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情感 提升素养
作者: 谢文韬《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语文课程应强化学生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思想、培养学生高尚品格,并将相关诉求贯彻于日常教学活动,以推进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基于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有效渗透情感教育,以情感教育健全学生人格、提升学生素养,充分发挥阅读教学作用,展现语文学科的实际效能,促进学生情感认知发展。
一 情感教育的意蕴
教育活动中的情感渗透必不可少,是保障教育完整性的关键,其本质上是情感教育活动,与唯理智和认知教育存在差异。唯理智和认知教育重在培养学生认知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忽视学生情感认知发展问题,比如唯分数论,以分数为评价依据,忽视情感作用,割裂教育过程。这一教育模式,学生难以获得情感体验,教育完整性丧失,学生情感完善权利被剥夺。学生和教师是教育中的主体,教学内容是连接师生的载体,情感教育的渗透是确保三者和谐、平衡关系构建的关键。由此可见,在完整的教育过程中,情感教育必不可少,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的统一是保证教育质量、落实五育并举要求的有效路径。具体来看,情感教育强调了受教育者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获得良好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加深记忆的心理机制,以提高情感世界的丰富程度,最终促进受教育者产生情感共鸣,增强情感调适能力,形成健全人格。由此可见,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情感教育意义重大,尤为必要。
二、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落实
(一)把握基调,找准情感基点
一是明确文本主旨,其是加强情感教育的前提,教师应以文本主旨为核心引导学生探究内容、把握主题,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时,探究济南冬天特点,感受作者对济南及自然、生活、生命的热爱。二是把握文本情感,这是加强情感教育的关键,通过阅读教学提升学生语文能力与情感态度。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情感基调,围绕作者情感意图探究文本,如学习《济南的冬天》,分析词汇、句子,感受济南冬天之美,通过作者描写意象提升学生情感认知、态度及审美能力。
(二)创设情境,融入情感教育
1.多媒体渲染情境,营造情感氛围。情境指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创设情境是常用的教学手法之一,在阅读教学中应用广泛。在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阅读情境的创设需以教学总自标为根本,基于教学需求营造学习氛围、构建学习场景,从而让学生获得相应的情绪体验,启发学生理解知识、感受情感。
情境创设要注重“意”与“境”的融合,确保“境”中有“意”,将“意”融入“境”,以此实现文本情感在“境”中的渗透,激发学生文本探究兴趣。在教学情境中,学生沉浸其中,在“境”中感受文字意蕴,阅读文本语言感知作者情感,唤醒情感动机,准确把握文本内容主旨。为此,教师应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基于教学目标、学生情绪特征创设教学情境,以现代教学手段为辅助,将情感内容融入情境,以“情”入“境”,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内容,与文字实现情感交流。目前,教学中教师常以电子白板、微课等技术开展教学,以图文、视频等方式呈现教学内容,针对特定事件进行直观展示,将特定情景再现,从而创设生动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增强情感共鸣。如在七年级下册的《黄河颂》一文中,可在导入环节播放背景音乐,营造澎湃、激昂的情感基调,渲染相应情境并将学生引入其中,真切感受情感。随后,以多媒体设备播放九曲黄河奔腾咆哮影像,以直观方式渲染情境,带领学生感受黄河磅礴气势,感受黄河的“伟大”“坚强”,领悟作者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扬、歌颂,体悟“浊流宛转”“惊涛澎湃”之雄伟气势。
2.巧设情境问题,诱导学生入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本情感。在问题引导下,可搭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联系,以情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围绕生活经验找到联想基点,与作者产生共情,加深情感体验。对于《黄河颂》一文,知识与能力目标要求学生体味歌词意境、提升歌词鉴赏能力。教师应以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运用提问、感悟、探究等学法,探究歌词蕴含的情感并提高审美情趣。通过提出“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啊!黄河!’出现了几次?反复出现有何作用?”“作品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态度?”等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作品创作背景、写作手法、作者情感意图,体会作者对黄河的赞美、对民族精神的赞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此诱导学生入情,与作者隔空对话、产生共鸣,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三)以声传情,感受情感变化
通读文章是初步了解文章所讲述的内容的前提,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以声传情,通过整体性诵读初步了解文章的感情基调,为后续的情感阅读深入体会创造条件。对此,教师可组织学生用多样化的朗读方式感受作品情感基调、体会作者情感态度。朗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代入情感,做到声情并茂,将自己代入文本,从作者视角理解文本内容。朗读时应仔细体味,应进入文本意境,基于内容变化巧用朗读技巧,情感浓烈处以重音体现、情感起伏处以高低音量凸显、情感矛盾处应变化语气,以朗读方式表露情感。
在学习七年级下册《黄河颂》一文时,可让学生自主朗读,初步品味歌词语言魅力,朗读时把握文本情感基调,语调应激昂,感情应豪迈,在“奔向”“劈成”“摇篮”“臂膀”等处使用重音,注意适当停顿及控制语速。然后,以小组合作形式朗读全文。以二人组、三人组、男女混合组等形式合作朗读,过程中把握诗词节奏、重音,品味作品语言,结合诗词内容调节诵读情感,感受“澎湃”“狂澜”“宛转”等词语的含义。在自由朗读、合作诵读过程中,学生感受伟大黄河精神,体会作者对黄河的赞美、对中华民族的赞扬之情,融合作者的情感色彩,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以培养爱国情怀。
