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实践智慧 推进跨学科语文实践

作者: 罗康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强化学科实践,推进育人方式变革。“跨学科学习”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呈现,凸显了语文教学方式的变革,是强调学科实践的重要表征。所谓学科实践,指的是“学科专业共同体怀着共享的愿景与价值观,运用该学科的概念、思想与工具,整合心理过程与操控技能,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的一套典型做法”,它为学科育人方式变革指明了新方向。

一、实践智慧:素养导向下语文跨学科学习题中之义

(一)语文实践与跨学科语文实践

不同学科有其独特的、基于学科性质的实践,它们相互独立又互相交叉、融合,体现了学科探究与知识学习的联动共生,突出了从“知识传递”到“知识建构”的素养追求。语文实践以语文课程目标、内容为纲,旨在通过语文的方式“以文化人”,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跨学科语文实践立足语文学科,用跨学科方法整合其他学科的资源,实现学科间观念、思维、方法的贯通,促进不同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实践智慧与核心素养

一般来说,“实践智慧”以创新思想为前提,以行动为观测对象,以在具体情境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结果导向,强调在个人与社会利益共生关系的感知中获得内驱力,这是人的内在精神与外部世界相连的集中体现。实际上,它与素养导向下的语文跨学科学习同向、同核。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和关键能力,“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在当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语境下就是激励学生“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创造着成长”。聚焦实践智慧,有助于跨学科学习从理念走向实践落地。

二、聚焦实践智慧,明确跨学科语文实践的展开逻辑

实践智慧基于学科立场,强调在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探究、知识的迁移运用、思维的创新创造,使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成为“探究创造的副产品”。实践智慧的发展是学生认识完整世界、参与真实生活、解决复杂问题的追求。

(一)主题关联:实现学习内容的结构化

1.关联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跨学科语文实践一定要关联学生已经掌握的学科知识、概念、思维、方法,寻求不同学科之间的意义联结,协同组织学习内容。例如古诗文教学,教师通常会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选取恰当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诵,音乐的选择取决于学生对诗词感情基调等具体知识的掌握程度,包括文字理解、画面想象、韵律把握的创意表达程度。该学习任务融审美鉴赏、情感体验、创作背景探究等为一体,最终指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度理解。

2.关联素养

语文跨学科学习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应创设与真实世界相关联的语文学习任务,贯通学科学习、现实世界、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指向学科素养与学习方式的共同提升。这样,学生的跨学科语文实践不再局限于某一学科,而要灵活运用多学科知识、方法,实现综合育人。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大自然的秘密”这一单元为例,无论是关于小蝌蚪的生长过程、“水”的科学知识,还是不同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都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绘本小故事、变身小图示、科学小报告等多种形式创意呈现。

(二)任务内驱:重视学习方式的实践化

没有内驱力的实践是无法产生实践智慧的。教师可以通过主题情境化,引出真问题,设计具有内驱力的任务链,引导学生在跨学科语文实践中发展核心素养。

1.主题情境化

知识源于并应用于具体情境,情境化主题是抽象知识与实际运用的桥梁,能密切知识与生活的关系,强化知识迁移及问题解决的生活经验。学生在不同学科学习的知识看似独立却相互关联,需要教师提炼主题,联系实际创设情境,加以整合。情境真实度取决于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关联程度。跨学科学习特别强调基于现实话题的探究式学习,旨在提升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在第二学段的跨学科学习内容中,新课标中就建议选择学生自己发现和思考的问题进行调查研讨,尝试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例如,“消失的课间十分钟”这一话题,是学生自己发现和思考的现实话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观察、统计、访谈、多渠道查找资料等方法调查研究“课间十分钟”存在的问题,从而有根据地提出合理建议,尝试解决问题。这样,情境化主题既直面学生生活,又指向实际问题的解决。

2.任务实践化

有了情境化主题,学生不一定能实现知识的联系和运用,还需要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内部及学科间知识的关联框架,正确把握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如果学生习得的知识、掌握的技能、获得的方法策略无法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往往是因为缺乏对知识框架的主动建构,没有在学习内容、个体经验、真实生活之间真正建立联系。突破这一难题的关键就在于任务的实践化,即学习任务的设计要引导学生从“惰性知识”的被动接收转变成自驱型的主动建构和现实运用。如果在设计学习任务时,能基于学生的兴趣点,联结课堂内外,贯通不同学科,将更有助于学生产生自驱型任务链,促进实践智慧的持续发展。

例如,四年级下册选编了《墨梅》这首古诗。梅花是南京的市花,作为在南京这座城市生活、学习的学生,梅花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此外,新课标在第二学段的跨学科学习内容中也有相关建议:“探寻日常生活中龙凤、松竹梅兰等中华意象,积极参加学校、社区举办的文化主题活动。”可以从整体上设计三个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学习任务:

