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悉变化 领悟用意 引领教学
作者: 陈元云 邢成云
编者按 教材是教育理念的具象化载体,承载着知识传递与素养培育的双重使命。2024年新版义务教育教材全面启用,以核心素养为轴心重构知识体系,既承载时代育人使命,亦呼唤课堂生态的深度变革。新课标教材的实践,不仅是对教学内容的更新,更是对教育价值、教师角色、评价方式的系统性重塑。本期专栏聚焦“新课标教材使用”,汇集一线教师跨学科、跨学段的实践智慧。从初中数学教材的细节优化到小学语文入学教育的策略调整,从科学课堂的探究设计到道德与法治辅文栏目的情境应用,文章既剖析教材的学理逻辑,亦直面教学的真实挑战。如何以教材为支点撬动课堂转型?如何在“知识传递”与“素养生成”间搭建桥梁?如何以评价牵引教学提质?多维度的探讨为教育者提供镜鉴。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始于每一节课的深耕。愿本期专栏成为一线教师的行动指南,助力新课标教材从“文本”走向“行动”,将“理念”化为“生机”,共同书写素养时代的教育新篇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几何图形初步”(以下简称“本章”)的内容进行了微调,并加入了“学业质量要求”。在新课标的引领下,人民教育出版社新修订的2024版初中数学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相比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2012年版初中数学教材(以下简称“原教材”)进行了相应的更新调整。同为“几何图形初步”的内容,原教材有40页,新教材则有44页。对比分析,新教材与新课标形成了有效衔接,为教师践行新课程改革提供了优质素材。笔者立足多年的一线教学,通过研读新教材,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洞察其中的变与不变,领悟蕴含其中的专家用意及育人思路,思考如何借力专家思维引领课堂教学改革。
一、宏观视角:转观念·明方向
整体看,本章的“章引言、章前图、栏目设置、小结”都有所变化,通过对两版教材四个方面的比对,找出异同点,提出“转观念·明方向”的课堂教学理念。
1.章引言变化
两版教材的章引言都是3段,但每段的内容都做了调整。第一段中只有最后一句变化,由原教材“在章前图的建筑中,你能找到一些熟悉的图形吗”改为“你能从章头图中找到一些熟悉的图形吗”,原来两句合并为一句,“章前图”改为“章头图”,充分体现了数学语言严谨与精确的特点。
第二段的后半句由原教材的“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问题”修改为“也启发我们思考很多问题”,这样更契合数学的表达,因为问题不是“带”出来的,而是通过启发和思考而获取的。在第二句中,编者将原教材中的“怎样绘制一张校园布局平面图”去掉,这也与本章所学内容更加吻合。
相比之下,第三段的变化较大,编者在中间加人“本章我们将在小学直观认识图形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把原教材中的“了解它们的广泛应用”修改为“初步体会几何图形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将原教材中的“各种更复杂的几何图形”中的“各种”一词直接去掉。这充分体现了教材编者填密的数学思维,把“几何图形初步”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方法(直观认识),以及初中要学的内容(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都彰显得淋漓尽致。
【教学启示】起始课中,教师可通过不同方式引导学生简要回顾小学学过的几何图形,再根据问题指出初中阶段要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学习系统的图形与几何知识:实物模型 抽象图形 认识图形 探索图形性质 应用图形与几何的知识解决问题。授课时,教师要把握好本章在整个学段中的“先行组织者”地位,让学生初步感知“几何”的概念、研究方法、研究路径,并体会学习“图形与几何”的趣味性、重要性。
2.章头图变化
与原教材相比,章头图由原来“鸟巢”图片改为“北京商务中心区”图片,此图与第一段中“你能从章头图中找到一些熟悉的图形吗”紧密相连。图中包含丰富的几何图形,其中“最高的建筑物”也是北京市最高的建筑,其形似古代礼器“尊”,故也被形象地称为“中国尊”,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力量”与“中国智慧”。
总之,章引言和章头图共同把探索学习几何图形的意义、所要探索的核心知识,以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揭示出来,为章起始课的设计提供了素材与依据。
【教学启示】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章头图,适当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找出熟悉的图形,帮助学生从抽象的“实物”过渡到抽象的“图形”,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几何图形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体会几何图形的丰富性、变化性,从中认识到学习几何图形的必要性、重要性。
3.栏目设置的变化
