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外之意”导引儿童的水墨画教学

作者: 华敏

“象外之意”是中国哲学和美学的重要概念,源于周易的“观物取象”“立象尽意”,主张要在观察宇宙万象中发现“道”与“美”,并通过创造卦象和文艺形象来表达“道”与“美”。“象外之意”作为一种美学思想,深刻影响了诗文、书画、建筑、音乐、舞蹈、茶道等中华文艺的发展,启发人们在审美活动中不仅要关注具体可见的“象”,还要领会隐藏在“象”外的韵味和意境。因此,用“象外之意”美学思想引领儿童水墨画教学,让音乐、诗歌、数媒艺术与水墨画进行学科交融,使学生在欣赏和创作水墨画时品味“象外之意”,感悟中华美学的独特魅力,从而培根铸魂、启智增慧。

一 、以形写意,物我相通

1.游戏得“形”,不似之似

让儿童充分感知水墨画造型的特点是感悟“象外之意”的基础。面对初学者,各地区的教材均安排了“水墨游戏”。但“游戏”不是放任学生涂鸦,而是帮助学生感知毛笔、墨和宣纸的特性,感知水墨意象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水墨画材料是天地精华,来之不易,要姿势端正、心神专注。教师再指导学生使用毛笔调水调墨,让笔、墨、水在宣纸上恣意流动,观察墨色在宣纸上奔跑、晕开、变淡、变干等一系列变化,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如墨线像毛线、迷宫、千层酥,墨块像大山、树皮、羽毛,墨点像小鸡、星球、碎饼干…一段时间的水墨游戏之后,教师还要启发引导学生说出游戏体验,提升审美感知能力:笔墨纸砚能创造许多似像非像的画面,激发人们无限的想象和丰富的美感,具有“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韵味,艺术家称之为“水墨意象”。

2.“六法”写意,会通物我

谢赫“六法”是历代画家推崇的品画标准和创作要领,也是儿童水墨画创作和评价的主要准绳。学生在水墨游戏中提高了把控笔墨工具的能力,进而逐步学习“六法”,感知中国画的写意精神。

教师要将技能学习与审美熏陶、文化理解变成进阶式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画家表达的“物我相通”之意。比如“水墨画鱼”,教师先引导学生深入观察朱聋的游鱼:画鱼的线条为什么忽浓忽淡、或粗或细、时断时连?在观察、讨论、临摹、评价中,学生懂得了“骨法用笔”能表现出鱼儿在水中忽隐忽现、自由游弋的样子。接着上升一个层面,观察鱼儿独特的眼部线条、画面大片的留白,结合朱牵的身世故事想象游鱼的心情,学生理解了朱牵是用游鱼表达自己的国仇家恨,是“借物抒情”,教师顺势介绍“以形写意”的意思,在不断提示与引导下,帮助学生探寻画中的韵味,深刻认识“写意”画的含义。教师再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很多画家画游鱼是想表达庄子的“游鱼之乐”,这是为什么?学生在听庄惠之争的故事后进行讨论,明白了“物我相通”的境界:自然万物与“我”是平等又相通的。所以,庄子能感知鱼的快乐,游鱼也能替朱牵翻白眼,李白和敬亭山“相看两不厌”,杜甫说“感时花溅泪”…因此,学生作画时也可以表达“物我相通”之意,并用落款等方式记录自己的感受。

二、以音悟画,气韵生动

绘画和音乐是视觉和听觉的艺术,感知相通、审美相通,音乐用音符的长短、强弱、快慢形成节奏,水墨画以笔墨的疏密、浓淡、枯润体现节奏。水墨画中的节奏和韵律不仅体现在画面的线条、墨色、构图,更体现在画中形象的生命节奏感。水墨画教学中,可以结合音乐教学,引导学生体味画里画外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从而感知象外之意。小学阶段,学生的审美经验尚少,怎样令其感知并理解呢?