任务一“由诗及人初品梅”。学生借助教材学习古诗《墨梅》,并在此基础上群文阅读其他有关“梅”的诗文。学生在识字、阅读、鉴赏等实践活动中初步体悟梅花所象征的君子品格,感受托物言志的表达效果。

任务二“深度调查再探梅”。梅花为什么能成为南京的市花?作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南京市民对梅花了解多少,了解到什么程度?这些话题无不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展开真实的深度调查就成为学生自发自主的探究行为。学生通过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统计等多种方式获得丰富的资料,并加以梳理整合,得出结论,形成简单的研究报告。该任务兼顾了不同学科的方法、策略,学生的实践智慧也在任务中不断增长。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bz20250836.pd原版全文

任务三“创意表达慧展梅”。基于诗文中对梅花品格的感悟、调查中对不同群体的梅花情结探究,梅花在学生心目中已经具有更深层次的文化意蕴。作为南京的市花,“梅花”元素在南京城也随处可见,学生可以大胆借鉴、自主创作,借助音乐、诗词、刺绣、手工、绘画等多种载体,通过讲述、文字、演示文稿等不同媒介创意展示自己对梅花的独特理解或感受。

如此一来,跨学科学习沿着具有内驱力的任务链持续延伸。发展创造才能完成的任务对学生更有吸引力,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通过跨学科思维、方法,在不同学科知识间灵活切换,处处闪耀着实践智慧的光芒。

三、聚焦实践智慧,评估跨学科语文实践的行动效果

聚焦实践智慧的跨学科语文实践评价要遵循“发展性”原则,依托课程内容,紧扣核心素养,对学习过程、学业成就加以评估。评价的标准是学生实践的“过程”而非“结果”,是学生实践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而非教师提前设定的要求。

(一)创建实践智慧产出的“复盘式成长坐标”

新课标关于“跨学科学习”的评价有明确建议,主要以学生在各类探究活动中的表现,以及活动过程中完成的方案、调研报告等学习成果为依据。具有个性化、创造性的学习实践成果就是评估学生实践效果的有力证明。可以给学生创建一个体现实践智慧产出的“作品库”,通过复盘跨学科语文实践的整个过程,将全程评价细化到实践的各个环节,以评估跨学科学习的实际效果,积累下来,逐年汇集成库,纵向贯通,尤其是在学段衔接的关键期重点评估。这样,“评价”不再是单一的作品或结论,而是学生素养不断提升的“成长坐标”。

体现实践智慧产出的“复盘式成长坐标”是一种结构化的思维工具,有助于学生全面、科学地复盘自己的学科实践,既观照学科之间、个体与生活、知识等在学科实践中的各种连接点,又从知识、能力等不同维度审视、评估自身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表现水平等。复盘的过程就是评价的过程,更是学生实践智慧生长的过程。以调查研究“课间十分钟”为例,学生在复盘“调研计划表”时,对调研方法、行动计划、组员分工等进行评估,掌握制订调研计划的方法策略并能合理运用,体现实践智慧的持续转化。

(二)关注实践智慧产出的“持续源动力”

语文跨学科学习基于儿童立场,通过变革学生的学习内容、结构、方式,提升其核心素养。而在实践过程中,跨学科语文实践能否产出实践智慧往往取决于教师的跨学科素养。可以说,教师在开展语文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是否聚焦实践智慧来确定学习的目标、推进实践的有效开展、评估实践的行动效果,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否具备产出实践智慧的“持续动力”,是评估跨学科学习的可靠依据。所以,聚焦实践智慧,评估跨学科语文实践的行动效果,除了关注学生的“学程”,也要重视评价教师的“教程”。

首先,评估教师关于跨学科学习的“顶层设计”是否体现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根本转向。具体来说,教师的实践智慧表现为立足学科理解、紧扣新课标精神、基于教材整合多方资源,从整体上进行专业化的设计与规划;探寻学科间的交汇点,转化为情境化主题,引出真问题的探究;聚焦主题,明确学习目标,以终为始设计学习任务、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学科实践中发展核心素养。

其次,评估教师实施跨学科学习过程中的动态调整与引导能力。学生在跨学科语文实践中的“作品库”一般都体现多种评价方式、包含多样评价结果、覆盖多元评价主体;同时贯通而完整地记录了学生在不同学段的学习表现及实践成果,形成学生的持续性“成长坐标”,有助于教师基于上一学段的整体分析、审视,动态调整并完善下一学段跨学科设计方案,这也是实践智慧产出的必要保障。

综上所述,聚焦实践智慧的语文跨学科学习,是素养导向下育人方式变革的重要途径。未来,应持续深化对实践智慧的探索与运用,不断优化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各个环节,切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黄伟.如何理解“语文实践”—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解读[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2(06):1-6.

[2]崔允.学科实践:学科育人方式变革的新方向[J].人民教育,2022(09):30-32.

[3]刘艳.核心素养导向的学科实践及其现实规约[J].中小学班主任,2023(14):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bz20250836.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