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晰教材编排变化优化入学教育策略
作者: 叶枚举2021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小学实施入学适应教育”的要求。因此,2024年义务教育统编修订版语文一年级教材(以下简称“修订版”)充分考虑到学生从幼儿阶段向小学阶段过渡这一特殊时期,以“降低难度,减缓坡度,放慢进度,累积跬步”为总体思路,对“入学教育”做了较大改动,新增了《我爱我们的祖国》一课,修改了插图编排,补充了目录页的课文信息,更加突出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素养导向,更加便于幼小衔接。教师要充分把握修订版的特点,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精神,优化人学教育。
一、修订版“入学教育”的编排特点
“入学教育”是新生适应新环境的系统性教育设计,以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学习适应为核心,融合兴趣培养、习惯养成与价值塑造,呈现出衔接性、体验性和主体性特征。其编排体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着力实现创新发展。
(一)保留原有特色
1.单元板块鲜明,凸显主体意识
教材延续三课主题架构:第一课《我是中国人》强化国家认同教育,通过天安门、五星红旗等视觉符号传递爱国情怀;第二课《我是小学生》侧重身份认同,借助《上学歌》帮助儿童完成角色转换;第三课《我爱学语文》聚焦学科认同,通过"读书、写字、讲故事、听故事”四大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可见,三课均以“我”字开头的标题形成递进式逻辑链,第一人称代词“我”出现6次,旨在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2.编排层次分明,注重认同教育
教材遵循“国家一身份一学科”的认同逻辑:国家认同指向核心素养和正确价值观,通过多民族欢聚插图培养民族自豪感;身份认同对应必备品格,借助上学场景插图明确行为规范;学科认同关联关键能力,通过语文学习场景插图渗透听说读写习惯。这种编排既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又呼应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
3.育人导向透明,培养习惯意识
教材构建起三级习惯培养体系:道德习惯主要以
《我是中国人》一课为载体,通过文化符号建立爱国情感;日常行为习惯主要在《我是小学生》一课中呈现,涵盖课堂纪律、校园礼仪等内容;学习习惯主要在《我爱学语文》一课中渗透,包含坐姿执笔等基础规范和合作学习等高阶能力。这种设计实现了从价值观念到行为规范的系统性引导。
4.插图编排分明,增强学习兴趣
全单元共配置了5幅主题插图。第一课采用全景式民族欢聚图,第二课呈现晨光上学场景,第三课设置三组语文学习特写。这些插图通过具象化场景降低认知难度,如《西游记》角色扮演插图既展现语言实践又渗透传统文化。图文协同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构建起多模态认知路径。
总之,修订版通过主题聚合、认知进阶、习惯养成和图文互动的编排策略,实现了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适应性过渡,既传承经典教育理念,又体现核心素养导向的现代教育观,为新生提供系统性适应支持。
(二)主要变化
1.目录内容详列,更显编排思路
一年级语文旧版教材“入学教育”板块的目录只有“我上学了”这几个字,而修订版教材“入学教育”板块的目录则详细列出了“我上学了”四个部分的内容:《我是中国人》《我爱我们的祖国》《我是小学生》《我爱学语文》。通过阅读“入学教育”板块的目录,可以发现该板块内容设计丰富且有序,能够直接知道“我上学了”各部分内容要了解什么,目标更清晰,从而更好地帮助新生快速适应学校生活,培养良好习惯。
2.文本内容增加,更有“情感归属”
第一课《我是中国人》的文本内容从原先的“我是中国人”这样简单一句话,调整为“我是中国人。我们都是中国人。中华民族是一家”三句话,旨在告诉学生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体现出对培育学生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视。可见,文本内容充分体现了统编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构建了一个系统的教育框架。
第二课《我爱我们的祖国》,通过展示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长江、黄河这些国家代表性符号,将《我是中国人》中“中国”的概念加以具象呈现,让学生真切地接触到国家的典型元素,建立起认知和情感关联。《我爱我们的祖国》作为新增内容,第一人称更是出现了6次,重在培养学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这一课主要由四幅图和四句话组成,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中国的象征—北京天安门,中国的母亲河一长江、黄河,以期增进学生对祖国的认识,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感情。
可以说,《我爱我们的祖国》这一课是在旧版教材《我是中国人》的身份定位的基础上,加入了“情感归属”。显然,修订版编写的逻辑是,任何一个人,在明确身份定位的前提下,必须赋予这种身份以直接的、明确的、强力的情感认同,而且是无条件的、没有理由的。同时,新增的《我爱我们的祖国》这一课与原有内容形成更为紧密的逻辑关系:从“我是中国人”到“我爱我们的祖国”,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感受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从“我”到“我们”,感受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引导学生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离不开祖国的强大与安定,各族人民团结一致才能创造幸福的生活。
3.插图排版微调,更具直观趣味
首先,《我是中国人》一课插图中的天安门城楼上的国旗和红旗方向发生了变化,在旧版教材中的国旗和红旗方向是统一向左的,而修订版教材中的国旗和红旗方向变成统一向右,显得更自然顺畅。其次,《我是小学生》一课,修订版将太阳和儿童的形象进行重新绘制,形象更清晰、真实,便于学生图文对照阅读。再次,修订版教材还加入“注释”这样科学的标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教材内容。最后,《我爱学语文》一课"讲故事听故事”中的人物插图的头饰有调整,编者将第一个女孩和第二个男孩头饰对调了一下,显得更加合适。这样的插图微调,目的是使插图内容更加科学规范,更具直观性和趣味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bz20250803.pd原版全文
“入学教育”的语文教学策略
“人学教育”是儿童适应校园生活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儿童全面了解校园生活、学习等,缓解焦虑情绪,快速融人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因此,教师要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帮助一年级新生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一)科学衔接,避免拔高要求
1.抓好入学适应
《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文件明确要求幼儿园和小学双向衔接,共同推进幼小衔接工作。对于小学阶段,文件强调要实施入学适应性教育,将一年级上册设为入学适应期,改革教育教学方式,以便更好地与幼儿园教育相衔接。基于此,在入学适应阶段,教师要对家长、儿童个体进行前识字、前阅读、前书写等学习起点的了解,可以通过集体问卷或个别访谈等,了解新生和家长对小学生活的期待,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认知基础及不同喜好,从而基于特定的学情来开展因材施教的教学。