1.用肢体的律动感知线条的节奏和韵律

展现大自然生机的花鸟画深得学生喜爱。画中的花草经过画家的艺术加工,呈现出更鲜明的节奏和韵律。教师运用音乐的律动游戏方式,让学生在身体律动中更好地感知水墨线条的节奏和韵律,体悟花草的生命之美。例如“水墨画花”一课,教师出示汪士慎的《梅》(图1)和《萱草》(图2),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线条的节奏感。教师先带领学生用手的律动来模仿梅枝的伸展:出枝向左一向下转折一向左转折一向上转折。线条呈现出一节一节的转折感,学生通过手势感受到了梅枝宁折不弯、顽强生长的品格。教师再带领学生做手势律动游戏,用手模拟草叶的生长:三根萱草一起长,“短短长,短长短,长长短”,逐渐长得高低错落,富有韵律美。通过律动游戏,学生体会到了画家表达的象外之意:梅枝和萱草有不同的气质,它们都在努力生长,具有生命美感。

“象外之意”导引儿童的水墨画教学0
图1 [清]汪士慎《梅》
图2 [清]汪士慎《萱草》

2.用节拍的强弱感知墨色的节奏和韵律

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犹如音乐的宫商角徵羽,能变化出层次丰富的节奏和韵律,营造韵律美的意境。学生在水墨游戏中虽然也能玩出墨色的节奏感,但这是练习游戏,要让其真正理解墨分五色并运用于创作中,可以用音乐节拍的强弱来表达墨色变化的节奏,既形象又有趣。例如“水墨画荷”时,教师先指导学生欣赏徐渭的荷花(图3),变化的墨色就像音乐的节拍:强(焦墨)一弱(淡墨)一次强(重墨)一弱(清墨)一层层墨色铺展成一片大荷叶,仿佛弹奏了一段优美的乐曲,引人入胜。教师再指导学生画一片荷叶,用墨色的节奏美表现出荷叶生机勃勃的意象。在学习“水墨芭蕉”时,教师引导学生用音乐节拍的强弱来感知一丛芭蕉的墨色层次(图4):强一弱一弱一次强一弱一弱…墨色渐次变幻,展现出芭蕉叶的层次感和空间感,就像一首乐曲,将人引入茂盛丰裕的意境中。

“象外之意”导引儿童的水墨画教学1
图3 [明]徐渭《河蟹》(局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bz20250835.pd原版全文

“象外之意”导引儿童的水墨画教学2
图4 [明]徐渭《墨花卷》(局部)

3.用乐曲旋律和曲调营造气氛场

水墨课堂的音画融通,还可以根据画面整体的意境,选择与之相匹配的音乐来创造美的气氛。例如欣赏徐渭的《墨葡萄图》,可以用《音乐》教科书二年级下册《夏日的雷雨》来启发学生,乐曲中跳跃的雨点和画中的墨点(葡萄)一样痛快淋漓地洒落而下,富有激情。欣赏中,学生还发现了《夏日的雷雨》是欢快的旋律,《墨葡萄图》有悲伤的意蕴,其联想与感悟力令人惊讶。在欣赏米友仁《潇湘奇观图》(图略)时,教师配上古琴曲《潇湘水云》,两者的起承转合非常契合,营造出清幽、淡远的氛围。教师从右往左徐徐打开画面的同时,琴音缓缓流淌,犹如画面的云雾在飘动。浓浓淡淡的墨色和飘飘悠悠的琴音交融,时隐时现,忽明忽暗,一下子就将人引入“元气淋漓”的境界里。旋律层层递升的浑厚感,与画面云烟缥缈、峰峦起伏交相辉映,营造出视觉和听觉浑然一体的艺术氛围,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理解了山水画与琴音表达的氤氩朦胧、虚实相生之美。

以音悟画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深入研究水墨画作品意象美的基础上,为水墨画作品匹配节奏和韵律恰当的音乐,还要了解学生学过哪些乐曲、律动游戏,然后精心组织音乐和水墨画素材,用乐曲旋律引导学生感知画家表达的情绪,在动静交替的体验活动中领悟水墨画的意象美。

三、以诗入画,诗情画意

苏轼的“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道出了诗画同源的奥秘,这是“象外之意”美学的重要特征,也是诗画融合教学的有力依据。

1.以诗读画悟“意境”

苏轼赞誉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美学思想为宋元以降文人画“诗书画一体”的传统奠定基础,促使画家以题诗落款深化作品意境。观画吟诗,身心可以更快地进人诗情画意中,领悟象外之意,尤其是明清两代的画作,题诗已经成为主流风气,更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深入体会。

