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学科育人的盲校小学数学教学探微
作者: 孙丽娟学科育人以学科知识为根基,着重挖掘学科内部潜藏的教育价值,借由学科教学活动落实育人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着重指出,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育人价值”“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发挥每一种教学方式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由此可见,充分释放数学学科的育人潜能,推动数学学科课程思政建设,已然成为数学育人模式的主要方向。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具身学习是认知主体充分整合自然环境和自身生理资源,促进知识建构发生的过程,即促使身体与认知对象、环境发生有效互动并达到动态平衡的过程。而数学思维恰似连接数学知识内化与数学核心能力塑造的桥梁。故而,依凭具身学习推动数学思维发展,是构成数学学科育人的核心要旨。
盲校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阶段,受视力障碍制约,其思维能力与经验积累相对受限。在此情形下,具身学习是学生积累经验、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支撑。而数学学科思维基于学科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谨的逻辑性,注重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建模的思维及行动方式,具象表现为“三会”,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本文以盲校小学数学五年级“掷一掷”课程为例,浅探新课标指导下指向学科育人的盲校数学教学路径。
一 、盲校小学数学学科育人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学情适配
本班共有7名学生,其中低视力学生2人,全盲学生5人。多数学生数学学习根基尚佳,课堂参与积极性颇高,然而受视力障碍掣肘,动手操作能力稍显薄弱。班级内存在3名学习困难学生,其中1名全盲生数学基础极为薄弱,尚处于盲文与珠算学习初始阶段;1名低视力生智力水平偏低,对所学内容理解困难;另1名低视力生因长期不良学习习惯影响,数学基础较差。鉴于此,在组织分组合作学习时,教师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以及“低视力生与全盲生协同搭配”的原则,将全班划分为2个学习小组。
前期测评发现,从知识与经验维度而言,多数学生已精准掌握简单随机现象的特点,能够清晰区分确定事件与随机事件,且能详尽列举简单随机现象所有潜在结果,为本次课程学习筑牢根基;此外,学生已具备认识骰子、协同开展统计活动的实践经验,为深度挖掘本节课数学育人价值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内容契合
“掷一掷”属于盲校小学“统计与概率”领域中“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知识板块。无论是《盲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还是新课标,均对其提出一致学习要求:能够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其概率是有大小的,能陈述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并能进行交流。
横向比对盲校新旧版教材可见,教材均精心设计“同时掷两个骰子”的师生游戏竞赛主题活动,引领学生历经猜想、实验、验证等环节,巩固“组合”知识,深度探究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规律,体悟偶然性背后隐藏的必然性,为后续概率知识学习铺就基石。纵向剖析,结合教材前后各单元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学完“排列组合”与“可能性”知识模块后,精心打造的一场以游戏形式深度探究可能性大小的综合实践活动。
二、学科育人立意的盲校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针对五年级“掷一掷”课程,教师应从“知识本位”向“育人本位”转型,由“学科教学”大步迈向“学科育人”,全力构建实践型全新育人模式。具体而言,将“陈述简单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并能进行交流”设定为教学目标,把“探寻随机现象可能性背后潜藏的统计规律”确立为数学思维发展向标,引领盲生全程参与知识的孕育、生长与应用过程,使其在具身学习中收获活动经验,培养数学思维,达成从学科教学向学科育人的转型升级,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切实彰显数学学科别具一格的育人价值。
(一)深度挖掘学科育人元素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教育使命绝非局限于知识传授,而是在于精心培育数学思维,全方位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强化数学学科的育人性,既是育人模式革新的迫切需求,也是新时代迈向教育强国的战略抉择。因而,教师理应立足学科育人视角,深度挖掘贴近盲生生活实际、能够充分激发学习兴趣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真切领略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价值。
在实际教学环节,教师务必具备敏锐的学科育人意识与高度的行动自觉,将五年级盲生数学学习的特性与真实学情紧密结合,深度剖析教学内容中蕴含的育人要素,大力弘扬育人精神,持续强化育人规范,稳步提升教学水平。譬如在课程导入阶段,可精心组织“教师摇骰子,学生听声辨物”“男生、女生掷骰子明晰规则”等趣味游戏,在有效弥补视力缺陷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可能性相等时游戏才公平”的认知经验,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稳固基础。
(二)巧妙设计合作探究活动
数学教学务必紧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锚定契合学情的学习目标,甄选适配的学习方法,精心创设兼具基础性与生长性的核心问题与学习活动,助推学生在自主思索与合作交流中,全方位提升猜想、验证、推理、归纳等数学思维能力。