原教材的“阅读与思考”改为“图说数学史”,虽然其主题都是“几何学的起源”,但呈现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新教材改变了原教材单纯文字叙述的形式,选择了人类历史上三大文明代表中的9个著名文物,用图来“说”起源时期的几何。这样安排的目的有三个,一是帮助学生了解几何学的起源,知道“测量活动、工具制造、绘画、面积与体积的计算、外表装饰”等在古代都是以几何图形展示的;二是使学生了解人类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巴比伦等,引导学生观察在几何学起源时期出现的几何形象,增强学生对世界历史的认知,落实学科育人;三是让学生在初学几何图形时从直观上认识并理解几何,逐步学会如何观察几何图形,发现其特点与性质。新教材在6.3.1中加入了本章唯一的“溯源”栏目,展示角度制的来历,在丰富教材内容的同时,也实现了数学历史文化的传承。习题6.3后面加入“阅读与思考”栏目(主题为角的度量),旨在让学生感受角度的测量在日常生活与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帮助学生了解测量工具的演变过程,体会我国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精工巧器及其蕴含的伟大智慧。原教材中的“课题学习(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被替换成综合与实践“设计学校田径运动会比赛场地”。
【教学启示】数学家李大潜院士说过:“只讲知识,不讲精神;只讲技巧,不讲思想,是实际数学教学中常见的通病。这样,大家只能被教师、教材牵着鼻子走,而不可能触类旁通、真正开窍,不可能学到数学的精髓,是不可能真正成才的。”这足以说明数学精神、数学思想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具体到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不同方式,如用视频、图片、学生小组展示等方式展示数学史,帮助学生了解几何的发展、几何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以便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感受古今中外数学的严谨,欣赏数学的优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程方案”)在义务教育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中提出“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设计学生亲历“实验操作、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等数学活动,以实现“三会”的数学育人目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bz20250802.pd原版全文
4.小结的变化
两版教材的“小结”都包含“本章知识结构图 + 阅读与思考”。新教材的结构图在原教材的基础上加入“两个基本事实、线段的比较与运算、线段的中点”;原教材中的“阅读与思考”分为“3段文字和5个问题”,新教材变成了“3段文字和6个问题”。“阅读”部分第一段加入“本章我们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关于线段的基本事实”,尤其是段尾加入“本章的学习,能使我们感知”。第二段的变化稍大,原教材中“注意几何图形之间的联系从一个方面(如点动成线)”,新教材改为“一是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和‘展开立体图形’的角度,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二是从运动的角度,体会几何图形之间的联系,如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等”。不难发现,新教材明确提出了研究几何图形的视角,给师生提供研究图形的策略方法。最后一句,由原教材“这种联系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掌握知识”改为“这些联系有助于我们增进对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关系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几何图形的知识,增强空间观念”。新教材第三段在类比举例中,加入“线段的和差、角的和差”,这样把类比的价值挖掘得更深人。思考部分的问题,由原教材的5个增至6个,第1个问题的数学名词中加入了“线段的中点、角的平分线”,其余4个问题基本没变(个别题目加人主语“我们”),新增第6个问题“结合线段和角的学习,谈谈类比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教学启示】本章复习课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本质和内在逻辑关系进行重构,提出具有本质性、统摄性、持续性的核心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以活动为支撑,以任务为驱动,追求数学的整体性、逻辑的连贯性、思想的一致性、方法的普适性和思维的系统性,体现学习内容与数学核心素养表现之间的关联,以上正是由小结变化所引发的思考。从知识结构图 阅读部分 思考问题,这些无不启发我们:小结课的设计理念要改变,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问题链引发学生思考,找出几何图形之间的联系,发挥好类比的作用,最终实现与章起始课一脉相承的“单元贯通”。
二、中观视角:理关系·建结构