为让学生理解诗画融合之美,在“诗配画”一课,笔者带领学生赏析倪瓒的《新雁题诗图》:画中近处是一脉土坡,高耸的梧桐树下有个小小的茅亭,亭中两人在赏景,湖面辽阔,远山如黛。再读题画诗“十月江南未陨霜,青枫欲赤碧梧黄。停桡坐对寒山晚,新雁题诗小著行”,学生体会到了画家的感受:太湖边的秋景很美,在蓝色天幕上写着一行小诗,更美了。学生以诗读画,能更好地感悟诗画互文产生的意境美,从而提升审美感知力。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所想,再加以引导与总结,培养学生对画作的体悟力。

2.以诗入画造“意境”

在体会到诗画融合之妙后,可以指导学生为自己的画配诗,像画家一样“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如“水墨画亭子”一课,学生在课前搜集了很多与亭子相关的诗句:“绿盖红妆锦绣乡,虚亭面面纳湖光”“四季妙亭含烟翠,一泓春水映桃红”“江上一亭好,夕阳松影中”他们在落款时把诗句写了进去,画面一下子散发出浓浓的诗情画意,极大增强了学生学习水墨画的成就感。

四、数媒造境,含蕴无穷

数字时代,水墨画和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已是必然趋势。强大的数媒技术可以将传统水墨画难以言说的意蕴动态立体地展现出来,人们置身其中,具身体验水墨意象,身心将获得十足的审美愉悦感。

1.数媒激活“形”与“意”

自古至今,水墨画家在纸上塑造了无数生动的形象,又用丰富的笔墨和留白的手法引发人联想到“象外”更多的景、情、理。但画纸是静态的二维空间,不一定能打动学生。数媒艺术正好激活了二维空间中的“象”和“意”。教学中,可以选用水墨动画启发学生感知象外之意,如根据教学内容欣赏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创作的《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山水情》等,细致的笔调、流动的画面、旋律优美的音乐…意境扑面而来。学生感受到了笔情墨趣和生生不息的活力,不由自主发出了赞叹声。又如“水墨画花”教学时,我把中央电视台《诗画中国》栏目的《郎朗带您走进<杂花图>卷》引进课堂,数媒强大的表现力让学生欣赏到了穿越时空、融贯古今的艺术秀:郎朗的钢琴演奏和徐渭的笔墨在同一个画面里激情表演,琴音配合着十三种花草果木款款亮相,展现出花木不同的风骨。学生感受到的不只是花木的“形”,还看到了画家笔走龙蛇的潇洒,听到了背景中跌宕起伏的旋律,感受到万物生长的蓬勃,这就是画家要表达的“象外之意”啊!

2.具身体验“形”与“意”

现代数媒艺术通过数字化复刻技术、光影变幻技术、沉浸式空间造景、传感技术等将水墨画三维立体地呈现出来,人们身处其中感受意境,各种感官和大脑一起参与审美活动,这种具身体验可以真正实现“人在画中游”的理想境界。在教学“水墨山水”时,教师鼓励学生课后走进博物馆的数字水墨体验馆去具身体验水墨意蕴;课堂上,教师借用苏州湾数字艺术馆的视频“画游千里江山”来讲解山水意境:层峦叠翠,水流潺潺,良田屋舍夹杂于山谷间,繁枝茂叶挺立在山腰上,白鸟自由飞翔,云烟自在弥漫随着视频展示和教师的讲解,学生体会到了画中每一处景物都是鲜活灵动的,画面的留白和朦胧蕴含着无穷的世界。在学生作品展示环节,教师运用智能化的小程序生成虚拟的线上作品展,学生可以在虚拟展厅赏画,还可以凑近画作看局部细节,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意象美。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数媒艺术加持下的水墨画教学一定能让学生全息、具身体验到水墨画丰富的意蕴,理解更深层次的象外之意。

总而言之,用“象外之意”美学思想导引水墨画教学,教师要基于儿童经验,立足美术学科素养,抓住水墨画的笔墨语言特征,用音画融通、诗画融合、数媒造境等方式,为学生营造具身体验水墨意象的场域,引领其逐步感知水墨画的意象美和象外之意,逐步达到新课标要求的“以形象的力量与美的境界促进人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弘扬和传承中华美学精神。

[本文系无锡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象外之意’美学思想下儿童水墨画教学区域研究”(项目编号:H/D/2021/04)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乾元.象外之意—周易意象学与中国书画美学[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

[2]张芹.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J].早期教育(美术版),2017(Z1):84-85.

[3]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5]舒士俊.水墨的诗情—从传统文人画到现代水墨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6]方薰.山静居画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华敏江苏省无锡市尚贤万科小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bz20250835.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