基础上,通过整合部分板块和栏目,减少支脉、突出重点,强化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教材设计的整体性,还进一步完善“人文主题 + 语文要素”双线组元方式,强化单元一体化设计,为整合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教师应把握教材的整体设计,将育人元素串点成线,从而更好地发挥教材优势。
统筹规划教学,落实跨学科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要求“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 % 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本轮教材修订,最显著的变化之一在于各科教材均以各种方式编排了跨学科内容。跨学科的核心即多学科知识、能力、观念的融合,其着力点在于通过真实情境发现问题,并能以跨学科视角获得可靠的问题解决方案,逐步形成“融会贯通”的观念、方法和问题解决能力。跨学科主题的教学组织,需要教师将学习内容与教材其他内容结合起来,并以基于学科、超越学科的视角进行统筹规划,充分发挥育人实效。例如,人教版生物学新教材以“综合实践项目”融入跨学科内容,每个单元末尾均设计了跨学科实践活动,并采取“N+1”的方式,通过前置章节中的 N 个“项目链接”旁栏为后面的跨学科实践活动“预热”。教师需统筹做好教学安排,预先进行单元学习设计,从而有效落实跨学科学习。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bz20250801.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