在教学《我是中国人》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等年龄特征,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歌曲《大中国》,引导学生思考歌曲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提示课题“我是中国人”;随后,引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描述图中内容(如五星红旗、天安门、各民族小朋友等),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认识不同民族的服饰和文化;接着,组织互动活动,让学生分享在哪些场合见过国旗,并鼓励学生用“我是中国人”“我们都是中国人”“中华民族是一家”这样的句式表达自己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最后,利用歌曲和韵律,让学生唱一唱《我爱你,中国》等爱国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升学习效果。
2.注重幼小衔接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在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安排必要的入学适应教育,适当利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组织开展入学适应活动,对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往进行指导。可见,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要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加强学段衔接,尤其是要注重幼小衔接。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结束以游戏活动为主的幼儿园生活学习,转入以学科实践为主的小学课堂学习,教师除了要“减缓坡度、降低难度”,还要在内容和形式上设计得更“简洁些”“有趣些”“活泼些”“好玩些”,即要以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导向进行教学设计。
在教学《我爱我们的祖国》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深情范读、播放升旗仪式视频、展示祖国美丽风光图片、观察中国地图等,渗透式地植人爱国主义教育,落实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的目标。首先,教师可以深情范读“我爱五星红旗。我爱北京天安门。我爱长江,我爱黄河。我爱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几句话,通过声音的情感表达,让学生感受到课文的爱国情感。其次,通过播放升旗仪式的视频或展示国旗的图片,让学生观察五星红旗的颜色、形状、图案等,了解国旗的象征意义,深刻感受国旗所代表的民族自豪感,并与前一课《我是中国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次,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祖国的美丽景色,如“天安门、黄河、长江”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祖国的壮丽河山和丰富文化,从而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当然,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注意创设爱学、乐学氛围,注重道德品质教育、小学生责任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而不能一开始就直接下达识字、写字的任务,也不用要求对“祖国、红旗”等词语有深刻的理解,只需意会,无须言传,避免过分拔高要求。
(二)系统关联,树立课程意识
什么是课程?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可见,语文教学要有整体设计意识,注重内容之间的关联进阶,避免学习内容的简单叠加和教学碎片化。
如《我爱我们的祖国》一课,可以设计成四个活动板块,整体推进教学流程。板块一:看一看,说一说。可以通过展示祖国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现代化建设等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认识。板块二:猜一猜,说一说。通过提问或猜谜语等形式,引导学生猜测与祖国相关的话题,激发学习兴趣。板块三:玩一玩,读一读。通过设计与祖国文化、历史相关的小游戏或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和学习,并读一读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增进对祖国的认知。板块四:赏一赏,做一做。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包括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雄伟的天安门,以及长江和黄河的风貌。通过观察这些图片,让学生初步认识祖国的象征和标志性建筑,感受祖国的美丽和伟大。接着,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互动活动,如制作五星红旗、绘制天安门图画,或者进行一次简短的关于长江和黄河的知识竞赛。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更深人了解祖国的文化和历史,同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这样的整体设计,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化,实现迁移运用,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学为中心,素养导向”的课堂生态。当然,修订版“人学教育”的其他内容也可以按照活动板块式推进课堂教学,以期帮助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等。
(三)立足课程,落实立德树人
修订版在“入学教育”的编排上,精心设计了内容和形式,关注学生核心素养,旨在突出育人为本、以文化人的理念,落实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的自标。因此,针对一年级学生特点,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和实践来组织语文幼小衔接教学,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表达方式,有机地渗透爱国情感教育,而不能仅仅依靠讲道理和说教来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教育。
在教学《我是中国人》一课时,可以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设计相互关联的三个语文学习活动。活动一:说一说我是谁。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和家长一起制作富有个性的姓名牌;课上,可以让学生手举姓名牌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如我叫什么名字,来自哪个地方,是什么民族,有什么兴趣特长等),帮助学生快速了解同学。随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认读句子“我是中国人”“我们都是中国人”,让学生知道中国是我们的祖国,体会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活动二:看一看找不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数一数大屏幕上的插图或课本上的插图有多少个不同民族的学生;接着,可以让学生同桌合作找一找这些学生有哪些不同,如帽子不同、服装不同、民族不同等,帮助学生认识各民族的不同特点;随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认读句子“中华民族是一家”,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守望相助。活动三:聊一聊交朋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和人工智能技术,用文字生成动画视频,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民族,与该民族学生进行模拟对话,在对话情境中与不同民族的学生交朋友,并再次认读句子“我是中国人”“我们都是中国人”“中华民族是一家”,感受句子蕴含的深厚情感和民族认同感,进而对学生进行民族大团结教育。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bz20250803.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