从前文可知,两版教材在整体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同时,本章内容的节标题、节引言、“思考、探究”栏目等也有所变化,分析如下:
1.节标题变化
两版教材主体内容没变,都分为三节。新教材在6.2中,加入两个小节的标题“6.2.1直线、射线、线段”“6.2.2线段的比较与运算”;6.3.1中,原教材的“角”变为新教材“角的概念”。
【教学启示】三处节标题的改变,使得“直线、射线、线段”的关联性、层次性更强,原来很多教师对“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把重点直接放在了线段的比较与运算方面,忽略了概念教学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作用。“6.2.2线段的比较与运算”的增补,与"6.3.2角的比较与运算”前后形成一致,充分体现“教结构 用结构”的逻辑循环,更便于一线教师落实单元结构化教学。6.3.1把“角”改为“角的概念”除了有上面的意蕴以外,还启发教师要把握好角的两种描述方式,要能够灵活准确地表示角,让学生体会“图形 文字一符号”的抽象与转化过程。
2.节引言变化
与原教材相比,6.1、6.1.1的引言均做了微调,6.1.2在原教材中没有引言,新教材加入新引言“我们可以用简单图形构造出复杂图形,也可以”6.2在原有基础上加入“直线、射线、线段是基本的几何图形”,6.2.2中加入“不同于直线和射线,线段有长度,因而可以比较线段的长短,并.”6.3中加入引言“与线段一样,角也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在本节中,我们将类比线段”,6.3.1中加入“在日常生活中,角的实例随处可见”,6.3.2中,主语“你”改为“我们”。
【教学启示】数学具有整体性,数学内容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这种逻辑一致性引领着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新教材6.1.2、6.2.2、6.3中节引言的加入,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此外,像“用简单的图形构造复杂图形,也可以把复杂图形转化为简单图形进行研究”这样的节引言,给学生提供了几何图形的研究方法,给他们的主动思考提供了“支架”。新教材6.3加入的节引言,有助于启发学生找到学习数学可类比的对象,形成学习几何图形的一般观念。同样,对教师而言,应当有整体的眼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合乎逻辑地思考的意识与能力。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几何图形(像本章的线段与角)之间的数学逻辑关系(见图1),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更要引导学生把握形成几何直观的关键。
3.学习方式的变化
“探究”;而新教材的“思考”“探究”各出现6次。其中,6.2一节把原教材中的思考"经过一个点能画几条直线”改为“探究”,6.2.2中把原教材的思考“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呢”“从A地到B地共有四条道路…”都改为“探究”。6.1.1中原教材的探究改为例1,这样新教材便产生了6处“思考”、6处“探究”。
【教学启示】将“思考”改为“探究”,意味深远,“探究”强调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其中包含了思考。这种变化不仅是一个词语的替换,更应该是教学理念的转变。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设计适当的活动来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通过“观察→实验 探究 结论 说理”的过程,帮助学生感悟学习几何图形的方法,以便深入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关系。这种转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同时,将部分“探究”改为“例题”,体现出新教材在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兼顾了“教一学一评”一致性。
三、微观视角:重细节·达课堂
新教材整章内容除以上变化外,在创设情境所选图片、例题、习题、复习题的设计中都有所变化,下面将结合对比,分析要点,得出启示。
1.情境图片的补充与更新
几何图形是从现实世界各种物体中抽象出的更一般的“形”。因此,每一节内容基本上都以实际情境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实际物体中发现几何图形,进而从数学角度认识图形,探索图形的性质,并应用图形与几何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空间观念。与原教材相比,这一点体现得更加明显。例如,本章在6.1的起始课呈现的图片由原教材中的8张增至9张,只保留1张“环岛行驶”的交通标志图片。6.1.1中的图片原来的3张全部进行了替换,尽管“金字塔”的案例没变,但图片内容进行了更换;本节的第2个思考栏目,原来的6张图片中有2张被替换。6.1.2的两幅图片标题没变(都是建筑物的屋顶、流星划过天空时留下的光线),但图片都进行了更新;本节中介绍“线动成面”的例子由原来的“汽车雨刷的运动”改为“刮窗器清洁玻璃”。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bz20250802.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