(四)深入品读,把握情感色彩
1.细读重点词句,挖掘情感内容。教师应带领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内容、品读文本语言魅力。阅读教学中,可进一步明确作者情感态度,把握作者情感色彩,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为此,备课环节教师应深入研究文本,了解作者生平、作品创作背景,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索,把握文章大意、剖析文章细节、解读作者感情,并做好重点语句的标注。课中,引导学生细品重点段落,挖掘其中情感内容,明确各部分情感变化,将感情与知识融合。学生应在理解文章大意基础上找出并捕捉有感情色彩的词汇和语句,品读重点词句,赏析文本语言。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bz20250837.pd原版全文
如八年级上册的《背影》一文,文中父亲爬上站台购买橘子的行为给予读者深刻印象,作者以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勾勒了父亲的形象,展现了父亲背影沉重的画面。结合这一描写,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父亲形象,对其衣着、体态、动作进行深入探究。父亲身穿“黑布大马褂”,头戴“黑布小帽”,而“我”则身着“紫皮大衣”,两人着装存在鲜明对比,可见父亲经济状况不佳,相对窘迫。以此对比,深刻感受父亲的默默付出、无私父爱;从“探”“攀”“缩”“微倾”等动作中感受体态肥胖、步履踊珊的父亲对“我”的爱,凸显父亲的人物形象与情感特点。同时,可从四次流泪探究作者的情感变化。作者首次落泪因祖母亡故、家庭变故、家境惨淡而起;二次落泪因父亲步履踊跚为“我”买橘子而激动不已;三次落泪乃父亲“背影”消失在人群后,“我”愁绪纷涌“不自禁”而流下的离别之泪;最后因读父亲来信而追忆往事、惦念父亲而流下“晶莹”泪水。解读作者四次落“泪”的心理活动,可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变化,在文字描绘中感受父爱之伟大、亲情之可贵。
2.阅读联结写作,增强情感表达。读写结合、以写促读,可增强阅读教学效果,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情感表达习惯。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在写作过程中,学生能以文字为基础,将文章内容延伸,让教材的情感融入个人创造中,将充沛情感融入写作,以促进情感表达能力的增强。
对于《背影》一文,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句子仿写,学习作者人物描写方法,以仿写形式强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精准把握作者情感态度、领悟文本主题,以实现情感表达能力的增强。在写作时,学生回顾《背影》内容,细读人物描写相关句子,如“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瞒地走到铁道边”“他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等,从中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仿写前,可让学生回忆与父母的生活日常、回想父母的日常形象,从细节入手,如眼神、拥抱、微笑、回眸等细节特点,探究与父母相处中感受到的爱意。围绕亲情进行主题写作,模仿文本语言,稍加改动进行仿写,将“走”“攀”“缩”“倾”等动词引入文中,提高写作效果,增强情感表达。在读写结合模式下,学生在写作中融入情感,审美能力逐步提升,情感感知、表达能力得以提高。
(五)联系生活,强化情感体验
陶行知生活教育三大原理强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语文学科与生活联系紧密,强化阅读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让学生跳出文章框架,回归生活探寻语文魅力,在生活中有所感悟,以理解文本内容、发现生活真善美。为此,阅读教学应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获得情感体验,以此打破时空界限,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
如八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教学中教师应强调情感教育,以能力目标、德育目标为根本,统筹兼顾,以情感驱动学生解读文本内容,理解文本大意。同时,教师可以引入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和母亲的日常相处为切入点,对母爱做进一步探究。可先引入话题“说说你的母亲”,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对自己的母亲进行描述。学生说:“我的母亲很温柔!”“我的母亲有点严厉!”“我的母亲总是早起为全家人做早餐!”“我的母亲经常做家务!”讨论过程中学生发言积极、形容多样,围绕生活日常讲述对母亲的了解,回忆母亲的付出,感受母爱的无私。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文本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将自己的母亲与文中“我”的母亲作对比,寻找其中的相同之处,分析“母亲”的共性,并以文本语言对自己的母亲进行描述,深刻认识母亲角色的伟大,进一步感知“母爱”,强化情感体验。
综上,情感教育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尤为必要,在强调认知教育基础上,还应明确情感教育价值,发挥其教育补充作用,以情感教育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确保教育活动的完整。加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有助于健全学生人格、提升学生素养。教师应以优秀阅读作品为基础,以主旨探究、情境创设、文本朗读、读写结合、生活实践等具体方式优化阅读课堂教学,助力学生提高情感能力,品味阅读文本情感,促进身心与人格的健全发展。
[参考文献]
[1]豆格草.情感教育人格升华—简论初中阅读教学的情感渗透[J].科幻画报,2023(04):73-74.
[2]吴艳华.循“心”而行,润“物”无声—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22):81-83.
[3]姜正川.基于情感教育理论的常用教学操作方法[J].中小学班主任,2020(02):26-29.
[4]石鹏翔.品赏细节:在情感教育中提升学生阅读能力[J].基础教育论坛,2022(15):61-6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bz20250837.pd原版全文