在本节课中,教师匠心设计了诸如认识点数和、协同掷一掷、揭开游戏奥秘、设计公平游戏规则等环环相扣的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在听一听、猜一猜、掷一掷、想一想、写一写、议一议等多元化具身学习项目体验中,逐步积累点数和不同的组合情形,稳步引导盲生思维向纵深拓展,为深度探究掷骰子游戏背后的数学本质筑牢根基。
在“认识两个骰子的点数和”教学环节,教师抛出核心数学问题“同时掷两个骰子,获取两个数,点数和可能是多少”,引导学生紧密结合已有知识与生活阅历,通过“点数和可能是1吗”“点数和可能是13吗”两个递进式追问,快速锁定点数和的取值范围,激发盲生的数学思维活力,引导其深入思考“如何思考”“为何这般思考”,助力学生理解同伴思维路径,反思自身不足,及时调整思维方向,有效降低思维的盲目性与盲从性,逐步学会逻辑缜密地思考。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bz20250833.pd原版全文
学生合作探究活动是积累活动经验、揭开游戏奥秘的关键依托。教师依据班级学生学情,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秉持“先扶后放”策略,先行设计角色扮演掷一掷操作活动,助力盲生明晰游戏规则,熟练掌握实验与记录方法,强化思维规范性,进而引导学生有条不紊地开展实验,并有理有据地作出判断,助力盲生学会运用科学实验方法记录数据、开展验证、提炼结论;在此基础上,有序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实验,让学生在具身操作过程中,积累“点数和5\~9出现概率较大”的活动经验,运用数学规范语言精准表述实验流程与结果,初步感知掷骰子游戏蕴含的数学思维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游戏奥秘的热情。
(三)着重培育数学思维
数学核心素养的精髓在于数学思维。教师务必紧密结合具体数学知识,引领学生全程参与数学思维过程,助力其扎实掌握数学知识,达成深度学习目标。实质上,数学学科教学目标应充分彰显核心素养导向,突出数学思维培育重点,这是实现学科育人的必由之路。
在学生大胆猜想、合作探究活动基础之上,教师巧妙引导学生思索“某生获胜是单纯凭借运气吗”这一关键问题,深度探寻掷骰子游戏的内在本质。在学生数学思维培育过程中,教师需严格遵循五年级盲生数学思维发展规律,借助几何画板呈现海量实验数据反馈生成的条形统计图,助力学生洞察大量实验数据呈现的一致性特征。进而,立足学生不同学习能力层次,精心设置教学环节,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从加法算式视角有序思考各点数和可能出现的组合情形,并详细填写在学习任务单上;学有余力的学生可结合算盘边口述加法算式边拨珠运算;学有困难的学生可通过“触摸蘑菇钉直观学具、上台观摩课件”学习任务,在“摆一摆”“议一议”“想一想”等具身学习活动中积累丰富经验,加深对古典概率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认知,助力学生更为直观地洞悉掷骰子事件可能性大小的异同之处。最终,促使学生从初步感知进阶到透彻理解数学知识背后隐藏的深层次思想方法,凸显数学实质理解深度,引导思维向纵深拓展,在“数学化”观察、推理过程中让思维具象化,发现掷骰子游戏背后的“隐性本质”,提升数学思维。
(四)扎实做好知识拓展延伸
数学源于生活。教师应当借助课堂教学契机,助力学生深切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发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实践应用,引领盲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积极主动开展探究。这正是“学科育人”的核心价值所在。
在本节课中,教师精心组织学生及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景,有意识地在关键要素环节设计兼具生活化与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推动学生将构建的思维模型高效应用于生活情境之中,主动搭建数学知识体系,进而实现数学思维的正向迁移与学习经验的创新拓展,达成“教一学一评”一体化目标,增强学习自信心,锻炼问题解决能力。具体教学流程中,在学生探究揭示掷骰子游戏的本质奥秘之后,可组织学生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并加以实践运用。学生踊跃思考,精心设计出诸如“男生点数和2、3、4、5,女生9、10、11、12”组合数均为10或者“男生点数和2、3、5、6、7,女生4、8、9、10、11、12”“男生4、5、6、7,女生2、3、8、9、10、11、12”等组合数同为18的多元游戏规则,进一步夯实了“组合数相等,获胜可能性相等,游戏才公平”的数学认知。
课堂尾声,教师进一步将数学知识深度生活化,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商店抽奖情境:“同时掷两个骰子,点数和1是特等奖,可获价值50元的漫画书一套”,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视角去观察、去剖析掷骰子这一抽奖问题蕴含的数学知识,敏锐发现并破解其中隐藏的“中奖骗局”,培育正确的价值观。
三、实践反思
教学实践充分表明,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浪潮下,盲校小学数学教师务必坚决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宗旨,凭借有意识、善挖掘的育人理念,有根基、能拓展的探究活动,有深度、能滋养的数学思维,以及有应用、能创新的拓展延伸举措,将数学的思想方法、精神品质潜移默化地融入数学具身学习活动之中,促进学生充分吸收数学学科独具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与道德品质等育人潜能,构筑指向学科育人的盲校数学教学全新样态。
[本文系中国教育学会2024年度教育科研一般规划课题“基于盲生理解特点的教学设计案例研究”(项自编号:202426654322B)和南京市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五期课题“有助于盲生理解的教学设计案例研究”(项目编号:2023NJJK15-L4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盲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3]尤小平.学历案与深度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4]蒋敏杰.滋养学科思维:小学数学学科育人的路径探索[J].基础教育课程,2023(12):36-4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bz20250833.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